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珂(福建师範大学教授)
王珂(1966- )福建师範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合作教授;文艺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国家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诗歌方向带头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王珂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重庆
- 出生日期:1966年
- 职业:福建师範大学教授
- 毕业院校:西南师範大学
-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87年学士毕业于西南师範大学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中外爱情诗比较研究》(英文写作,5万字,邹绛教授指导);1990年硕士毕业于西南师範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中国各体文学研究专业,现代诗歌创作研究和中外诗歌比较研究方向(导师方敬教授、邹绛教授、吕进教授、刘扬烈教授,硕士论文《散文诗,一种独立的文体--论散文诗的文体独立性及文体价值》,8万字);2002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师範大学文艺学专业,文学的基本原理方向(导师童庆炳教授,博士论文《百年新诗的诗体建设研究》,18万字)。2004年在首都师範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导师吴思敬教授)。先后在西北师範大学中国西部文学研究所、中文系、福建师範大学文学院专业从事诗歌研究及教学工作。
主要贡献
福建师範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合作教授;文艺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国家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诗歌方向带头人,校重点学科文艺学现代诗歌理论研究方向带头人;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首都师範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福建海峡文学艺术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湖州师院中国散文诗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和特聘研究员。出版、发表各类文字600多万字,其中专着5部,编(参)译着作6部,论文300余篇,诗作近百首,散文近千篇。
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一项,独立完成省级社科课题两项、人事部博士后基金课题一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课题一项,正主持教育部课题一项;获省社科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
博士研究生课程:中国现代诗歌研究,诗歌文体学。
硕士研究生课程:诗歌文体学导论、诗歌文体学导论及文学研究方法、中国现代诗歌、西方现代诗歌、比较诗学、中国现代文论十大名家、西方文论十大名家、文学文论原着(双语)、文学术语原着(双语)、文学理论史原着(双语)。
本科生课程:诗歌导读、百年新诗诗体研究、文学概论。
王珂生于书香世家,自幼酷爱文学,酷爱写作,12岁在《民间文学》等刊物发表作品。10岁开始新诗创作,已创作诗作两千余首,在《当代诗歌》、《星星》、《绿风》、《飞天》等十多家文学刊物发表诗作百余首。1988年后主要从事新诗评论工作,在《民族文学研究》、《民族文学》、《飞天》、《河北文学》、《中国西部文学》、《西藏文学》等30多家刊物发表诗歌评论百余篇。在《青年晚报》、《太原日报》、《广州日报》等报刊开设文艺专栏(专版),发表文艺短论500多篇。1994年后主要从事诗歌的基础理论研究及文艺理论研究,在《文艺理论研究》、《民族文学研究》、《诗探索》、《台湾诗学季刊》、《社会科学战线》、《南方文坛》、《学海》、《学术探索》等百余家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两百多篇,涉及诗歌(新诗、古代诗歌、外国诗歌、民族诗歌)、小说、散文等多种文体,涉及现当代文学、古近代文学、文艺学、写作学、比较文学等多种学科。人大複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文艺理论研究》、《外国文学研究》、《文化研究》都多次全文转摘过他的论文。上百篇论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複印资料文摘卡》和《人大複印资料》、《当代作家评论》等刊物"摘要"或"编目"。迄今为止,已发表论文、诗作、译作等各类作品约500万字。
主要课题
独立: 1、 2003-2004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课题:"新诗文体研究"。
2 、2003-2005 首都师範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课题:"百年新诗诗体建设研究"。
参与: 1、 1996-1999 国家社科基金"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
论文着作
王珂教授科研成果总目(1988-2013)
一、出版专着5部:
