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播路由协定设计及套用
《组播路由协定设计及套用》是2002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岩延。
基本介绍
- 书名:组播路由协定设计及套用
- ISBN:711510092
- 定价:25.0元
-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基本信息
图书编号:668839
作者:岩延
出版日期:2002-10-01
版次:1
开本:16开
简介
本书从基本知识谈起,结合工程实践和当前国内外对组播技术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组播路由的体系结构、相关协定以及实现模式。主要内容包括:Internet组管理协定,DVMRP协定,PIM的两种模式——开放式组播最短路径优先和域间组播路由选择,以及组播技术与其他路由技术的结合讨论了第二层组播技术,并对当前一些较新的组播技术套用进行了讨论。
本书体系完整,深入浅出,内容详尽,既适合于计算机通信网路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也可供有关网路技术人员、网路工程人员学习参考。
目录
第1章 概述
1.1 IP组播技术简介
1.2 IP组播的历史和现状
1.3 IP组播的优点
1.3.1 频宽
1.3.2 伺服器负载
1.4 IP组播的缺点
1.4.1 不可靠的信息包传送 5
1.4.2 组播信息包的複製 5
1.5 组播套用 5
1.5.1 多媒体套用 5
1.5.2 数据分发 6
1.5.3 实时数据组播 7
1.5.4 游戏和仿真 8
1.6 小结 8
第2章 组播基础 9
2.1 组播地址 9
2.1.1 IP 组播地址 9
2.1.2 组播MAC媒体访问层地址 9
2.1.3 组播地址分配 11
2.1.4 管理许可权的组播地址 13
2.2 组播转发树 13
2.2.1 有源树 14
2.2.2 共享树 15
2.3 组播转发 17
2.3.1 逆向路径转发 17
2.3.2 组播的TTL阈 19
2.3.3 管理许可权的边界 20
2.4 组播路由协定分类 20
2.4.1 密集模式协定 20
2.4.2 稀疏模式协定 22
2.4.3 链路状态协定 24
2.5 组播协定概述 25
2.5.1 DVMRP 25
2.5.2 MOSPF 25
2.5.3 PIM 26
2.5.4 CBT 26
2.6 小结 27
第3章 网际网路组管理协定 28
3.1 IGMPv 1 28
3.1.1 IGMPv1讯息格式 28
3.1.2 IGMPv1查询—回响过程 29
3.1.3 报告回响抑制 30
3.1.4 IGMPv1查询路由器选举 30
3.1.5 IGMPv1加入过程 30
3.1.6 IGMPv1离开过程 31
3.2 IGMPv 2 32
3.2.1 IGMPv2讯息格式 32
3.2.2 IGMPv2查询—回响过程 33
3.2.3 IGMPv2离开过程 33
3.2.4 IGMPv2加入过程 35
3.2.5 查询选择过程 35
3.2.6 IGMPv2查询回响调整 36
3.3 IGMPv1与IGMPv2的互操作性 36
3.3.1 V2主机/V1路由器互操作 36
3.3.2 V1主机/V2路由器 37
3.3.3 V1和V2路由器的互操作性 37
3.4 IGMPv3 38
3.5 小结 39
第4章 距离向量组播路由选择协定 40
4.1 DVMRP概述 40
4.1.1 逆向路径转发(RPF) 41
4.1.2 接口处理 41
4.1.3 隧道封装 41
4.1.4 指定转发者 43
4.2 DVMRP邻居发现 43
4.2.1 Probe讯息格式 43
4.2.2 Probe讯息的作用 44
4.2.3 Generation ID的作用 45
4.2.4 邻居地址 45
4.2.5 DVMRP邻居发现机制 45
4.2.6 邻居逾时 46
4.3 DVMRP路由交换 47
4.3.1 Report讯息格式 47
