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国肝吸虫
泰国肝吸虫是一种是一种可寄生在泰国肝吸虫肉食性动物胆管的吸虫,其生活史与中华肝吸虫极为相似,以胆汁为食,可造成肝、胆病变,主要分布在泰北、寮国一带,当地约有八、九成乡村人口以及一半的城市人口受到感染,估计约有九百万人受到影响。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泰国肝吸虫
- 拉丁学名:Opisthorchis viverrini
- 别称:香猫肝吸虫
- 界:动物界
- 分布区域:泰北、寮国一带
简介
泰国肝吸虫(学名:Opisthorchis viverrini),又称“香猫肝吸虫”,是一种可寄生在肉食性动物胆管的吸虫,其生活史与中华肝吸虫极为相似,以胆汁为食,可造成肝、胆病变,主要分布在泰北、寮国一带,当地约有八、九成乡村人口以及一半的城市人口受到感染,估计约有九百万人受到影响。
泰国肝吸虫

形态
成虫尺寸介于长5至10毫米、宽1至2毫米的範围,体型狭长而扁平,虫体一端具有口吸盘,其肠管自此延虫体两侧分叉延伸至尾端,在前端约五分之一界线处,另有一个与口吸盘约略等大的腹吸盘。此外泰国肝吸虫雌雄同体,一对睪丸呈现圆形花瓣状是此寄生虫的特色,分布在口吸盘的另一端,并占虫体后端三分之一的区域,卵巢则位于中后段三分之一线上,子宫则在中段盘绕,占全长约三分之一,两旁可见网点状的卵黄腺。
成虫形态

传播情况
儘管已经採取了大规模群体服药,健康教育措施,泰国肝吸虫、湄公血吸虫和土源性线虫在寮国的流行率依然很高。因此,仍然需要新的策略来加速对蠕虫疾病的控制。在寮国南部的两个湄公河岛屿上开展了一项生态健康研究。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人口及行为数据,对人类和动物的粪便进行了检测。用脱落法对Bithynia spp. and Neotricula aperta螺进行检测,用消化技术检测了淡水鱼类。採用多变数随机效应分析发现与蠕虫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
泰国肝吸虫,钩虫,湄公血吸虫,鞭虫,蛔虫和带绦虫感染率为分别为60.7%,44.1%,22.2%,4.1%,0.6%和0.1%。泰国肝吸虫,湄公血吸虫,钩虫重度感染率分别为4.2%,3.6%和1.8%。狗和猫的泰国肝吸虫及湄公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25.0%和14.7%。在所检测的猫中,53.1%感染了泰国肝吸虫。螺中泰国肝吸虫和湄公血吸虫的流行率分别为0.3%和0.01%。淡水鱼泰国肝吸虫总感染率为26.9%,其中Hampala最高为87.1%,Cyclocheilichthys apogon为85.7%以及Puntius brevis为40.0%。文盲和社会经济较低的人群感染泰国肝吸虫的风险较高,而年龄在10-16岁且在家中拥有厕所的人群受感染的机会较小。家庭成员感染泰国肝吸虫与家庭中有进食生鱼的猫和狗显着性正相关。对于湄公血吸虫,与老年人相比,9岁以下的儿童显着暴露予感染。
生活史
泰国肝吸虫的生活史与中华肝吸虫相似,虫卵必须在淡水螺中孵化,经过四个发育阶段后离开螺体,并寻找鲤科的淡水鱼作为第二中间宿主,在鱼鳞、皮肤、肌肉组织发育后,透过其他动物生吃、未完全熟食这些鱼,幼虫可在食用者体内脱去外囊,经过四周发育成虫,可在宿主体内活上40年之久,每日约产下1000至2500颗卵,可随胆汁一同进入消化道,最后随粪便排出,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虫卵

临床表现
多数感染者不产生症状,或是仅有如消化不良(dyspepsia)、腹痛、腹泻、或便秘的症状轻微;但长期下来,会发展成较为剧烈的感染症,像是肝肿大(hepatomegaly)或出现胆管炎(cholangitis)、肉芽肿性胆囊炎(cholecystitis)、甚至引发胆囊上皮细胞癌(chlolangiocarcinoma),严重时甚可致命。
诊断和治疗
诊断时主要依据光学显微镜对排泄物中的虫卵鉴定,但是泰国肝吸虫虫卵亦与中华肝吸虫相似,因此显微镜下不易区分,因此可透过问诊比对盛行区域,或进一步使用PCR、ELISA等技术做进一步分析,由于病理机制相似,使用的药物也是Praziquantel,因此无法确认物种时,仍可以相同的方式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