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许云书

许云书(1964-),汉族,1964年10月生于重庆梁平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我国射线法合成耐高温、抗氧化SiC陶瓷纤维及纤维管的技术创始人。

  • 中文名称 许云书
  • 外文名称 XU Yunshu
  • 国籍 中国
  • 出生日期 1964年10月12日
  • 毕业院校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部

人物来自简介

  1998年毕业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部核燃料循环与材料专业,获博士学位;分别在1993.5根间夜沉门迅用针~1994.5和2000.9~2002.9期间于日本高崎量子应用研究所从事访问研究与博士后研究。先后在放射化学、惯性约束聚变材料化学、辐射化学与射线应用、功能材料合成、合成橡胶辐射硫化、先驱体转化法合成先进陶瓷纤维与纳米微孔功能陶瓷、特种钟若止增地件情绍京重剂核环境相关材料的相容性、海水提铀功能材料以及聚酰亚胺纳米微孔材料等领域铁磁从事研究工作,已发表论文200余篇,多个学术刊物特邀审稿人。长期的科学研究造就了他勤于思考360百科、专于探索、精于发现、勇于实践、富于开拓的品质,善于在简陋、艰苦的环境中创新,擅长发掘、培养人才,坚持以团队人才的成长和学科领域的进步体现科研工作的价值。

  许云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烧风模待移然号用几学所研究员(2003-),硕士生导师(1999-),博士生导师(2006-)。1964年10月生于映改否重庆市梁平县;198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放射化学专业;先后在1990年、1998年毕业于中物院研究生部核燃料循环与材料专业,获硕士、博士学位;分别在1993年5研新象成作约就众行资月~1994年5月和20队走意越专答00年9月~20材解迅思法显02年9月期间于日本原子力研究开発机构高崎量子応用研究所从事射线应用与先进材料领域的访问研究与博士后研究击促步名湖件议顾贵。2005年创办《核科学技术与应用》刊物, 多个学术刊物特邀流氧溶征足审稿人,历任《核技》、《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工程材料》等刊物编委以及西南科技大学兼械应生校穿起北固职教授、中国核学会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分棉曲律夜意会副理事长等职。

主要成就

  于1995年率先将射线技术应用于我国先进SiC纤维的研制,利用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钴-60一书的γ射线以及反应堆的混合射很战铁线束等作用于特制的先驱丝,在材料内部引发化学键的断裂与分子结构的重排从而实现"不熔化反应",再经高温热解转化成为高纯度的陶瓷纤维,在我国开辟了一条研制高温环境先进陶瓷基复合材料专用增强纤维的新途径。采用在先驱体分子结构中引入 敏化基团等技术途径,将先驱丝的射线不熔化剂题字技司急材青前量从近20MGy(高崎量子応用研究所)降低至0.2MGy。该法现已逐步扩展到了Si3N4纤维与SiC纤维管、微孔功能陶瓷、微型机器陶瓷部件以及陶瓷基复合材料等的研制方族伤措群七面。

  早期从事铀与稀土元素分离、氘氚同位素标记化合物合成、惯性约束聚变(ICF)微球靶高压充氘氚工艺、高压液相色谱(HPLC)分析、ICF研究用靶材料研制(C8H8膜、Formvar膜、碳氢微泡沫材料等)、塑料和橡胶类高聚物的辐射交联研究(EPM、EPDM、SBR、IR、XIIR、PE、PVC、Nylon等)、敏化辐射交联理论研究、复合纤维增强型辐射交联热缩材料的研制(已投产项目)等工作,建立了敏化辐射交联密度(q)与单体用量(C0)、吸收剂量(D)和剂量率(I)之间的关系式:q = (a + bC0/√I) D,式中a、b 为比例常数,首次揭示了q 与C0 的正比关系以及q 与 √I 的反比关系(q 与D 的正比关系参见辐射化学的开山鼻祖英国的Charlesby 的经典著作: "Atomic Radiation and Polymers")。