4.3.2 源网路聚合 48
4.3.3 路由度量 48
4.3.4 路由依靠性和毒性反转(Poison Reverse) 48
4.3.5 传送路由报告 49
4.3.6 接收路由报告 49
4.3.7 路由逾时 50
4.3.8 路由抑制 50
4.3.9 安全关机 51
4.3.10 交换DVMRP路由报告 51
4.3.11 建立DVMRP组播转发树 53
4.4 DVMRP组播转发 56
4.4.1 组播转发项的创建和维护 56
4.4.2 RPF检查 56
4.5 DVMRP剪枝 56
4.5.1 Prune讯息格式 57
4.5.2 叶路由器 57
4.5.3 源网路 57
4.5.4 剪枝重传 58
4.5.5 DVMRP剪枝过程 58
4.5.6 剪枝状态逾时 60
4.6 DVMRP嫁接 61
4.6.1 Graft讯息格式 61
4.6.2 Graft ACK讯息格式 61
4.6.3 传送和接受Graft讯息 62
4.6.4 传送和接受Graft-ACK讯息 62
4.6.5 DVMRP嫁接过程 63
4.7 小结 64
第5章 PIM密集模式 65
5.1 PIM协定概述 65
5.2 PIM路由邻居 66
5.2.1 PIM Hello讯息 67
5.2.2 PIM指定路由器(DR) 67
5.3 PIM-DM组播转发 68
5.3.1 源最短路径树和RPF检查 68
5.3.2 组播数据的扩散和转发 69
5.4 PIM-DM剪枝 70
5.4.1 PIM-DM剪枝触发 70
5.4.2 剪枝否决 72
5.4.3 剪枝延迟累加 72
5.5 PIM-DM嫁接 73
5.6 PIM-DM声明 74
5.7 PIM-DM的实际套用 75
5.7.1 PIM-DM配置 75
5.7.2 转发与状态 76
5.7.3 PIM-DM(*,G)状态规则 76
5.7.4 PIM-DM(S,G)状态规则 77
5.7.5 PIM-DM状态维护规则 78
5.7.6 新的PIM邻居的邻接性 79
5.8 PIM-DM增强——状态刷新 79
5.9 PIM-DM的扩展性 80
5.10 小结 80
第6章 PIM稀疏模式 81
6.1 显式加入模型 82
6.2 PIM-SM共享树 82
6.2.1 共享树原理 82
6.2.2 共享树加入 84
6.2.3 共享树剪枝 84
6.3 PIM-SM最短路径树 85
6.4 PIM加入/剪枝讯息 89
6.5 PIM-SM状态刷新 89
6.6 源注册 90
6.6.1 PIM注册讯息 90
6.6.2 PIM注册停止讯息 91
6.6.3 源注册的要点 91
6.6.4 PIM注册过程 92
6.6.5 接收者首先加入 92
6.6.6 源首先注册 92
6.6.7 源注册示例 93
6.7 PIM-SM指定路由器 98
6.7.1 指定路由器的作用 98
6.7.2 指定路由器失败 98
6.8 RP发现 99
6.8.1 PIMv2 自举路由器 100
6.8.2 PIMv2自举路由器简介 100
6.8.3 配置PIMv2候选RP 101
6.8.4 配置PIMv2候选BSR 102
6.8.5 多个候选RP 102
6.8.6 RP选择——哈希算法 102
6.8.7 多个候选BSR 103
6.8.8 限制BSR讯息 105
6.8.9 RP的位置 106
6.8.10 RP资源需求 106
6.8.11 Auto-RP和BSR的比较 107
6.9 PIM协定的包格式 108
6.9.1 PIM 控制讯息封装 108
6.9.2 PIM-SM数据包头部 109
6.9.3 编码单播地址 109
6.9.4 编码组地址 110
6.9.5 编码源地址 110
6.9.6 “声明”讯息 111
6.9.7 “BootStrap”讯息 111
6.9.8 “备选 RP”讯息 113
6.9.9 “Hello”讯息 113
6.9.10 “加入/剪枝”讯息 114
6.9.11 “注册”讯息 116
6.9.12 “注册终止”讯息 116
6.10 PIM-SM适用性/可扩展性 116
6.11 小结 117
第7章 配置PIM-SM 118
7.1 PIM-SM状态规则 118