1、《诗歌文体学导论——诗的原理和诗的创造》,北方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61万字
2、《百年新诗诗体建设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21万字
3、《新诗诗体生成史论》,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55万字
4、《诗体学散论――中外诗体生成流变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39万字
5、《新时期30年新诗得失论》,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42万字
二、出版编着6部
1、《51位理论家论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21世纪中国现代诗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主编),海峡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2、《外国名诗鉴赏辞典》(参编),湖北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
3、《甘肃历代诗文词曲鉴赏辞典》(参编),敦煌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4、《丝绸之路文化大辞典》(参编),红旗出版社出版 1995年版
5、《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新编》(参编),北京师範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6、《克卜勒的梦――太空探险科幻小说赏析》(第二作者),世界图书公司 2009年版
三、出版译着1部
1、《夜总会之王》(参译),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四、发表论文340篇(公开刊物)
1、《冰心、泰戈尔、日本俳句》,《文学知识》,1988年12期
2、《黄土地上的热风景——论梁志宏的诗》,《城市文学》,1990年6期
3、《苦夏与寒冬:诗的众生相》,《红柳》,1990年5-6期
4、《大女诗人张烨》,《新女性》,1991年6期
5、《符号、图腾的双重启示——惟夫长诗,<正面与侧面>管窥》,《西藏文学》,1991年4期
6、《诗的求索者的剪影--回族诗人木斧读后》,《民族文艺报》,1991年2期
7、《高原深处的风——关于青年诗人阿信的西部诗歌创作》,《新一代》,1991年8期
8、《论木斧的亲情诗》,《民族作家》,1991年2期
9、《认识杨牧——论杨牧的抒情诗》,《中国西部文学》,1991年12期
10、《美之定格——论民族诗人新秀七人》,《民族文学》,1991年11期
11、《流云诗人王尔碑》,《女子文学》,1991年7期
12、《论散文诗的文体独立性》,《西北师範大学学报》,1992年5期
13、《纯情·纯景·纯诗——论刘毅的抒情艺术》,《河北文学》,1992年1期
14、《真实·平民·多情人——论洋滔的抒情艺术》,《西藏文学》,1992年5期
15、《西部寂地风景——鄢家发抒情世界的散点透视》,《中国西部文学》,1992年2期
16、《根的皈依与背叛——评青年诗人黄毅近年的抒情诗》,《民族作家》,1992年5期
17、《诗穷而后工——论夏羊的抒情艺术》,《飞天》,1992年6期
18、《归而不隐、隐而不归——姚学礼的抒情世界透视》,陇山凤《姚学礼陇山凤研究》,1992年版
19、《大女诗人张烨的世界》,《女子文学》,1992年6期
20、《我爱诗,更爱孩子——论傅天琳的诗》,《女子文学》,1993年2期
21、《宗教的皈依与背叛——论西部诗歌的宗教趋向》,《飞天》,1993年2期
22、《走进自己的迷宫——评匡文留<二性迷宫>》,《民族文学研究》,1993年2期
23、《游子的恋歌——评木斧诗集<乡思乡情乡恋>》,《民族文学》,1993年2期
24、《现代的纯粹的民族女诗人——论蒙古族女诗人葛根图娅的诗》,《民族文学》,1993年8期
25、《新诗的悲剧和喜剧——论中国新诗史上的三个诗的定义》,《争鸣》,1993年1期
26、《论石河的打油诗》,《天山评论》,1993年1期
27、《爱情与童话——论杨梓的抒情诗》,《绿风诗刊》,1993年2期
28、《议建构多元文学格局》,《当代文坛》,1993年5期
29、《寻根游子——论木斧的诗》,《回族文学》,1993年12期
30、《“东边日出西边雨”现象——论国营企业的出路》,《现代企业》,1993年9期
31、《魔盒打开了,私吃公:商业大战——论国有商业的出路》,《华夏星火》,1993年11期
32、《狼来否:金融大战——论国家银行的出路》,《华夏星火》,1993年9期
33、《下决心要搞的改革》,《行政与人事》,1993年8期
34、《神州大裁员》,《干部与人才》,1993年10期
35、《房地产大透视》,《舞台人生》,1994年7期
36、《国害:逃税欠税》,《社会》,1993年11期
37、《中国西部禁毒戒毒实录》,《社会》,1994年4期
38、《在素朴与感伤之间漂泊——论叶舟的诗》,《绿风》,1994年5期
39、《西部汉子·柔情·情诗——论林染的爱情诗》,《飞天》,1994年9期
40、《如火如水真女人——<姐妹散文>的阅读印象》,《满族文学》,1994年11期
41、《诗与画:情感的艺术——论戴凌云的抒情艺术》,《银川师专·宁夏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1期
42、《心灵之歌——评藏族青年女诗人完玛央金的抒情诗》,《民族文学》,1994年5期
43、《广告面面观》,《现代企业》,1994年12期
44、《雪域诗情——论西藏新时期诗歌》,《民族文学》,1995年2期
45、《工资与物价的同步审视》,《社会》,1995年3期
46、《负利率与国民收入再分配》,《金三角》,1995年5期
47、《科技成果何以转化》,《社会》,1995年9期
