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

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

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

《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是2001年华东师範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国)A·班杜拉。

基本介绍

  • 书名: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
  • 作者:(美国)A·班杜拉
  • 译者:林颖
  • ISBN:9787561727706,7561727704
  • 页数:602页
  • 出版社:华东师範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1年12月1日
  • 装帧:平装
  • 开本:16

作者简介

A·班杜拉出生在加拿大艾伯特省的蒙达。像斯金纳一样,他也是在一个小镇上长大的。他就学的中学仅有20个学生。1949年,他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学士学位,1951年在美国衣阿华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翌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在衣阿华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儘管接受的是临床心理学方面的教育,但由于受赫尔的学生斯彭斯的影响,对实验模式的有效性印象颇深。1953年,他到维基台的堪萨斯指导中心,担任博士后临床实习医生,同年应聘在斯丹福大学心理学系执教,1964年升任正教授。在这期间,受赫尔派学习理论家米勒(N.Miller)、多拉德(J.Dollard)和西尔斯(R.R.Sears)的影响,把学习理论运用于社会行为的研究中。此后,除了1969华任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一年外,一直在该校任教。其中,1976年至1977年间出任心理学系系主任。
由于班杜拉的奠基性研究,导致了社会学习理论的诞生,从而也使他在西方心理学界获得了较高的声望。他在1972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3年获加利福尼亚心理学会杰出科学成就奖;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班杜拉一生论着甚丰,其主要代表着作有:《青少年的攻击(Adolescent Aggression)》(1959);《社会学习与个性发展(Social Learning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1963,这是与他的第一位博士生R.H.Walters合着的),《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1971,1977);《思想与行为的社会基础:一种社会的认知理论(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1986)。

内容简介

本书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堪称是学习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首先,它标誌着学习理论的参照点由行为、认知、情感或环境等单一方面向三者综合的转变,改变了传统学习理论重个体轻社会、重直接经验轻间接经验、强调单向决定作用而忽视人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互动作用的思想倾向。在该书的序言中,班杜拉开宗明义地指出,他的理论“冠以‘社会’一词,意指人类的思想和行为的诸多社会根源;冠以‘认知’一词,是认识到思维对人的动机、情感和行为的因果归因影响”。
其次,该书改变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方向。这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班杜拉关于个体、行为、环境的互动决定的观点被学习理论家广为接纳,研究者日益重视社会性的互动影响对学习所起的积极作用,这直接引发了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情境主义学习理论的革命。第二,班杜拉在该书中系统阐述的行为自我调节机制为其继承者齐莫曼、申克等人发展成自我调节学习理论,并且全面引入课堂学习和教学的实践中,与当今盛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道影响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第三,在该书中深入阐释的自我效能理论已被研究者进—步发展成一种学习动机理论,与韦纳的归因理论、卡芬顿的自我价值理论、德威克、洛克等人的目标设定理论一併成为解释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有力工具。
本书对于今日的心理学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体现在其理论观点迄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体现在班杜拉所採用的方法论值得我们学习和参照。班杜拉指出,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学理论必须採用微观分析和巨观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微观分析用于澄清影响个体机能发挥的基本心理机制,巨观分析用于揭示社会情境因素对人类发展、适应和变革的影响机制。一种好的心理学理论必须具备广泛的解释力和预测力,适用于多个领域。为此,他把自己的研究涵盖到心理学、社会学、精神病理学、体育运动、商业、国际事件等诸多领域,引证的文献达3000多项。这样的研究方法和治学态度,在心理学研究中是不多见的,值得引起那些仅仅满足于脆弱的理论分析或实证研究的心理学者的反思和借鉴。

媒体评论

本书以社会认知观为基础,为分析人的动机、思想和行动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贯穿全书的主题之一是强调相互决定论。社会认知论信奉因果关係的相互作用模型,其中的环境事件、人的因素和行为三者都是作为决定因素相互起作用的。相互的因果关係既为人们对自己的命运施加某种控制提供了机会,也给他们的自我指向设定了某些限制。
有关心理功能的人的决定因素观把认知的、替代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反思的过程看成是核心作用的过程。人的思想是他们理解环境和应付环境的有力工具。因此,本书充分分析了人的情感和行动中的认知因果关係的多种形式。然而,为了与相互作用观保持一致,我们更多地注意了思想的社会根源。由于研究者日益广泛关注思维的结构和加工过程,从而严重忽略了行为的内在机制。本书拓宽了研究的範围,也致力于探讨知识被转化为适当的行动的机制。
人不仅是认知者,而且也是行动者。他们还是具有自我指向能力的自我反应者。动机和行为的自我调节部分通过内部标準和对自身行为的评价反应实现。深谋远虑的能力给自我调节过程增加了一个维度。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指向目的和预期的结果的。通过认知的表征,想像的未来能作为当前行为的原因起影响作用。反思自己的思想和效能的能力是自我影响的另一维度,本书对此给与了特别的注意。
心理学理论在传统上一直强调通过行为后果进行学习。幸运的是,通过进化,人具有通过观察进行学习的高级能力,这种学习与单纯通过尝试和错误的后果进行的学习相比,更适合于迅速习得胜任与生存能力。电信技术的巨大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人们从符号环境中进行替代学习的作用。利用符号表征思想,人们能超越当前环境的限制。树榜样和模仿不仅是传播社会的思想、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工具,而且在跨文化的变化中也发挥了日益增长的影响。本书详细考察了观察学习的机制和社会传播的过程。
新技术改变了人的影响的性质和範围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本书,我试图从广阔的社会观分析人的功能,这就需要对广泛的心理现象作深入的多学科研究。详细查阅自己领域的各个分支的大量文献是一项令人生畏的任务,更不用说要涉猎其他学科领域了。因为人的功能的决定因素已超越了学术性学科的边界,为了拓展人们的理解,这种大胆的分析计画是很重要的。
为了便于交流,理论需要有能反映其基本概念实质的概括性名称。本书中提出的理论观点通常冠以社会学习论之名。然而与其名称相比,这一观点的範围已扩大很多了,随着理论的各个方面的不断发展,原来的名称已日益不适用了。从一开始,它就包含了超越学习的心理现象,如动机和自我调节的机制,而且许多读者把学习理论构想为反应习得的条件作用模型,然而在上述理论框架内,学习主要被视为通过信息加工获得知识。再者,不同观点的几家理论如多拉德和米勒的内驱力论、罗特的预期论和帕特森的条件作用论都冠以社会学习论的名称,于是名称问题便进一步複杂化了。为了使名称和观点更为一致和便于区分,我有意将本书的理论观点称为社会认知论。这个术语的社会部分,承认人的许多思想和行动的社会根源;认知部分承认思维过程作为原因影响对人的动机、情感和行动所起的作用。这个名称不包含理论来源的主张。
根据某个领域理论发展的阶段,理论的阐释方式不同。在高度发展的学科,理论综合成规律;在发展较差的学科,理论详细阐明感兴趣的现象的决定因素和机制。本书在后一意义上使用理论这个术语。有关人的行为的有意义的命题具有可检验的后果。如同其他观点一样,社会认知的原理在其细节上都是可检验的。因为理论的缺陷在所难免,所以它们所激起的研究便勾画出了某一理论能成功地进行解释和预测的条件的範围。
……

图书目录

总序
译者序
中文版序
第一章 人性和因果关係的若干模型
第二章 观察学习
第三章 亲历学习
第四章 社会传播与创新
第五章 预测的知识与预谋
第六章 诱因动机因素
第七章 替代性动机因素
第八章 自我调节机制
第九章 自我效能
第十章 认知调节因素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