  1987年以来则致力于射线技术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包括材料的射线改性研究与应用、新型功能材料研制、特种核环境相关材料的辐射效应研究以及取得显著进展的先进陶瓷纤维 与纤维管的研制等工作 ;1994年,发表中物院第1篇辐射化学领域的研究论文;2005年,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偕胺肟型海水提铀螯合分离功能材料的合成与应用;2009年,首次将射线技术应用于研制精细微孔聚酰亚胺特种功能材料。主编论文集多部,著有《辐射技术合成先进SiC纤维的关键技术》1部。现已发表科学论文180余篇,其中科技期刊类130余篇。

开创辐射化学新局面

  国际上的辐射化学学科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贝克勒尔于1896年发现铀化合物所发射的辐射,能使底片感光变黑。1942年以后,原子能事业迅速发展来自,各种粒子加速器和反应堆相360百科继建立,为辐射化学研究提供了供各种目的使用的强仅应大辐射源。另一方面原子能事业迅速发展又向辐射化学家提出了许多亟望跟话由凯务待解决的问题,例如辐射损伤问题、耐辐照材料的研究及如何利用辐射能等。

  美国的M. Dole和英国的A. Charlesby,是国际辐射化学发展历史上2位著名的老教授,尤其是A友挥究止植座影若对普也. Charlesby,在高分根始速空子辐射化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提出的Charlesby-Pinner关系式,为纯粹聚合物的辐射交联表征奠定了基础方法。

  国内的辐射化学研究则起步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世纪60年代。早期,北京大学对放射化学中所用的萃取剂的辐射化学行为做过初步研究,吉林大学开展了辐射交联的理论分析研究、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在高分子材料辐射呼末露顶死造宁达车月化学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与应用;与此同时,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现应用物理研究所)在辐射生物学、材料辐射效应以及探索辐射化学微观乱行件黄两肥垂机理的脉冲辐解、闪光光解等方面开展了诸多研究。其他单位,诸如上海科技大学法粮已呼、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四川大学)、晨光化工唱称号你情门研究院、四川省原子能研究院等单位在1960~7随还南硫0年代也相继在辐射化学领域迫照鲜唱数蒸信乎洋北名开展了研究。

  中物院在化学与材料学科研究方面一直十分重视。但是,与放射性或核辐射相关的化学与材料研究,主要集中于放射化学尤其是放射分析化学的研究与发展方面。1980年代以前,中物院的辐射化学研究则是空白。

  1990年代初,比没向杨及底鸡连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中物院的射线应用方面的工作有了起步,主要以辐射加工为主导。那时候,国内知道的就是中物院"在搞辐射加工了"。辐射加工这个产业,以热缩制品为典型产品,国外在1960年代即已形成了成熟产品;国内开展辐射加工的单位,基本上都是在上世纪80~90年代先后起步,典型产品就是"热缩制品",给大家的印象是"方便"、"快速",同时大家也有了"技术含量低"的认识。

  中物院作为中国的"高科技"科研单位,难道在辐射化学领域就是"热缩制品""辐庆收口射加工"么?

  在辐射化学领域,许云书始终以"先进材料是研制先进武器与强化国防实力的物质基础。开展射线技术的应用,需要以先进材料的研制带动学科领域的发展;一方面结合飞初构迅谈视表我们主体工作涉及的相关材料做工作,另一方面则结合国家任轮渐造战略发展需要和我们的核技术优势在高技术材料方面做工作"为指导思想。

  他带领团队在先进材料、主体任务相关材料这2个方面,从零起步、克服困难、循序渐进,逐步创造实验条件,在聚烯烃的辐射改性、橡胶的辐射硫化、放射化学萃取剂的辐射效应、主体任务相关材料辐射化学、分离功能材料的辐射化学合成、先进SiC纤维及相关材料的射线化学合成、精细结构微孔材料SiC的射线技术合成、纳米微孔聚酰亚胺功能材料的电子束合成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截止2013年3月共已发表了204篇科学论文。

