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皇勷
蔡皇勷,鹿境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鹿境乡明末清初之际。蔡道山之十三世孙也。自幼勤敏好学,中年举秀才。以才学、品德,见称于时,是一代闻人。康熙十一年(1672年)、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前后两次编修《海丰县誌》,蔡皇勷两次为县令礼聘为编辑。可见其在当时社会上、文化界的地位。其私人所撰专着《皇勷手记》,忠实记录了明末清初六十年间的海陆丰地方史事。大至军国大事,小至灾异佚闻,无所不及。涉及的历史人物众多,如刘香、郑成功、刘国轩、苏成、苏利、郑阿长、徐楷、姚恭、姚敬、洪晨孚、叶高标等等,都在罗列之中。
其中许多人物,在正史没有收录;或被歪曲记录。《手记》是一部既实生动,又可歌可泣的历史笔劄。特别,他以一字千钧的笔力,记载康熙初年“移民迁界”这一历史大悲剧:沿海人民,被迫迁移;离乡背井,走投无路;父母妻子,亦难相顾;饿殍遍野,无人收理。这一切,都为“正史”所掩盖,为御用文人所避讳。蔡皇勷以知识份子的良知,以史学家的春秋笔法,忠实地记载了这一惨绝人寰的社会历史。《皇勷手记》今天读来仍然令人感到满纸辛酸,一字一泪。是一篇照耀千秋的史册;绝非一般卖弄词藻的虚文可以比拟。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蔡皇勷
- 别名:蔡皇襄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日期:1615
- 逝世日期:1711
- 职业:史学家,教育家
- 代表作品:《皇勷手记》《海丰县誌》
- 性别:男
- 籍贯:广东省海丰鹿境乡新东北村
人物生平
蔡皇襄,讳华衮,字袍长,别号鸟窠愚老,附城鹿境人,系鹿境蔡氏始祖蔡道山之第十三世孙。蔡皇襄生于明朝万曆四十三年(1615年)岁次乙卯九月十四日,卒于清朝康熙五十年(1711年)辛卯二月十四日,享寿九十七岁。
蔡皇襄自幼勤敏好学,中年考取秀才,以品德高尚、才学渊博见称于时,堪称一代闻人、史学家。
康熙十一年(1672年)、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编修《海丰县誌》,县令两次都礼聘蔡皇襄为编辑。
蔡皇襄自幼勤敏好学,中年考取秀才,以品德高尚、才学渊博见称于时,堪称一代闻人、史学家。
康熙十一年(1672年)、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编修《海丰县誌》,县令两次都礼聘蔡皇襄为编辑。
主要着述
蔡皇襄所撰着的《华衮皇襄手记》,是从明崇祯四年(1631年)辛未起挥毫始录,逐年记载,至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岁次庚辰而止。
特列举几段原文供品赏:
“明朝崇祯四年辛未年,饑荒,斗米足银叄钱,周公出发仓谷,又劝富户出谷,煮粥于万寿寺赈济,事不得法,饑民慕食而来,日仅一赈,路远者平日已饥,而捱到县,则赈期已过,又须待明日,故人多倒于路者,持杖而死,一米户以为高抬时价,然米贵亦非关米户之事,但公爱民心切,愤不及待,遂为责罚,公为官清廉,爱民如子,自抵任以来,凡贼情人命,若无审决者,皆为解纷而去,意若曰:我是治民,不是杀民也。”
“庚辰年(一六四零)建赤山宝塔,叶家为风水而建也。”
“壬午年十一月十六夜,山贼曾振突至北门外桥仔头寺前街烧毁房屋数十间,掳掠男女百余人,至鼈卯砂搭营,被人取赎,时因昇平日久,人不知兵贼,故仅有二三百贼可掳男妇百余人,城上守军,只打更鼓,不敢响一声炮,实为坐视不救,嗣后则邑人无夜不惊,贼暮入县朝则出,人多移住城内,而城内之屋价银加十倍矣!”
