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算法时代的婚介业务

尼尔·克拉克·沃伦乍看上去并不像一位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家。沃伦出生于1934年9月18日,2000年他创建婚恋交友网站eHarmony时已经65岁了。高科技时代青睐的是满脸稚气的年轻人,而不是鹤发鸡皮的老者,程序员到了30岁就“超龄”了,因为“编程是年轻人干的活儿”。高科技世界中的65岁就相当于现实生活中的165岁。无论在创建网站之前还是现在,沃伦都算不上电脑高手。他说,直到他的公司创立并开始运营后,他才学会如何收发电子邮件。我和沃伦的交谈一开始,他就告诉我:“事先声明,我对算法不在行。我想你肯定也不会对它感兴趣。”

尽管沃伦在计算机革命中算不上先行者,但却适逢其时,赶上了美国社会的另一个重要变化。1935年10月28日,当时沃伦刚刚一岁,《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指出,美国的离婚率增长了20倍还多。而且,问题比统计数据所反映的更加严重。这篇文章称,据估计有半数美国夫妇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一位专家认为,这些人生活在“痛苦的折磨之中,他们的婚姻勉强可以维持。”

算法时代的婚介业务

与大多数意义深远的社会变迁一样,婚姻状况之所以发生这种危机,并不是由某个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在婚姻关系中,人们对爱情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甚至超过了责任,这说明人们认为婚姻生活是所有幸福的源泉。离婚有史以来第一次变成精英社会以外的人们可以做出的一个选择。美国的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人们从关系紧密的狭小社区中走了出来,迎接他们的是之前他们想都不敢想的各种新的可能性。同样,随着宗教影响力的日渐式微以及算法时代的到来,美国变成了一个更加喧嚣的尘世。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科学家们开拓出新的研究领域,他们把婚姻看成一台需要精心呵护才能顺畅运行的机器。美国婚姻咨询业的一位奠基人和实践者保罗·波普诺指出:

婚姻关系的维持没有任何特别之处,与维修发生故障的汽车没什么不同。汽修人员依次检查点火装置、化油器、变速器、阀门等可能发生故障的部件,找出问题的根源。如果可以,就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处理婚姻问题时采取的也是同样的方法。

沃伦父母的婚姻也遇到了问题。尽管他们的婚姻关系维持了70年,但是沃伦从来都不认为他的父母是合适的一对配偶。他经常回忆说:“我爸爸非常聪明,妈妈十分温柔,但在智力方面要比爸爸低两个等级。”沃伦的父亲很有生意头脑,取得了雪佛兰汽车的经销权,拥有一套迪尔公司的农机,还经营了一家食品店。他对世界政治非常感兴趣,密切关注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冲突等问题。沃伦曾经说,他的母亲“却连中东这个名字都没有听说过。”他的父亲在波克县参加竞选时,他的母亲竟然把选票投给了父亲的竞争对手。

沃伦回忆说:“我原本打算进入政府部门,但我后来发现自己更适合成为一名企业家,而不是一名部长。”1967年,沃伦获得了芝加哥大学临床心理学的博士学位,之后便开始从事婚姻咨询工作。1992年,他出版了《寻找陪伴一生的伴侣》一书,并因此成名。这销售了约100万册,但沃伦本人却感到十分沮丧,因为他认为对很多夫妇而言,即使是做婚前咨询,也为时已晚。他说:“人们往往认识不久就会确定恋爱关系,无论他们对是否应该结婚这个问题持什么看法,都很少会选择分手。当时,我意识到帮助人们觅得佳偶的唯一办法,就是在他们邂逅并建立感情之前为他们做些什么。”