  在他有形、无形的带动下,他入职的研究所、研究院的辐射化学学科也逐渐发展了起来,同行们谈论起中物院的辐射化学,也不再只是"辐射加工"了;国内外辐射化学学术届也知道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有一位"许云书"在辐射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做工作,中国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会也在2008年推选他本人为第七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招收研究生方向

  1)分离功能材料合成及其应用探索(硕士/博士);

  2)射线应用与先进材料(硕士/博士);

  3)放射化学(硕士/博士)。

语言及熟练程度

  1)中文:母语;

  2)英语:1991年5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所首届英语竞赛第一名;1986年,通过国家出国人员英语水平考试(VST)的最高线(A线);

  3)日本语:在日本先后学习与工作共3年整,其间曾接受过累计约5个月的日本语强化培训。

科研工作获评情况

  在射线技术合成耐高温抗氧化SiC 纤维以及聚合物敏化辐射交联方面的工作分别获得A.K.Pikaev[1](Institute of Physical Chemistry,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幕内恵三(Keizo Makuuchi)(1940-,历任日本原子力研究开発机构高崎量子応用研究所Prime Engineer、日中辐射化学交流协调员等职)等国际著名射线应用与辐射化学家的高度评价。在高崎量子応用研究所期间的工作,幕内恵三教授在1996年是这样评价的:"在我的实验室先后接纳过上百名外国研究者,许さん是最优秀的",并多次以"许学兄"(幕内的原版解释:brother in research)称呼题词赠送专著。 在射线技术合成SiC纤维、功能陶瓷及陶瓷基复合材料方面,即将退休的濑口忠男(Tadao Seguchi)老教授(辐射法SiC纤维的日方技术创始人)在2001年是这样鼓励的:"(在这个领域)不管你做出了什么,你是地球上第一个作出该发现的人(whatever you did in this area you are the 1st person on the earth to make the discovery)"。

  他在我国开展的"射线技术合成耐高温抗氧化SiC 纤维"这一工作,俄罗斯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Physical Chemistry,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的A. K. Pikaev(1930―)在其10 6000字的专述"世纪交接时期辐射化学与射线技术的现状与展望"中写到:在射线技术应用于合成高热稳定性、高强度SiC、Si3N4陶瓷纤维方面,日本(高崎辐射化学研究所)利用电子射线束照射聚碳硅烷(polycarbosilane)至10MGy以上、在无氧气氛中于1500˚C烧成,而中国成都(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发展了在聚碳硅烷中引入低分子量聚丁二烯等技术将所需电子束照射剂量降低至0.4MGy。

  从10MGy到0.4MGy是个什么概念呢?这里列举几个数据:中草药及食物射线灭菌保鲜、医疗器材射线灭菌需要10kGy、电线电缆电子射线辐照改性需要200kGy、热记忆材料的射线交联需要300kGy。从10MGy(10 000kGy)降低到0.4MGy(400kGy),如果采用常规的20万居里钴-60γ射线源(按1kGy/h计)的话,连续照射时间将从417天降低至16天;如果采用加速器产生的10MeV能量、0.5mA束流强度的电子射线束扫描照射,则照射时间将从8小时降低至0.3h即不到20分钟!日本建立的Hi-Nicalon技术只能小规模批量生产、未能大规模推广,其重要原因就是这个剂量太高,以及由此引起的系列问题如设备庞大、装置结构复杂、生产效率难以提高等等。

代表性科研项目

  1)精细结构纳米微孔聚酰亚胺材料的射线化学合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1175163,2012.1~2015.12)( 主持)

  2)原位射线成型合成精细结构微孔聚酰亚胺的探索(中物院发展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2009A0302016,2009.7~20012.7)(主持)

  3)芳香族特种有机材料脉冲辐解与闪光光解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AF联合基金项目,批准号:10676036,院外承担单位: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07.7~2010.12)(指导)

  4)高性能均孔EPDM泡沫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新开课题方向,2007.7~20010.7)(主持)

  5) 特种核环境相关有机材料辐射效应的实验考察与计算化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AF重点项目)