48、《苦恋:爱与人生——论屈文焜的抒情艺术》,《银川师专·宁夏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2期,人大複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5年5期
49、《武承明诗集〈敦煌飞天〉序》,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0、《爱情与童年——杨梓诗歌的阅读印象》,《绿风》,1995年2期
51、《培养国粹迷》,《文化月刊》,1996年12期
52、《情系黄土——评秦中吟的黄土地抒情诗》,《六盘山》,1995年4-5期
53、《胡杨诗作简评》,《阳关》,1996年6期
54、《中西方诗本体论探微》,《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2期,人大複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6年7期
55、《殊途同归:情感与形式》,《西北师大学报》,1996年1期,人大複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1996年4期
56、《诗、散文、散文诗界说举隅》,《银川师专·宁夏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2期
57、《欣喜与无奈——论诗人串列散文》,《飞天》,1996年6期
58、《体验爱情,自然率真——论满族诗人娜夜的抒情艺术》,《民族文学》,1997年3期
59、《女性诗歌:一条渐宽的河流——外国历代女性诗歌概观》,《名作欣赏》,1997年2期
60、《女性诗歌:一条渐宽的河流——中国女性诗歌概观》,《名作欣赏》,1997年5期
61、《论赵少琳的实验诗》,《山西文学》,1997年12期
62、《论打油诗的文体起源、特徵及价值》,《通俗文学评论》,1997年3期
63、《试论散文诗的文体起源》,《福建论坛》,1997年增刊
64、《近年高考作文问题和对策》,《语文学刊》,1997年4期
65、《孩子,你太孤独了》,《河南教育》,1997年10期
66、《中国人不必轻视诺贝尔文学奖》,《中国国情国力》,1997年2期
67、《纪实文学为何官司不断》,《中国国情国力》,1997年01期
68、《小心优生犯罪》,《社会》,1997年1期
69、《拓展内容职能、定型诗形诗体——21世纪汉语诗歌文体的现实及理想构建》,《现代汉诗:反思与求索》,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
70、《论诗美的构建与欣赏》,《福建师範大学学报》,1998年2期
71、《现代汉诗文体建设的历史回顾及理想构建》,《中州学刊》,1998年2期
72、《文体自发与自觉的对抗与和解——20世纪汉语诗歌的文体演变透析》,《社会科学辑刊》,1998年5期
73、《中外形异诗探源》,《艺文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74、《为何出现萧条论——为90年代诗歌一辩》,《诗探索》,1999年1期
75、《从素朴到感伤的文体实验者》,《满族文学》,1999年2期
76、《并非萧条的九十年代诗歌———为个人化写作一辩》,《东南学术》,1999年2期,人大複印资料,《中国现代代文学》,1999年6期
77、《马桥相逢谁真胜———作家理论家相争的思考》,《南方文坛》,1999年2期
78、《技巧与训练》,《文艺评论》,1999年3期
79、《迷失的十位缪斯》,《都市》,1999年4期
80、《20世纪汉语诗歌文体建设的历史回顾与理想构建》,《艺术广角》,1999年6期
81、《沉思生命:平民的英雄梦——论毛树林的诗歌艺术》,毛树林《铜之歌》,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
82、《不必轻视诺贝尔文学奖》,中国国情国力杂誌社《世界热点——21世纪国中国发展面临的国际背景》,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
83、《论诗的图式及“形异”的价值》,《诗探索》,2000年1-2辑
84、《小说在事物之上盘旋——从<永久漫步>谈情感作品创作》,《名作欣赏》,2000年1期
85、《作文与作人》,《文艺评论》,2000年1期
86、《从素朴到感伤的文体实验者——论巴音博罗的抒情艺术》,《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2期
87、《进入角色:人格重塑和理论重构》,《河北学刊》,2000年5期
88、《论形异诗的文体价值》,《艺术广角》,2000年5期
89、《诗是艺术地表现平民性情感的语言艺术——论现代汉诗的现实出路》,《东南学术》,2000年5期,人大複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2000年12期
90、《低空飞行:现实的平民的变味的先锋——二十年来新诗先锋的生存境遇》,《山花》,2001年2期
91、《大众文化亟需“身份确认”》,《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3期,人大複印资料《文艺理论》,2001年12期
92、《论汉语诗歌的形异现象——兼论汉语诗歌诗体的流变》,《东方丛刊》,2001年2辑
93、《艺术地表现平民性性情感》,《诗刊》2001年5期,原载《文论报》2001年3月1日
94、《大我抒情也动人——莱蒙托夫<不要相信自己><祖国>解读》,《名作欣赏》,2001年6期
95、《女权主义文学的代表形态:平权与霸权——夏洛蒂·勃朗特与弗吉利亚·伍尔芙的女权思想比较》,《青海社会科学》,2001年6期
96、《论20世纪汉语诗歌文体建设难的三大原因》,《诗探索》,2001年3-4辑
97、《论打油诗独特的民间大众化传播方式》,《辽宁师範大学学报》,2002年1期
98、《论二十世纪前半叶现代汉诗的形体建设》,《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1期
99、《有方与通变:诗体的规範与进化——论刘勰诗本体论中的诗文体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2年1期
