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课程标準
中学数学课程标準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中学数学教学指导档案。分科课程标準之一。1929 年中国教育行政部门分国中、高中颁布算学暂行课程标準。1932 年公布正式标準,1936 年、1941 年和 1948 年三次修订。1948 年改“算学” 为“数学”。结构大致包含目标、时间支配、教材大纲和实施方法概要四项。教学内容以 1941 年的标準为例,国中有算术、代数、实验几何和几何;高中有三角、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代数和解析几何,后三项分甲、乙两组规定教材,甲组程度较深。
在教学方面,国中强调直观、归纳和技能训练,高中重视论理、演绎。强调培养自动探索、研究能力;注意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视学生志趣和才能差异,加强因材施教;强调学生主动性和启发式教学。此外,1941年曾印发《六年制中学数学课程标準草案》,供少数成绩优良的中学试用,其目标专为升学準备,教学内容按六年一贯制编排,较高中甲组略有充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 3月,教育部曾印发《普通中学数学科课程标準草案》。此后,这项档案改称中学数学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