  6)偕胺肟型吸附分离材料的辐照接枝合成研究(中物院科学技术基金面上项目,2007.4~2009.4)(指导)

  7)辐射接枝合成偕胺肟型吸附分离功能材料 (海水提铀)的研究(新开课题方向,2005.1~2007.12)(主持)

  8)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在低剂量核辐射监测中的应用(中物院科学技术基金面上项目,批准号:20050547,2005.4~2007.3)(指导)

  9)辐射技术用于先进SiC纤维研制的关键技术研究(中物院科学技术基金重大项目,批准号:2004Z0502,2004.9~2007.9)(主持)

  10)纳米填料填充EPDM的辐射硫化研究(中物院科学技术基金面上项目,批准号:20040539,2004.4~2006.3)(指导)

  11)结构材料及零部件库存性能研究(中物院×××预研项目,2000.4~2005.3)(指导)

  12)核辐射对××高聚物材料性能和结构影响的研究(中物院×××预研基金重大项目,批准号:1999Z0503,1999.10~2002.10)(主持)

  13)电子束辐照先驱体热解合成SiCf/SiC先进复合材料的研究(日本科技厅及日本学术振兴会博士后研究资助项目,2000.9~2002.9)(主持 )

  14)电子束辐照聚碳硅烷热解合成先进碳化硅陶瓷材料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批准号:19875043,1999.1~2001.12)(主持)

  15)纳米金属与SiC功能陶瓷的相容性及其共混物的性能研究(中物院×××预研基金院外项目,批准号:99050228,院外承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1999.4~2001.4)(主持院内实施)

  16)聚硅氮烷类陶瓷先驱体的合成及其辐照效应研究(中物院×××预研基金院外项目,批准号:970534,院外承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1997.4~1999.4)(主持院内实施)

  17)多官能团单体对聚碳硅烷陶瓷先驱体辐射不熔化反应的敏化效应研究(中物院×××预研基金项目,批准号:970566-516,1997.4~1999.4)(主持)

  18)辐射交联聚碳硅烷裂解合成碳化硅陶瓷纤维的研究(中物院×××预研基金项目,批准号:970565-512,1996.4~1998.4)(主持)

  19)阻燃型高发泡聚烯烃高级隔热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中物院××科技预研一般项目,军民两用技术,1995.5~1997.5)(主持)

  20)合成橡胶辐射硫化(日本科技厅核能研究科学家交换计划项目,1993.5~1995.5)(主持 实施)

  21)纤维增强辐射交联聚烯烃热缩包覆片材的研制及二代通讯电缆接续附件的开发(××转民产品开发项目,1992.9-1995.8)(研制组长)

  22)惯性约束聚变(ICF)靶用超低密度微泡沫碳氢材料的研制(863计划项目,1991.6~1992.2)(参与)

  23)激光物理实验(ICF & XRL)靶用C8H8薄膜的研制(863计划项目,1991.2~1992.2)( 参与)

  24)激光物理实验(ICF & XRL)靶用Fomvar膜的研制(863计划项目,1990.6~1991.12)( 参与)

  25)乙烯-丙烯共聚物的辐射交联研究(新开课题方向,1987.9~1990.5)( 硕士学位论文)

  26)氘氚同位素标记化合物的合成研究(新开课题方向,1986.1~1987.8)(参与 )

  27)惯性约束聚变(ICF)靶玻璃微球充氚系统的建立与工艺研究(863计划项目,1984.7~1985.12)(参与)

  28)萃淋树脂分离铀、钍及稀土元素的研究(新开课题方向,1983.2~1984.6)( 学士学位论文)