“甲申(一六四四)即崇祯末年,京都陷于李闯贼王,时为清顺治元年,丰居天末,官尚演戏请酒,民间熙攘作乐,知事者焦心浩叹,不知者曰:皇帝死,于我们何乾?且北京距我尚远云。”
“康熙四年乙巳年,定界之后,五里一墩,十里一台,开界沟别内外,又起民夫一二百人将界外民屋垣墙夷为平地,越界者斩,五里一墩,十里一台均派界内乡民造作,某乡作某台,某乡作某墩,每个费银一二百两,督工之兵丁巡推,千把等又欲公礼饮食,否则鞭挞,乡民苦无宁日,半年始能告成,而羊堤岭上一台费加十倍,虽深山高远之人亦无计应避征徭,此一亘古未有之事,挞民作台苦况可媲美长城矣。时石大人又来踏界,由大路下尽迁至东笏妈宫沙沟乡,其在界外房屋神庙遂行拆毁。”
“康熙五年丙午年,沿海墙垣迁拆,独留平海一口,许人晒盐,平山为盐厂,可便船只载盐下广州,凡各县迁民尽往平山挑盐度日,平山聚千人死者日以百计,妇人小子至平山乞食又卖落船者亦以百计,界边之民受掳掠及疫死者半,流落卖散者亦半,存者偷出界外割寄漂取鱼虾度日,逢巡界之兵又斩而毙之或倖免者取些鱼虾带入界内,又不敢明卖,将袋束于腰间,入人家求买,即买之家亦不敢近街衢之门,明请人客,界外物闭门而食,可笑亦可哀也,盐一升值银七分,饿死者有,淡死者有,民至此时,度一日如度一年。是年县设总兵一员,游击一员,都司守备千把总十余员,兵二千,城内房屋可谓尽为衙门矣。”
“康熙七年戊申年,巡抚王来任病卒,遗文请开界复地,其词甚切,有关国计民生,朝廷谕允,着新任总督周巡抚王巡界踏勘事宜,而周、王直以开界为己任,惟力是视,但海岛不许开,人牛能到之地俱许开垦,所以界外之民有王、周二人神牌,祀于社庙,民不敢忘恩,使其芳名流传万世也。”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年,县主姚德基。”
“康熙二十九年,庚午年(一六九零),朝廷来文,準纳粟四百石,赐一名监生,时谷价每石银一两,丰邑共纳一二十名,县主姚同,孝廉黄道圭议将役费以开南门湖,建谢道山塔,到辛未年(一六九一)告成,自客岁八月不雨,至辛未年四月廿四日乃雨,民心惶惶思乱,各处抢夺,米价甚贵,噫!人心不古,世道衰微。十一月鹿境建醮演戏谢神,是日有纸钱二张腾空而上直入苍冥,人望不见,亦奇事也。”
《华衮皇襄手记》翔实地记录了明末、清初七十年间的海陆丰地方史事。其内容有国事、军事、辖区管理、天文地理、自然环境、人文乡情、科举乡试、灾异佚闻等。控诉海盗、贼匪奸淫掳掠,抢夺财物,无恶不作。官府摊税,强征军粮、军饷、军需品,宰割、鱼肉百姓,世道混乱,民众遭殃,岁无宁日,民不聊生。再三者是改朝换代,政局变幻,战乱祸民,民众死伤数以万计。还概述了王爷、巡抚、督院、抚院、提督、府道、知县、将领、统领、总兵、统兵、守备、千总、把总等文武官吏治理地方的不同做法,有的为官清廉,不辞劳苦,救灾救荒,除盗安民,为人民谋福祉;有的官匪勾结,作威作福,勒索民众,任意宰杀乡民。涉及的历史人物众多,如刘香、刘国轩、苏成、苏利、林呈祥、郑阿长、徐楷、郭达九、郭亚拱、曾振、洪瓜老、臭红肉、刘怀珍、杨金目、薜进、叶高标、黄德、林时济、叶维菱、林宗韬、黄熊、姚恭、姚敬、黄易、林耀光、林之云、叶天培、朱紫蕃、黄道圭、陈龙震、洪辰孚、洪辰缓、陈天诠、彭炽等都在罗列之中,一些人物正史没有收录或被歪曲记录。