100、《20世纪,青年诗人“横行”诗坛》,《文艺评论》,2002年1期
101、《八九十年代少数民族女性诗歌的四种抒情方式——兼论新世纪少数民族汉语诗歌的出路》,《民族文学研究》,2002年1期
102、《民族性:浓、淡、无多元相存——论20世纪末期少数民族女诗人现代汉语诗的抒情倾向》,《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1期
103、《情感的纯化与情感的节制——论刘勰诗本体论的情感论》,《新疆大学学报》,2002年1期
104、《论20世纪前半期中国妇女诗歌的抒情模式及性别意识》,《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2期
105、《论刘勰诗本体论诗体的规範与进化观》,《贵州师範大学学报》,2002年2期
106、《论加强现代汉诗文体实验的意义》,《福建师範大学学报》,2002年2期
107、《轻化:女性模式到女人模式(上)——论八、九十年代中国女诗人的两大抒情模式》,
《艺术广角,》2002年2期
108、《打磨新瓶》,《诗刊》,2002年3期(下半月刊)
109、《散文诗本体论:独立的信息系统和价值系统》,《学术探索》,2002年3期
110、《论当前大众文化的尴尬生态》,《文艺评论》,2002年3期
111、《20世纪20年代新诗的文体建设》,《南都学坛》,2002年3期
112、《现代诗学视野中的刘勰诗体进化论》,《西北师大学报》,2002年3期
113、《论中外诗歌中形异及形异诗的价值》,《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6期
114、《宣洩爱情与玩味爱情__满族女诗人匡文留、娜夜爱情诗抒情风格比较》,《飞天》,2002年6期
115、《八十年代先锋诗的生存境遇及演变态势透视》,《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3期
116、《论20世纪中国现代散文诗的三大抒情模式》,《瀋阳师範学院学报》,2002年4期
117、《为大众文化辩护》,《东南学术》,2002年4期
118、《论台港及海外文人图象诗》,《华文文学》,2002年4期
119、《宝塔诗在现代诗学视野中的文体价值》,《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4期
120、《中西方讽刺诗的讽刺风格比较研究》,《延安大学学报》,2002年2期
121、《论巴赫金文体进化观的成因及意义》,《思想战线》,2002年4期
122、《走向世俗:文化转型期先锋诗的运行轨迹》,《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4期
123、《现代诗学视野中的刘勰诗体进化论》,《湘潭大学学报》,2002年4期
124、《打油诗的文体特徵、价值及传播方式》,《文史杂誌》,2002年4期
125、《 现代汉语诗歌文体的构建策略前瞻》,《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5期
126、《论五四时期新诗的文体建设》,《渝州大学学报》,2002年5期
127、《想像力和文体建设》,《文艺评论》,2002年5期
128、《论世界散文诗的文体演变》,《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5期
129、《论西方散文诗的文体源流》,《廊坊师範学院学报》,2002年3期
130、《散文诗文体为何首先问世于法国--兼论波德莱尔成为散文诗创始人的原因》,《东疆学刊》,2002年4期
131、《和解:主义与日子理想与现实--中国女权主义文学的生态及出路》,《涪陵师範学院学报》,2002年6期
132、《论迴文诗的文体源流和文体价值》,《重庆师範学院学报》,2002年4期
133、《论中法诗歌现代化进程中自由诗革命的差异--兼论法国自由诗对中国新诗的影响》,《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4期
134、《流行却无“身份”:当前大众文化的尴尬生态》,《海南师範学院学报》,2002年6期
135、《散文诗的文类批评》,《南都学坛》,2003年1期
136、《论梁志宏的文学创作及对新诗诗体建设的贡献》,《都市》,2003年1期
137、《论新诗的职能单一对诗体建设的负面影响》,《学术交流》,2003年1期
138、《古代汉诗诗体的演变轨迹及生成特点》,《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1期
139、《论新诗革命的非诗生态及非诗特徵》,《宁夏大学学报》,2003年1期
140、《20世纪中国散文诗文体建设的流变轨迹及特点》,《徐州师範大学学报》,2003年1期
141、《论散文诗的文体形式及文体价值》,《学海》,2003年1期
142、《论古代汉诗讽刺的形态与风格》,《东方丛刊》,2003年1期
143、《论中外诗歌的形异现象及形异诗的三大起源》,《台湾诗学》,2003年5期
144、《论新文化运动间平民文学的源流》,《阴山学刊》,2003年1期
145、《论词与曲作为格律诗的辅助诗体的作用》,《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1期
146、《印度诗歌及泰戈尔对我国新诗诗体建设的影响》,《新疆师範大学学报》,2003年1期
147、《论现代新诗的文体建设》,《四川师範大学学报》,2003年2期
148、《论莱蒙托夫诗风的巨变及对中国诗坛的启示》,《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2期
149、《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汉语诗歌文体革命的特徵及后果》,《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2期
150、《不用“话语”,朱光潜会写论文吗?――小议当前文论界新潮术语的泛滥》,《艺术广角》,2003年第2期