代表性学术论文

各年论文发表统计图(1984~2013)
  1. 许云书. 我国射线化学合成SiC纤维及相关材料的现状与展望[J], 机械工程材料, 2012, 36(1): 1-6
  2. 许云书, 唐建君, 苏乾志, 徐光亮. 纳米微孔聚双马来酰亚胺的电子束化学合成初探 [J], 功能材料, 2012, 43(14): 1842- 1845)
  3. 许云书. 射线技术与我国先进材料的研究与发展[J], 中国工程科学, 2009, 11(2): 22-32
  4. 许云书, 郭高品, 傅依备. 弹性体高聚物-多官能度单体体系的辐射交联密度[J],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2005, 23(1): 29-34
  5. Xu Yunshu, Tanaka Shigeru. Microstructure of SiC Ceramics Fabricated by Pyrolysis of Electron Beam Irradiated Polymer Containing Precursors [A]. In: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terial Chemistry in Nuclear Environment [C], Tsucuba: Japan Atomic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March 13-15, 2002. pp.156-161
  6. 许云书, 傅依备, 宋永才, 黄瑞良. 电子束辐照聚碳硅烷热解合成SiC陶瓷材料(II) -双键对不熔化反应的敏化效应 [J],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1999, 17(3): 129-134
  7. 许云书, 傅依备, 黄瑞良, 华德根. 气氛对γ射线辐照聚碳硅烷先驱丝热解特性的影响 [J],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1999, 17(3): 145~150
  8. 许云书, 傅依备. 高性能SiC陶瓷纤维的研制及其应用, 先进制造与材料应用技术. 1999, 总第26期(5): 23~27
  9. XU Yunshu, F Yibei, F Yoshii, K Makuuchi. Sensitizing Effect of Polyfunctional Monomers on Radiation Crosslinking of Polychloroprene [J], Radiation Physics and Chemistry. 1998, 53(6): 669-672
  10. 许云书, 傅依备. 辐射技术在SiC陶瓷纤维研制中的应用[J],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1998, 21(1): 59-63,70
  11. 许云书, 宋永才,黄瑞良,傅依备. 电子束辐照聚碳硅烷热解合成SiC陶瓷材料(I)-空气中辐照产物的热解特性研究[J],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1998, 16(1): 1-4
  12. 许云书. 《聚碳硅烷陶瓷先驱体的辐射不熔化及其产物热解合成先进SiC陶瓷材料的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5万字), 绵阳: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部, 1998年4月: 共108页
  13. Yunshu XU, Fumio YOSHII and Keizo MAKUUCHI. Crosslinking of cis-1,4-Polyisoprene Rubber by Electron Beam Irradiation [J],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1997, 66(1): 113-116
  14. 许云书. 合成橡胶硫化的新工艺-辐射硫化[J], 合成橡胶工业, 1997, 20(5): 318-320
  15. 许云书, 吉井文男, 幕内惠三. 辐射与硫磺交联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的性能比较[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1996, 12(1): 25~29
  16. 许云书. 辐射技术在医用生物材料科学领域中的应用[J], 材料导报, 1996, 10(1): 56~59
  17. 许云书, 李润良, 邹学鳞, 王培发. 复合纤维增强型通讯电缆接续用辐射交联热缩附件的生产工艺初探[J], 塑料, 1996, 25(1): 41~44
  18. 许云书, 孙颍, 傅依备, 吉井文男, 幕内惠三. 多官能团不饱和单体对CR辐射硫化的敏化效应[J], 合成橡胶工业, 1996, 19(4): 210~212
  19. XU Yunshu, FU Yibei, Fumio YOSHII, Keizo MAKUUCHI. The Sensitizing Effect of Polyfunctional Monomers on the Radiation Crosslinking of Polychloroprene [A], In: Proceedings of the 7th Bilateral Meeting on Radiation Chemistry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C]. Chengdu: Chengua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Oct 1996
  20. 许云书, 崔保顺, 刘元琼, 陈志梅. 激光物理实验用有机高聚物薄膜材料的研制[J], 化学研究与应用, 1995, 7(4): 441~444
  21. 许云书, 崔保顺. 用于ICF实验的有机微孔泡沫材料研究进展[J], 材料导报, 1995, 9(4): 49~53
  22. 许云书, 孙 颍, Siswono H, 吉井文男, 幕内惠三, 隐冢裕之(Ontsuka H). 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和顺-1, 4 聚异戊二烯的敏化辐射交联以及与硫磺交联产物性能的比较[J],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1995, 13(3): 156~160, 155
  23. 许云书, Heri Siswono, 吉井文男, 幕内惠三. 顺式-1,4-聚异戊二烯橡胶的辐射硫化 [J], 合成橡胶工业, 1995, 18(3): 139~141
  24. Yunshu XU, Fumio YOSHII and Keizo MAKUUCHI, Radiation Crosslinking of Chlorinated Poly(isobutylene-co-isoprene) with Polyfunctional Monomer [J], Journal of Macromolecular Science - Pure and Aplied Chemistry, 1995, A32(10): 1801~1808
  25. 许云书, 李润良, 王培法. 纤维增强型辐射交联热缩片材的研制[J], 塑料科技, 1995, 第6期(总第110期): 3~5
  26. 许云书, 毛欣根, 郭高品, 傅依备. 二元乙丙共聚物的强化辐射交联[J],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1994, 12(3): 155~159
  27. XU Yunshu, YOSHII F, MAKUUCHI K et al. Comparison of Properties of Styrene-butadiene Rubber and Isoprene Rubber Crosslinked by Radiation and Sulfur [A], In: 《第7回エストラマー (estramer) 讨论会讲演要旨集》(Proceedings of the 7th Japanese Symposium on Elastomer)" , 东京学士会馆: 日本ゴム协会(Japan Rubber Society), 1993. pp.58-61
  28. XU Yunshu, FU Yibei, GUO Gaopin and MAO Xingeng. Radiation Crosslinking of Ethylene-propylene Copolymer with Polyfunctional Monomer [A] , In: Proceedings of the 4th Bilateral Meeting on Radiation Chemistry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1991. pp.467-474
  29. 许云书. 《二元乙丙共聚物的辐射交联──多官能团不饱和单体的强化效应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20, 200字), 绵阳: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所, 1990: 共79页
  30. 王齐祖, 许云书. P-204萃淋树脂分离铀与稀土的研究[J] (学士学位论文), 兰州大学学报, 1986, 22(4): 48~53

