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栋(福建省寿宁县诗人)
林栋(1859-1903),又名肇缴,字东木,又字德如,号隆山。四都(福建省寿宁县武曲乡梅洋村)人。官至礼部郎中。
清代的书香门第,林栋一生着述甚丰。
因辛亥革命的爆发,无意仕途,归隐后任然传播着革命思想。
林栋为官真正清,家中只有厝两间,后来赢得“富贵贫穷同等看,平易近人比娘亲“的好口碑。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林栋
- 别名:肇缴
- 民族:汉
- 出生地:福建寿宁
- 出生日期:清鹹丰九年(公元1859年)八月
- 逝世日期: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十月
个人概况
林栋又名肇缴,字东木,又字德如,号隆山。清鹹丰九年(1859)八月生于福建省寿宁县武曲镇梅洋村一书香门第,卒于民国十年(1921)10月。

其父林春华于1875年恩贡候选儒学教谕;长兄林琼为同治癸酉(1873)年拔贡;次兄林璜为庠生。林栋次女林圣音是原国民党中常委何宜武生母。
为官之路
清鹹丰九年(1859)八月生;
1871,林栋年仅15岁参加县试就考取第二名,同年参加福宁府试取得第一名;
1875年以一等成绩预补廪生;
1891年辛卯科乡试中式第八十三名举人;
1898年授泰宁县儒学正堂;
1900年以国子监监丞候选;
1903年中三甲进士,授国子监丞;
1906年升礼部精膳司主事,次年升太常司员外郎;
1908年升太常司郎中;
1909年监修西陵有功,钦加三品;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林栋无意仕途,归乡后没有营造府第,仍在故居住了下来,积极传播革命思想,带头剪辫子,解除妇女缠足,拥护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赢得百姓很好的口碑:“林栋为官真正清,家中只有厝两间;富贵贫穷同等看,平易近人比娘亲。”
1914年由闽海道複选区当选为议员。
1917年,林栋借贷在离村10里的将军山筑“樟湾山寮”,引进黄金树等树种,营造杉、松、榛、茶林上千亩,安排子女到山寮劳动,还写诗动员在福州为官的女婿回乡共同劳动,开发林场。樟湾林场至今犹存。
1921年,林栋因病卒于故居。
为官期间,林栋洁身自好,清正廉明,两袖清风,大事小事躬身亲为,从来徒步入暑办公,回乡省亲,也只坐两人抬的便轿,上坡时便下轿步行,以体恤轿夫辛苦。
主要经历
林栋才思敏捷,进京会试时主考官用他名字出了上联:“双木成林,林栋何时成大厦?”林栋信口答出:“一林皆木,梓材今日遇良工。”对仗工整,寓意深刻。
林栋生活简朴,在礼部任职,常徒步入署,鄙夷那些坐在四轮马车上“宾士十丈尘漫漫”的权贵。他每次还乡,一进寿宁县境即下轿步行。民国时期,福安县民间还上演过林栋为官清廉,为民办事的短剧。
宣统二年(1910),林栋为宁德县林振翰编着的《汉译世界语》作序,预言“万国日相接近,世界将届大同”,认为世界语“最为简捷易学”是“合中外而沟通之”的简便语言交通工具,他还提出了“中国语言宜划一”的主张,建议“编简易新字母,一準正音,俾学童先正音读”。在当时有这样的见地,确实难能可贵。
林栋目睹清末政治腐败,外强入侵,清政府对外屈膝,对内压迫,心生不满,希望革新,结识了一批进步人士,常有诗词唱和。
作品
林栋一生着述甚丰,重要的有《〈汉译世界语〉序》、《梅湖吟稿》等。
前者提出语言要规範化,文化要进行中外交流等问题。
林栋所着《梅湖吟稿》,收入诗作238首(今尚存)。诗中体现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面对当时在中法、中日战争中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生灵涂炭,他“漆室犹切君国念”,“不愁豺虎贪无厌,会睹貔貅气一扬”,他感到自己年事已高,难以有所作为,便把效法日本维新自强的希望寄托在同乡青年何凤丹、郭公木、周拯九(孝培)等人身上,要他们“东游晤贤达,早共远图规”。他深痛男人留辫子,女人缠足之习,认为是“作茧自缚”,并大声疾呼,卸去这类枷锁。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林栋(福建省寿宁县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