151、《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国中英自由诗运动的差异》,《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2期
152、《重“文”不能轻“语”,小“改良”好于大“革命”――当前的中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不能走极端》,《语文教学通讯》(国中版),2003年4期
153、《20世纪中国散文诗文体建设的历史回顾》,《贵州师範大学学报》,2003年2期
154、《新诗革命及白话诗生成的五大非诗原因》,《湛江师範学院学报》,2003年2期
155、《论新诗革命选择极端方式的原因及后果》,《汕头大学学报》,2003年2期
156、《论俄语诗歌对新诗革命及新诗文体建设的影响》,《新疆师範大学学报》,2003年2期
157、《论日、印、俄现代诗歌对我国新诗文体建设的影响》,《湘潭师範学院学报》,2003年3期
158、《论英美意象派诗歌对中国新诗初期诗体的影响》,《思想战线》,2003年3期
159、《意象派诗歌的文体源流及对新诗革命和新诗文体的影响》,《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年3期
160、《论外国散文诗的文体生成及对中国新诗文体建设的影响》,《东方论坛》,2003年3期
161、《论中国散文诗的诞生及一个创作高峰》,《青海社会科学》,2003年3期
162、《论中国散文诗的形成及早期的文体建设》,《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4期
163、《论英诗形体对中国新诗的影响及其在中国的文体变异》,《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4期
164、《论散文诗形成的三种形态》,《阴山学刊》,2003年4期
165、《轻视想像力和文体实验》,《扬子江诗刊》,2003年4期
166、《论新诗人与古代汉诗及诗体建设》,《新疆师範大学学报》,2003年3期
167、《论格律诗是汉诗定型诗体及唐代的诗体格局》,《烟台师範学院学报》,2003年3期
168、《论中国散文诗文体形态的基本生成》,《重庆大学学报》,2003年5期
169、《20世纪90年代先锋诗的生态》,《学术研究》,2003年10期
170、《论古代汉诗诗体的演变及对新诗诗体建设的影响》,《河南大学学报》,2003年5期
171、《文体进化需要自由与自律――巴赫金文体进化论研究》,《佳木斯大学学报》,2003年5期
172、《论古代汉诗诗体的流变形态》,《瀋阳师範大学学报》,2003年5期
173、《论打油诗最重要的文体特徵平民性》,《山西大学学报》,2003年5期
174、《刘勰的诗本体论中的诗起源论》,《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年5期
175、《格律诗是古代汉诗主导诗体的原因――兼论词与曲在古代汉诗中的文体调和作用》,《南都学坛》,2003年6期
176、《诗歌欣赏是重构诗美的审美活动》,《天津大学学报》,2003年4期
177、《白话诗及新诗革命的政治背景》,《广西师範学院学报》,2003年4期
178、《论中西方讽刺诗的文体风格及形态的差异》,《湖南大学学报》,2003年6期
179、《论汉代至初唐是古代汉诗定型诗体建设的重要过渡时期》,《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 4期
180、《论威廉斯和肯明斯的具象诗》,《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4期
181、《论科举制度的消亡对白话新诗的生成的影响》,《人文杂誌》,2003年6期
182、《论新诗诗人误读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原因及后果》,《首都师範大学学报》,2003年6期
183、《印度日本等东方现代诗歌对新诗的影响》,《东方丛刊》,2003年4期
184、《笑对阳光的诗意栖居者》,马怀白《心语》,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185、《论民间诗歌是新诗重要的诗体建设资源》,《中州学刊》,2004年1期
186、《论东方现代诗歌对新诗革命及新诗诗体的影响》,《东方丛刊》,2003年4期
187、《论威廉斯和肯明斯的具象诗》,《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1期
188、《文体学视野中散文诗的文体生成》,《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2期
189、《检讨诗歌理论家、文学教授和诗歌编辑》,《南方文坛》,2004年2期
190、《诗美的构建与特性》,《南通师範学院学报》,2004年1期
191、《论中西讽刺诗的文体特徵及差异》,《阴山学刊》,2004年1期
192、《网路诗将导致现代汉诗的全方位改变——内地网路诗的散点透视》,《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1期,《新华文摘》,2004年10期
193、《文体学视野中的散文诗的文体源流》,《云梦学刊》,2004年2期
194、《论新诗诗体建设的恶劣生态》,《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2期
195、《论新诗革命的历史语境与非诗化特徵》,《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2期
196、《自由化与律化:20世纪新诗诗体建设历史简析》,《海南师範学院学报》,2004年2期
197、《论科举制度的消亡对白话新诗的生成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2期
198、《论20世纪散文诗对中国新诗诗体建设的负面影响》,《思想战线》,2004年2期
