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大祥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早稻田大学客座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纳米生物医学方向负责人,是Nano Biomedicine and Engineering 杂誌的主编,纳米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崔大祥
- 职业: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 主要成就:纳米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 代表作品:Nature Nanotechnology
人物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薄膜与微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纳米重大科学研究计画项目首席科学家。
1990年在第二军医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1995年在第四军医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毕业后在第四军医大学全军基因诊断技术套用研究所工作,2000年晋升为副教授。
2001年-2004年,德国Max Planck 研究所博士后,参与组建了马普所生物-纳米工程中心,获取德国Project Manager资格证书与生物安全管理资格证书,是生物-纳米工程中心生物安全负责人,生物-纳米实验组组长。
2004年9月回国,竞聘为上海交通大学微纳科学技术研究院教授,组建纳米生物工程研究室并任研究室主任。2006年度获上海市浦江人才,2008年度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9年度获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
2007年至2008年,日本早稻田大学访问教授与客座教授。研究方向是:纳米材料的製备、生物学效应与安全性评价;基于纳米粒子标记与纳米效应的肿瘤早期诊断系统与感测器的研製;多功能纳米探针与肿瘤的分子影像;胃癌相关的基因与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基于纳米技术的CIK与干细胞治疗;高效基因或药物递送系统。
研究成果
Max Planck 研究所博士后,获得德国Max Planck Project Manager 资格证书,具有管理重大科研项目资格与经验,多年从事胃癌预警与早期诊断技术研究,纳米材料的製备与生物学效应,纳米诊断治疗技术研究。
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2项,参与开发的诊断试剂与设备获国家新药证书5个,实现产业化。
在Nano Letters, Cancer Res, Analytical Chemistry等发表SCI论文54篇,他引800多次,2篇论文引用超过150次,1篇Nature Nanotechnology发表评论。目前的研究方向:纳米材料的生物学效应与安全性评价;纳米材料与纳米效应基础上的纳米诊断治疗技术原理研究;纳米药物递送系统与纳米药物研究。
研究方向
从事生命科学与纳米材料科学交叉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生物纳米材料製备、修饰、生物学效应与安全性研究
碳纳米管、量子点、树形分子、纳米金基础上的诊断治疗系统研究
晶片与感测器基础上的肿瘤预警系统的研究
重大疾病相关的基因与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