科研主旨

  对人类生活各方面都已有惊人影响的核技术,在材料科学领域的诸多应用的基础是射线技术(射线产生技术、射线探测技术以及射线应用技术等)。

  以射线产生技术和探测技术为基础的材料射线分析技术,是射线技术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典型应用。分析的目的是改进、优化和发展,利用射线技术改进现有材料、研究开发新型材料,则是射线技术在材料科学领域的重要应用。

  对射线作用于材料的辐射效应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了解材料、改进材料以及发展新材料;同时也有助于设计什么样的射线束去破坏材料,从而研究、发展新型的射线束武器。

  先进材料是研制先进武器与强化国防实力的物质基础。

团队管理

  1)坚持"以人为本",基于识人、用人、培养人三方面,以团队人才的成长与发展体现科研价值。

  2)坚持"人可负我、我不负人"的原则,大胆培养团队成员。 你在我的团队中时,我放心大胆地培养你、给你浇水施肥,长大后鼓励你成才,你可以离开、可以反对我、可以……;但是,你是在我的培养下长大的,要记得这一点。

特长与专长

  1)善于在简陋、艰苦的环境中探索、创新:

  上世纪80年代末期,国家倡导×转×。射线应用、辐射加工,就是在这一政策下发展起来的方向。许云书在1987年通过国家正式考试,成为该所第1位辐射化学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信任他,让他自由创想 ,无拘束地构思、设计学位论文;他从无到有,建立了必要的实验条件,钻进实验室、潜心研究,在1990年顺利完成了学位论文。手写初稿2万字,签字打印本67页(含封面、目录等),论文短小,但从此开始了他的射线应用和辐射化学科研生涯。