199、《在还原和创造诗美中获得欣赏诗的乐趣——论诗歌欣赏的任务和方法》,《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2期
200、《从保守的文体改良到极端的文体革命——新诗革命的演变轨迹及特点》,《南京师大学报》,2004年3期
201、《不伦不类的“朋友”》,《扬子江》诗刊,2004年3期
202、《20世纪汉语诗歌中的讽刺诗及其文体特徵》,《南都学坛》,2004年4期
203、《现代格律诗:在自由诗的压迫下潮涨潮落》,《文史杂誌》,2004年3期
204、《新诗应该建立以準定型诗体为主导的常规诗体》,《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3期
205、《论西方现代诗歌运动对新诗革命的影响》,《周口师範学院学报》,2004年3期
206、《论新诗应该有常体》,《诗探索》,2004年春夏卷
207、《论中外诗歌的形异现象及形异诗的五大价值——兼论现代汉诗应该重视视觉形体建设》,《台湾诗学学刊》,四号
208、《西方现代诗潮在中国新诗草创期的误读》,《国外文学》,2004年4期
209、《论留学运动与传教运动对白话诗及新诗革命的影响》,《徐州师範大学学报》,2004年6期
210、《论唐代以后古代汉诗的诗体建设》,《齐鲁学刊》,2004年6期
211、《有体与无体:中西方自由诗的本质差异》,《福建师範大学学报》,2004年5期
212、《论法国现代诗歌对中国新诗诗体建设的影响》,《汕头大学学报》,2004年6期
213、《理性地对待“新诗”这种特殊文体》,《文艺争鸣》,2005年1期
214、《<秋歌——给暖暖>导读》,《扬子江诗刊》,2005年3期
215、《<我用残损的手掌》导读》,《扬子江诗刊》2005年3期
216、《诗论比较研究:胡适与英美意象派》,《东方丛刊》,2005年1期
217、《当代新诗人极端重视诗形建设的个案透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2期
218、《论莱蒙托夫从个人化写作转向社会化写作的原因及意义》,《宁夏大学学报》,2005年5期
219、《新诗诗体建设的问题与对策》,《阴山学刊》,2005年3期
220、《论19世纪末诗人的生态及诗界革命发生的诗歌原因》,《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2期
221、《纯棉的母亲:平民“圣母”的真实生活》,《诗探索》,2005年2辑
222、《如来八塔和十二美少女:神人和谐的美丽风景》,《诗探索》,2005年2辑
223、《海魂衫:“小处敏感”的成长诗歌》,《诗探索》,2005年2辑
224、《论中国古代女性诗歌的技巧性》,《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12期
225、《永远的校园,永远的诗歌——“校园诗歌”亲历记及“校园诗歌”几个关键字句》,《敦煌诗刊》,2005年下半年卷
226、《论19世纪末诗人的生态及诗界革命发生的诗歌原因》,《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1期
227、《亨利·詹姆斯小说中的自杀类型及意义》,第二作者,《南都学坛》,2006年2期
228、《论白话诗运动对新诗的文体生成及文体形态的影响》,《理论与创作》,2006年3期
229、《中学语文现代诗歌教育亟待改进》,《语文教学之友》,2006年4期
230、《八九十年代少数民族女性诗歌的四种抒情範式——兼论新世纪少数民族汉语诗歌的出路》,常文昌等《中国新时期文学资料彙编――中国新时期诗歌研究资料》(甲种),河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231、《20世纪汉语诗歌诗体的理想构建》,吕进等《现代诗学的多维视野》,西南师範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32、《论英语诗歌的意象派运动及自由诗革命的生成背景》,《世界文学评论》,2006年1期
233、《中学语文现代诗歌教育亟待改进》,《语文教学之友》,2006年4期
234、《论白话运动对新诗生成的影响》,《阴山学刊》,2006年3期
235、《论英语图像诗的流变》,《宁夏大学学报》,2006年4期
236、《新诗是清末民初思想文化自由化与实用化的产物》,《南都学坛》,2006年5期
237、《新诗诗形建设的历史透析及现实反思》,《西南师範大学学报》,2006年5期
238、《新诗应该适度经典化》,《江汉论坛》,2006年9期
239、《诗是实在的生活是正经的生活――我的诗歌理想与困惑》,《中国诗人》,2006年3期
240、《提高中学生写作水平的三大策略》,《语文教学之友》,2006年9期
241、《中国新诗向何处去?》,《今日中国论坛》,2006年11期
242、《着名女诗人为何被恶搞》,《理论与创作》,2006年6期
243、《中学生写诗的利与弊》,《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6年12期卷首语
244、《幸好新诗坛有郑敏——论郑敏的人品、诗品与文品》,《中国诗歌研究》五辑
245、《诗界革命採用保守方式的原因探微》,《汕头大学学报》,2007年1期
246、《英语意象派运动的文体革命特点及与汉语新诗革命的差异》,《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2期
247、《胡适没有受到意象派的真正影响——兼论胡适提出“作诗如作文”的原因》,《中州学刊》,2007年2期
248、《学养、技术、难度、高度――新诗人与“不学无术”无关》,《南方文坛》,2007年3期
249、《难度与高度:新诗的技术含量与新诗人的学识修养――读高凯长诗》,《飞天》,2007年5期
250、《真实是诗人唯一的自救之道》,《名家评于炼的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251、《以改良的方式重建新诗诗体》,《西南大学学报》,2007年4期
252、《论英语图像诗的文体革命意义及文体价值》,《福建师範大学学报》,2007年3期
253、《百年新诗三种準定型诗体的流变》,《南都学刊》,2007年4期
254、《论新诗的诗形建设》,《台湾诗学学刊》九号