大多数心理学家对这一领域的定量研究敬而远之,沃伦却兴趣盎然,决定从婚姻关系的定性研究入手,进而实现定量研究这个目的。在完成《寻找陪伴一生的伴侣》这部著作之后,沃伦开展了一项大规模的研究项目。他深入调查了800对夫妇的婚姻生活,从中挑出200对生活最美满与200对最不美满的夫妇,比较他们的调查结果,在此基础之上,找到了大量他认为可以有效预测婚姻和谐程度的定量指标。沃伦说:“这项研究得出的很多结果与我从事心理治疗40年的心得体会不谋而合,这让我对自己的发现越来越有信心。”为了理解这些数据的含义,他聘请了一位名叫史蒂夫·卡特的年轻统计员,这位年轻人现在在eHarmony网站担任相亲部副部长。在他们二人合作不久后的某一天,沃伦提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我们建一个网站,怎么样?”他说。

“你的意思是调查婚姻生活的质量吗?”卡特问。

沃伦说:“不完全是,我更想建一个相亲网站。我们可以先从公司的和谐相处模型开始,然后逐步拓展业务。”

尽管刚开始时卡特心存疑虑,但他还是非常认真地重新解读了沃伦通过性格剖析测试(其中包括436个问题)所收集的数据,着手进行网站的组建工作。随后,卡特根据“和谐相处的29个指标”清单完成了配对工作。这29个指标包含两大类变量,分别是“核心特征”(确定人物身份且基本不会改变的特征)和“重要特性”(基于学习与体验,且在成年之后可能会随着生活中的各种事件与决策而发生变化)。尽管为了防止有人窥探其中的秘密,公司对所涉及的算法秘而不宣,但我们还是能看出几分端倪。例如,算法不会把一位女性与身高不及她的男性进行配对,也就是说,男性的配对对象不可能是身高比他高的女性。此外,算法还会使用年龄参数。年龄参数的设置因性别不同而有所变化,30岁女性的配对对象通常为27~40岁的男性,30岁男性的配对对象则是23~33岁的女性。

总体来说,eHarmony的出现为人满为患的互联网相亲网站拓展了空间,但与此同时,它也让互联网相亲网站的运营方式从性质上发生了变化。卡特说:“当时,尼尔固执地认为我们的业务应当立足于科学。”在eHarmony之前,大多数相亲网站在经营上都采用可搜索个人资料的模式,这与17世纪就已经出现的印刷品大同小异。eHarmony横空出世后,搜索模式被推荐模式所取代,后者因为其“科学精准性”而受到新闻界的称赞。eHarmony不要求用户一页一页地浏览个人资料,而是要求他们回答一系列问题,然后为他们推荐最合适的配对对象。

2000年8月22日,该网站正式上线。成立之初,网站遭遇了几个暂时性的困难。沃伦承认:“有的人非常挑剔,不满意我们给他推荐的相亲对象。例如,我们为一位在公关公司工作的女性连续两次推荐的对象都是卡车司机,这让她非常生气。我给出的解释是:‘你知道,卡车司机也有可能非常聪明。’但是在她看来,卡车司机的身份与她非常不匹配,推荐卡车司机与她相亲是非常荒唐的行为。她认为我们根本做不了这项业务。”

用史蒂夫·卡特的话说,当杰·雷诺戴着假发在他的电视脱口秀节目中模仿尼尔·克拉克·沃伦时,“网站终于有了起色”。沃伦说:“杰·雷诺对这个老头非常感兴趣,他的头发都已经花白了,却在忙着当红娘。”尽管沃伦觉得有点儿尴尬,但他知道自己的网站成功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到2001年,eHarmony的注册会员人数已经超过10万。2002年8月,会员人数增加到41.5万。2003年11月,这个数字激增至225万,2004年12月接近600万,2006年10月为800万,2007年3月达到1400万。现在,eHarmony宣称他们的算法在美国已经撮合了60万对新人,在国外取得成功的案例数量也呈上升势头。事实证明,婚介业务也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卡特说:“我个人认为,我现在从事的工作可以充分利用统计学知识,对社会产生力所能及的良性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算法时代的婚介业务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