特别是实话实说记载了康熙初年“移民迁界”这一历史大悲剧:沿海人民,被迫迁移,父母妻儿,亦难相顾,离乡背井,走投无路,无处栖身。遭杀戮、挨打或饥饿、劳苦致死者众多,流落、失散或被贩卖者亦多。这一切,都为“正史”所掩盖,更为御用文人所避讳。
值得一提的是详细记录了广东巡抚王来任关心国计民生,以解除“移民迁界”之事为已任,几经周折,上疏奏请朝廷解除迁界,朝廷允许。但王来任于康熙七年戊申年(1668年)不幸病故。朝廷另派总督周有德前来巡界、了解民情之后,才得以开界复地,允许开垦耕作,民众方能安居乐业。因王来任、周有德有功于海陆丰人民,故被界外民众奉作神明祭祀(如:鹿境大山脚下的菩堤古蹟就供奉着二位大人神像),使其芳名永世流传。
《华衮皇襄手记》是一部既翔实生动,又可歌可泣的历史笔札,至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如今已珍藏于海丰县档案馆之中。
“明朝崇祯四年辛未年,饑荒,斗米足银叄钱,周公出发仓谷,又劝富户出谷,煮粥于万寿寺赈济,事不得法,饑民慕食而来,日仅一赈,路远者平日已饥,而捱到县,则赈期已过,又须待明日,故人多倒于路者,持杖而死,一米户以为高抬时价,然米贵亦非关米户之事,但公爱民心切,愤不及待,遂为责罚,公为官清廉,爱民如子,自抵任以来,凡贼情人命,若无审决者,皆为解纷而去,意若曰:我是治民,不是杀民也。”
“庚辰年(一六四零)建赤山宝塔,叶家为风水而建也。”
“壬午年十一月十六夜,山贼曾振突至北门外桥仔头寺前街烧毁房屋数十间,掳掠男女百余人,至鼈卯砂搭营,被人取赎,时因昇平日久,人不知兵贼,故仅有二三百贼可掳男妇百余人,城上守军,只打更鼓,不敢响一声炮,实为坐视不救,嗣后则邑人无夜不惊,贼暮入县朝则出,人多移住城内,而城内之屋价银加十倍矣!”
“甲申(一六四四)即崇祯末年,京都陷于李闯贼王,时为清顺治元年,丰居天末,官尚演戏请酒,民间熙攘作乐,知事者焦心浩叹,不知者曰:皇帝死,于我们何乾?且北京距我尚远云。”
“康熙四年乙巳年,定界之后,五里一墩,十里一台,开界沟别内外,又起民夫一二百人将界外民屋垣墙夷为平地,越界者斩,五里一墩,十里一台均派界内乡民造作,某乡作某台,某乡作某墩,每个费银一二百两,督工之兵丁巡推,千把等又欲公礼饮食,否则鞭挞,乡民苦无宁日,半年始能告成,而羊堤岭上一台费加十倍,虽深山高远之人亦无计应避征徭,此一亘古未有之事,挞民作台苦况可媲美长城矣。时石大人又来踏界,由大路下尽迁至东笏妈宫沙沟乡,其在界外房屋神庙遂行拆毁。”
“康熙五年丙午年,沿海墙垣迁拆,独留平海一口,许人晒盐,平山为盐厂,可便船只载盐下广州,凡各县迁民尽往平山挑盐度日,平山聚千人死者日以百计,妇人小子至平山乞食又卖落船者亦以百计,界边之民受掳掠及疫死者半,流落卖散者亦半,存者偷出界外割寄漂取鱼虾度日,逢巡界之兵又斩而毙之或倖免者取些鱼虾带入界内,又不敢明卖,将袋束于腰间,入人家求买,即买之家亦不敢近街衢之门,明请人客,界外物闭门而食,可笑亦可哀也,盐一升值银七分,饿死者有,淡死者有,民至此时,度一日如度一年。是年县设总兵一员,游击一员,都司守备千把总十余员,兵二千,城内房屋可谓尽为衙门矣。”