  那时的辐射化学研究刚刚起步,实验室装备很原始。在他的实验中要用到索氏抽提系统(Soxhlet's extractor),要在加热的有机溶剂蒸汽条件下连续抽提24小时以上;为保证安全,他晚上独自一人在实验室值班,窗户外面就是荒无人烟的山林,半夜里"鬼火"曼舞、阴风四起,他丝毫不惧,全身心投入实验研究中。

  1991年他学术生涯的第1篇英文论文参加了第4届中日双边国际辐射化学研讨会,1994年他在我国的辐射化学专业刊物《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上发表了他入职的研究所(院)在辐射化学领域的第1篇研究论文。这篇论文的核心结论,是一个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他当时基于实验结果,大胆提出了有敏化剂参与的辐射交联反应,其交联密度(q)与敏化剂用量(C)、吸收剂量(D)之间的关系式:q = (a + bC) D,式中 a、b 为比例常数,首次揭示了 q 与 C 的正比关系。

  2)勤于思考、专于探索、精于发现:

  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创新",对于许云书来说是一种自然而然、从小养成的习惯性思维过程。小时候,没有电灯,他用废弃的玻璃瓶和棉线束做煤油灯看书写作业;没有玩具,他做弹弓、做弓箭、做钢管小手枪等玩具。上初中时,他还自己制作文具,做毛笔那时是比较简单的了;做直尺,则要求精度高了,用老家木楼后边山上的竹子削成2cm宽的条,再经精细打磨、刻度,刷上用蛋清配置的"清漆",一条光鲜亮丽、美观实用的直尺就成了,还被老师选为模范手工放在全校展览。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老师教给学生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创新"。"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老师们讲了很多科学家和科学发现的故事,比如英国的牛顿(Isaac Newton,1643-1727)从简单的一个苹果下落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德国的凯库勒(Friedrich A. Kekule,1829-1896)在做梦时悟出苯的环状结构等等。许云书的特点在于把这个理念在不知不觉中融化贯通到了他的思想深处,学习、孕育、形成了创新的习惯性思维,养成了"心灵手巧"的习性。

  3)学以致用、勇于实践:

  "学了、会了,马上就能用起来",这是许云书在1984年大学本科毕业参加工作后,入职研究室的一位副主任对他的评价。他那时还未满20岁,拿到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后,服从国家分配,立即挤火车、坐汽车到了山区三线单位报到,老家也没来得及回一趟。而有的"聪明"的同学到了单位看一眼,走了,高就大城市的生活去了;还有的同学一听说被分配到三线单位了,不去,另谋他业;20名同学的放射化学班,就有2人立即改行经商的。但是,许云书首先想到的是:学了这么多年的放射化学,终于可以用起来了!终于能够参加祖国的核科学事业建设了!他全身心投入了科研工作,枯燥、单调、艰苦的山区生活环境反而是他学习和工作的好条件,心无旁骛、何乐而不为之。

  在科研管理方面,他也像对待学术研究一样,认真学习、思考、研究中央和上级部门的方针政策,并时刻结合现实、尝试探索具体化的措施。学了"科学发展观",他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运用到科学研究中去、怎样落实到科研管理中。

  4)擅长发掘、培养人才:

  在科学研究课题竞争方面,他很开明;他的创意、他撰写材料提出立项的课题,为了培养年轻人,他也让他(她)人做申请人、负责人。在团队人才和研究生培养方面,他更是创造条件、催化人才成长。

  绵阳本地的西南科技大学(简称西科大),是中物院作为董事单位参建的一所新兴综合大学,许云书有幸成为该校聘请的兼职教授。这所非211工程、非985工程大学的学生,底子、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相对来说是要差一些。但是,许云书指导的西科大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短短的3年时间,从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书写能力以及个人气质形象等诸多方面,都有质的提高,都说"完全是两个样"嘛。研究所内有的直招研究生临近毕业了还未发表1篇论文,而他指导毕业的西科大研究生毕业时发表的科学论文,从数量、质量方面都优于很多学生 ,他培养的第一位西科大研究生,共发表了7篇核心刊物论文。有人戏称他这个团队是"黄埔军校",玩笑话也是有道理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许云书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