7.1.1 PIM-SM(*,G)状态规则 118
7.1.2 PIM-SM(S,G)状态规则 119
7.1.3 PIM-SM出接口规则 119
7.1.4 PIM-SM出口计时器 120
7.1.5 PIM-SM状态维护规则 120
7.1.6 特殊PIM-SM(S,G)RP位状态规则 120
7.2 PIM-SM状态项 121
7.3 SPT-Switchover 123
7.3.1 超过SPT-Threshold 123
7.3.2 SPT-Switchback过程 124
7.4 小结 124
第8章 PIM协定的扩展 125
8.1 PIM-SM的源路由扩展 125
8.2 双向共享树PIM-SM扩展(Bidir-PIM) 128
8.2.1 DF选举 130
8.2.2 双向转发树的建立过程 131
8.2.3 组播转发规则 132
8.2.4 PIM-SM双向扩展的优缺点 132
8.3 小结 133
第9章 域间组播路由 134
9.1 历史上的Internet範围内的组播 134
9.2 简单域间组播路由 135
9.2.1 域间组播路由的问题 135
9.2.2 PIM-SM协定的域间组播支持 136
9.2.3 组播路由协定互操作模型 137
9.3 MBGP 141
9.3.1 边界网关协定BGP 141
9.3.2 BGP的组播扩展MBGP 144
9.3.3 解决方案 145
9.4 MSDP 146
9.4.1 MSDP概貌 147
9.4.2 MSDP邻居 150
9.4.3 MSDP讯息 151
9.4.4 MSDP Mesh-Groups 152
9.5 解决方案 153
9.6 将来的域间组播 155
9.6.1 组播地址设定声明 155
9.6.2 边界网关组播协定 158
9.7 小结 161
第10章 区域网路上的组播 162
10.1 交换式乙太网的工作原理 162
10.2 抑制组播信息 163
10.3 IGMP窃听 164
10.3.1 加入路由器连线埠 165
10.3.2 IGMP窃听组成员加入 165
10.3.3 IGMP窃听对交换机的性能影响 166
10.3.4 IGMP窃听离开组 169
10.3.5 小结 171
10.4 Cisco组管理协定 171
10.4.1 CGMP讯息 172
10.4.2 CGMP探测路由器连线埠 173
10.4.3 CGMP加入连线埠 173
10.4.4 CGMP维护组 174
10.4.5 CGMP下离开组 175
10.4.6 CGMP和组播源 177
10.4.7 CGMP的性能 178
10.4.8 小结 178
10.5 区域网路交换的其他问题 178
10.6 小结 179
第11章 组播高级课题 180
11.1 组播性能考虑 180
11.1.1 组播包的複製问题 180
11.1.2 组播状态维护消耗 181
11.2 组播流量管理 182
11.2.1 速率限制过程 182
11.2.2 划定边界 183
11.3 组播信息路径控制 184
11.4 广播地址与组播地址之间的转换 186
11.5 IPv6上的组播 186
11.5.1 IPv6组播地址 187
11.5.2 组播在IPv6上的实现 190
11.5.3 组播接口 190
11.5.4 在IPv6中实现PIM 191
11.5.5 小结 193
11.6 MPLS上的组播 194
11.6.1 介绍 194
11.6.2 2层特性 194
11.6.3 在MPLS中的组播协定特性 194
11.6.4 一个节点上的2层3层混合交换 197
11.6.5 触发组播LSP的分类 198
11.6.6 多入口网路 199
11.6.7 小结 199
11.7 ATM上的组播 199
11.7.1 简介 200
11.7.2 ATM虚电路 200
11.7.3 ATM组播伺服器 201
11.7.4 小结 201
11.8 小结 202
参考文献 203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组播路由协定设计及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