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所

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所

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所

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其前身为中文系语言教研室。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所学术传统悠久,学术积澱深厚,张舜徽、杨伯峻、黄伯荣、祝敏彻、赵浚、徐青等学者长期在本学科点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力、周祖谟、彭铎、王士元等国内外着名语言学家曾在中文系从事讲学和科研活动,为本学科的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张文轩教授、赵小刚教授先后担任研究所所长。现任所长为敏春芳教授。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所
  • 外文名: 
  • 成立时间:2004年
  • 前身:中文系语言教研室
  • 所长:敏春芳教授

发展历史

研究所现有教学科研人员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博士4人,硕士4人。近五年来,出版学术专着有《老乞大朴通事语言研究》、《老乞大索引》、《朴通事索引》、《兰州方言志》、《兰州方言词典》、《帝王世纪译注》、《 帝王经界纪校译》,在《中国语文》、《国外语言学》、美国《中国语言学报》、《古汉语研究》、《语言研究》、《语言文字套用》、《兰州大学学报》、《宁夏大学学报》、《修辞学习》等全国性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承担各级课题16项,其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教育部课题4项,省级课题4项,横向课题10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9项,学校教学奖励6项。

科研条件

研究所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的基础课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等,另外还讲授现代汉语修辞学”、“语音学基础”、“汉语语音发展史”、“方言学与方言调查”、“汉语辞彙学”、“国小与古文字学”、“诗词格律”、“国语语音教程”等专业课。
语言文字学研究所招收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生,研究方向有训诂、音韵、文字、语法、方言、汉语史。硕士生导师为敏春芳教授、常萍副教授、张万禾副教授、陈晓强副教授。1981年获得国家首批汉语史和现代汉语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前后共培养近200名硕士毕业生,向全国各大高校输送了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并有30余人考入外省高校攻读博士学位。

科研成就

西北方言研究

西北地区文明发源极早,民族众多,历史上民族流徙频繁,语言资料丰富,既有汉藏语系的汉语和藏缅语族诸语言,又有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和通古斯语族语言,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优厚条件。本方向的教学科研人员张文轩教授、邓文靖副教授、等在进行西北语言动态状况的研究,出版了《兰州方言志》、《临夏方言志》、《兰州话音档》等一批方言学术着作。并承担了教育部项目“甘肃三声调、二声调方言调查研究”“西北地区三声调方言单字调格局和连调模式研究”等科研项目,这些项目具有明显的西部特色。西北方言的研究,在汉语变迁研究、汉语跟少数民族语言接触研究等领域,占据独特的学术地位。

敦煌文献语言研究

敦煌文献的发现,为汉语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敏春芳教授在《敦煌研究》、《敦煌学辑刊》、《兰州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的一系列论文,首次对敦煌愿文辞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敦煌愿文辞彙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敦煌吐鲁番社会经济文献辞彙研究》和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百年敦煌学史研究》等,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阶段性成果。敦煌文献的语言研究,对于推究古今汉语演变之轨迹,考索宋元白话之源流,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价值。

传统语言文字学研究

传统语言文字学旧称“国小”。近年来,敏春芳教授、常萍副教授、陈晓强副教授等分别在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等方面继续深入研究,努力拚搏,勤于笔耕,形成了科学、严谨、务实的学术风格。敏春芳教授近年出版了专着《文献字词考略》、《中国古代文化基础》等。近年来常萍副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元曲选》宾白句类研究”,陈晓强副教授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丛考”项目等,其阶段性成果引起国内同行的关注。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我所的现代汉语研究曾在全国产生重大的影响,黄伯荣先生主编《现代汉语》为全国高校文学院广为採用。张万禾副教授致力于现代汉语句法语义研究,发表了《汉语动词的意愿範畴及其句法表现》,《“叫、让”表被动的语义条件》,《现代汉语的将来时範畴》,《零主语被动句的被动句地位及其性质的研究》等成果。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所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