“康熙七年戊申年,巡抚王来任病卒,遗文请开界复地,其词甚切,有关国计民生,朝廷谕允,着新任总督周巡抚王巡界踏勘事宜,而周、王直以开界为己任,惟力是视,但海岛不许开,人牛能到之地俱许开垦,所以界外之民有王、周二人神牌,祀于社庙,民不敢忘恩,使其芳名流传万世也。”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年,县主姚德基。”
“康熙二十九年,庚午年(一六九零),朝廷来文,準纳粟四百石,赐一名监生,时谷价每石银一两,丰邑共纳一二十名,县主姚同,孝廉黄道圭议将役费以开南门湖,建谢道山塔,到辛未年(一六九一)告成,自客岁八月不雨,至辛未年四月廿四日乃雨,民心惶惶思乱,各处抢夺,米价甚贵,噫!人心不古,世道衰微。十一月鹿境建醮演戏谢神,是日有纸钱二张腾空而上直入苍冥,人望不见,亦奇事也。”
《华衮皇襄手记》翔实地记录了明末、清初七十年间的海陆丰地方史事。其内容有国事、军事、辖区管理、天文地理、自然环境、人文乡情、科举乡试、灾异佚闻等。控诉海盗、贼匪奸淫掳掠,抢夺财物,无恶不作。官府摊税,强征军粮、军饷、军需品,宰割、鱼肉百姓,世道混乱,民众遭殃,岁无宁日,民不聊生。再三者是改朝换代,政局变幻,战乱祸民,民众死伤数以万计。还概述了王爷、巡抚、督院、抚院、提督、府道、知县、将领、统领、总兵、统兵、守备、千总、把总等文武官吏治理地方的不同做法,有的为官清廉,不辞劳苦,救灾救荒,除盗安民,为人民谋福祉;有的官匪勾结,作威作福,勒索民众,任意宰杀乡民。涉及的历史人物众多,如刘香、刘国轩、苏成、苏利、林呈祥、郑阿长、徐楷、郭达九、郭亚拱、曾振、洪瓜老、臭红肉、刘怀珍、杨金目、薜进、叶高标、黄德、林时济、叶维菱、林宗韬、黄熊、姚恭、姚敬、黄易、林耀光、林之云、叶天培、朱紫蕃、黄道圭、陈龙震、洪辰孚、洪辰缓、陈天诠、彭炽等都在罗列之中,一些人物正史没有收录或被歪曲记录。
特别是实话实说记载了康熙初年“移民迁界”这一历史大悲剧:沿海人民,被迫迁移,父母妻儿,亦难相顾,离乡背井,走投无路,无处栖身。遭杀戮、挨打或饥饿、劳苦致死者众多,流落、失散或被贩卖者亦多。这一切,都为“正史”所掩盖,更为御用文人所避讳。
值得一提的是详细记录了广东巡抚王来任关心国计民生,以解除“移民迁界”之事为已任,几经周折,上疏奏请朝廷解除迁界,朝廷允许。但王来任于康熙七年戊申年(1668年)不幸病故。朝廷另派总督周有德前来巡界、了解民情之后,才得以开界复地,允许开垦耕作,民众方能安居乐业。因王来任、周有德有功于海陆丰人民,故被界外民众奉作神明祭祀(如:鹿境大山脚下的菩堤古蹟就供奉着二位大人神像),使其芳名永世流传。
《华衮皇襄手记》是一部既翔实生动,又可歌可泣的历史笔札,至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如今已珍藏于海丰县档案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