255、《诗人何为?生命意识:隐;使命意识:秀》,《当代诗坛》47、48合期
256、《王珂“相”雪青马“记”――诗集序》,黄学芳《爱上雪青马》,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
257、《意象派运动採用文体改良方针的原因及结果》,《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4期
258、《论大陆和台港新诗的诗形建设》,《文艺研究》,2007年10期
259、《语言智慧型、诗体意识与现代意识--云鹤诗歌的三个关键字考察》,《热风吹雨洒江天》,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260、《今日大陆新诗应该高度重视诗形建设》,《中国诗人》,2007年4卷
261、《论意象派诗歌不是表现主义诗歌》,《海南师範大学学报》,2007年5期
262、《现代诗人的“新民族诗型”――论张默的小诗创作对新诗诗体建设的意义》,《当代诗坛》,48、49合期
263、《像溪水并非自然地流着》,《诗刊》上半月刊,2008年4期
264、《新诗应该重视艺术性和製作性》,《扬子江评论》,2008年3期
265、《隐与秀:近年两岸“中年诗人”写作方式的差异》,《诗探索》,2008年一辑理论卷
266、《新诗与新诗人都应该确定标準》,《中国诗人》,2008年3期
267、《歌唱 以诗人的名义--谭仲池诗集<敬礼 以生命的名义>的接受之旅》,《理论与创作》,2008年4期
268、《“一体”、“两象”、“三关”和“四要”――新诗“标準”的现实构建策略》,《海南师範大学学报》,2008年3期
269、《在人心灵显示出伤口并渗出血滴――昌耀解读》,《名作欣赏》,2008年11期
270、《黄药眠是被遮蔽的优秀诗人》,《南都学坛》,2008年6期
271、《论姜耕玉的新诗创作及新诗理论》,《世界文学评论》,2008年2辑
272、《新诗应该加强诗形建设》,《廊坊师範学院学报》,2008年6期
273、《从骨头里发出声音――姜耕玉诗歌印象》,《中国诗人》,2008年4卷
274、《“诗的冲动性写作”部落格大讨论》,《星星》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年11期
275、《论新诗诗形建设及诗体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龙巖学院学报》,2009年2期
276、《像溪水却并非自然地流着——川美的诗及诗写作》,《文学界》,2009年3期
277、《的学院式诊治》,《名作欣赏》,2009年4期
278、《新诗30年的五大成就与五大问题》,《社会科学》,2009年4期
279、《生存问题真的大于艺术问题吗――汶川震灾诗热后的冷思考》,《诗探索》,2009年1辑
280、《论新诗界震灾诗的特点及意义――5.12汶川大地震周年祭》,《福建师範大学学报》,2009年5期
281、《菲律宾华文诗人云鹤新诗创作的特点及价值》,《南都学坛》,2009年4期
282、《新诗部落格与网路诗歌的发展》,《诗刊》上半月刊,2009年8期
283、《诗的自传:情感需要与思想需要的彩虹――读后》《当代诗坛》,51、52期
284、《1990年代先锋诗的生态及个人化写作的成因》,《河北学刊》,2009年5期
285、《以改良的方式重建新诗的常规诗体》,《诗学》,第一辑
286、《新诗为何难有“经典”》,《人民日报》,2009年7月28日
287、《以香港诗人傅天虹为个案论“自传诗”写作》,《廓坊师範学院学报》,2009年6期
288、《论大陆和台港新诗的诗形》,《福建文艺创作60年选·文学评论》,2009年
289、《新诗亟待加强的三大建设》,《中国诗歌研究》,2009年
290、《新诗部落格使网路诗如虎添翼》,《艺文论坛》三期,2009年
291、《应该客观评价地域文化对新诗创作的影响》,《中国诗人》,2010年一卷
292、《对“中生代”命名的冷思考》,《星星》理论版,2010年1期
293、《诗人坏,诗评家更坏》,《星星》理论半月刊,2010年8期
294、《现代诗学研究必须重视人才培养》,《西南大学学报》,2010年1期
295、《新诗重“立”轻“破”的“建设时代”来临――21世纪中国现代诗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诗歌研究》,七辑
296、《论傅天虹的“自传诗”写作》,《世界日报》,2010年3月6日45版
297、《论台湾诗人绿蒂的“个人化写作”的特点及意义》,《世界日报》,2010年3月30日5版
298、《论叶维廉的诗形观及创作实践》,《诗探索》,2010年理论卷
299、《从山雾中走来的“花儿”诗人》,《屈文焜诗选》,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00、《新诗研究必须重视技法――21世纪中国现代诗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综述》,《廊坊师範学院学报》,2010年2期
301、《郑愁予借鉴古典诗词创作技法的策略和意义》,《语文建设》,2010年5期
302、《新诗百年的十大成就和十大问题》,《江苏大学学报》,2003年3期
303、《千万别忘了诗人黄药眠》,《艺术广角》,2010年3期
304、《新诗应该守常应变》,《西南大学学报》,2010年4期
305、《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视野谈大陆平潭岛旅游策划》,《艺文论坛》五期
306、《学识·修养·学理·感悟――今天如何做诗评家》,《学习与探索》,2010年6期
307、《两岸诗星共月圆序》,黄中模、鲜于煌、易小松《两岸诗星共月圆》,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年版
308、《论绿蒂的“个人化写作”的特点及意义》,黄中模、鲜于煌、易小松《两岸诗星共月圆》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年版
309、《论雪飞的现代诗歌技法――“诗的蒙大奇”》 黄中模、鲜于煌、易小松《两岸诗星共月圆》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年版
310、《诗体之争与诗体重建――“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热点话题论争综述》,第二作者,《江苏大学学报》,2010年5期
311、《新诗应该重视相对标準、常规诗体和社会化写作》,《诗学》第二辑
312、《新诗困境:从“梨花体”到“羊羔体”――“梨花体”事件和“羊羔体”事件透析》,《探索与争鸣》,2011年1期
313、《震灾诗热潮的原因和意义》,《重庆评论》,2010年2期
314、《当今诗评家应“与时俱进”》,《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月4日
315、《论当代新诗创作与地域文化的维妙关係》,《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第1辑,2010年
316、《当今诗评家应“与时俱进”》,《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月4日10版
317、《部落格正成为新诗传播与接受的主要方式》,《湘潭大学学报》,2011年2期
318、《论巴赫金狂欢生成体裁改良主义文体进化观》,《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3期
319、《幸好新诗坛有郑敏――论郑敏的人品、诗品和文品》吴思敬、宋晓冬《郑敏诗歌研究论集》,学苑出版社2011版
320、《论诗界革命对新诗生成的实际影响》,《文学与文化》,2011年1期
321、《王珂:应该重视诗体的建设》,《中国文化报》理论版“观点”栏目,2011年4月13日
322、《新诗是精緻的语言艺术――序》,姜耕玉、赵思运《新诗200首导读》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23、《方进诗〈阴天〉》点评》,姜耕玉、赵思运《新诗200首导读》,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24、《谢宜兴诗〈我一眼就认出那些葡萄〉点评》,姜耕玉、赵思运《新诗200首导读》,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25、《今日大众文化狂潮下精英文人的介入方式》,《理论与创作》,2011年4期
326、《海纳百川的世界的情人——哈雷诗歌的城市精神与艺术特质》,孙绍振《诗歌哈雷》,海峡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327、《中国现代文学的一朵奇葩——被遮蔽的优秀诗人黄药眠》,黄大地、张春丽《黄药眠诗全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328、《论回族诗人木斧书信诗的功能和价值》,《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6期
329、《血浓于水的语言--评于而凡的<父亲三章>》,《东南亚诗刊》,2011年8期
330、《野马在旷野中驰骋——读庄晓明的组诗〈形与影〉》,《诗探索》,2011年2期
331、《废名新诗应该是自由诗的实际影响和现实意义》,《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1期
332、《今日汉诗应以準定型诗体的新诗为主体》,《西南大学学报》,2012年1期
333、《两岸四地中生代诗人的诗体意识及诗体理论比较分析》,《当代诗坛》,57、48合刊
334、《纯净悽美的爱情诗!——笔尖悼亡诗的写作意义》,笔尖《之间》,海峡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335、《戴望舒诗歌翻译的文化选择》,第二作者,《河南社会科学》,2012年1期
336、《论艾略特诗歌创作与诗歌批评的轨迹和特徵》,《廊坊师範学院学报》,第二作者2012年2期
337、《新诗要适度重视音乐形式高度重视排列形式》,王珂、陈卫《51位理论家论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海峡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338、《慈师严师,大爱如父》,霍俊明《诗坛的引渡者——吴思敬诗学研究论集》,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339、《新诗诗体学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兼论新诗诗体学的构建策略》,《河南社会科学》,2012年8期
340、《诗人一跳,诗评家就笑》,《大河诗歌》,2013年春卷。
获奖记录
1西北师範大学1993-1994年度"教学科研双骨干"称号,享受特殊津贴。
2西北师範大学1994-1995年度"教学科研双骨干"称号,享受特殊津贴。
3福建师範大学文学院1997年度"优秀青年教师"。
4福建师範大学第二届青年教师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999)。
5 福建师範大学"九五"科研优秀成果奖(2001)。
6福建师範大学第四届青年教师"科研先进个人"(2001)。
7北京师範大学第一届"京师杯"学术之星评比奖(2001)。
8 北京师範大学"京师杯"学术科研节研究成果二等奖(2001)。
9 福建省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2003)。
10 第五届全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奖"评论奖"(2003)。
主要课程: 新诗创作;新诗研究;诗歌文体学导论。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王珂(福建师範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