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计算机网路(史志才主编书籍)

计算机网路(史志才主编书籍)

计算机网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计算机网路
  • 外文名:PC internet

书籍信息

作者:史志才
定价:29元
印次:1-1
ISBN:9787302194378
出版日期:2009.05.01
印刷日期:2009.04.20

内容简介

计算机网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以及通信等专业学生所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本书採用自顶向下的方法,结合Internet和乙太网技术,按照网路体系结构的层次模型,从套用层开始按照数据传送时的信息流向来深入剖析和讲解计算机网路的工作原理,为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网路通信模型,最后还介绍了主动网、自组网、无线感测器网等新型网路技术以及集群计算、格线计算、移动计算及普适计算等网路计算新模式。本书兼顾实用性和先进性,内容精炼全面,结构清晰,系统性强,易于阅读和理解,可以作为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其相近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以作为广大网路爱好者自学的参考书。

图书目录

第一篇 计算机网路与通信基础
第1章 计算机网路概述3
1.1 计算机网路的产生与发展3
1.2 计算机网路的定义和功能5
1.3 计算机网路的组成与分类6
1.3.1 计算机网路的组成6
1.3.2 计算机网路的拓扑结构7
1.3.3 计算机网路的分类8
1.4 计算机网路协定与体系结构9
1.4.1 网路协定9
1.4.2 网路体系结构10
1.4.3 层次网路体系结构下数据的传送和接收过程11
1.5 典型的网路体系结构12
1.5.1 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12
1.5.2 Internet体系结构13
1.6 常用的网路设备14
1.7 计算机网路中的一些重要概念15
1.7.1 IP位址和物理地址15
1.7.2 计算机网路的服务模式15
1.7.3 计算机网路的性能指标16
1.7.4 计算机网路中的数据传输方式17
1.8 网路作业系统17
1.9 典型的计算机网路简介20
1.10 计算机网路在我国的发展22
1.11 计算机网路的套用23
习题124
第2章 数据通信技术基础26
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26
2.2 传输介质27
2.2.1 有线传输介质27
2.2.2 无线传输介质28
2.3 信道及其复用29
2.3.1 信道29
2.3.2 信道复用29
2.4 数据传输的方式31
2.5 信息编码与数位讯号编码32
2.6 信息传输速率34
2.7 调製技术与远程传输34
习题235
第二篇 Internet与TCP/IP协定
第3章 套用层39
3.1 概述39
3.2 域名和域名解析41
3.2.1 域名及域名结构41
3.2.2 域名解析43
3.3 远程终端协定45
3.4 档案传输协定46
3.4.1 FTP的工作原理46
3.4.2 FTP的使用及所传输的档案类型47
3.4.3 TFTP及与FTP的区别48
3.5 电子邮件服务48
3.5.1 电子邮件系统的组成及工作过程48
3.5.2 电子邮件协定的扩充49
3.6 WWW服务50
3.6.1 WWW服务的工作原理51
3.6.2 超文本标记语言51
3.6.3 统一资源定位符52
3.6.4 HTTP协定52
3.7 动态主机配置协定54
3.8 其他Internet服务57
习题357
计算机网路目录第4章 运输层59
4.1 TCP/IP协定的运输层59
4.2 TCP协定60
4.2.1 TCP报文段的格式61
4.2.2 TCP协定的复用和分用63
4.2.3 报文段的顺序控制63
4.2.4 可靠性控制65
4.2.5 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66
4.2.6 TCP的连线管理70
4.3 用户数据报协定71
4.3.1 概述71
4.3.2 用户数据报的首部73
4.3.3 UDP协定的套用73
习题473
第5章 网路层与网路互联75
5.1 路由器76
5.2 网际网路的网路层77
5.3 IP协定78
5.3.1 IP位址78
5.3.2 IP数据报83
5.3.3 数据报的分片与重组87
5.3.4 IP数据报的转发89
5.3.5 地址解析与逆向地址解析90
5.4 路由选择协定92
5.4.1 路由选择算法92
5.4.2 路由选择协定93
5.5 网际网路控制报文协定99
5.6 网际网路组管理协定102
5.7 下一代网际协定IPv6104
习题5108
第三篇 物 理 网 络
第6章 数据链路层113
6.1 引言113
6.2 流量控制114
6.2.1 停止等待协定114
6.2.2 连续ARQ协定116
6.3 差错控制118
6.3.1 奇偶校验119
6.3.2 校验和119
6.3.3 循环冗余校验119
6.4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协定120
6.4.1 概述120
6.4.2 HDLC的帧结构121
6.4.3 HDLC的信息交换过程123
6.5 SLIP/PPP协定123
6.5.1 SLIP协定124
6.5.2 PPP协定124
习题6126
第7章 物理层128
7.1 物理层的基本概念128
7.2 典型的物理层协定129
习题7131
第8章区域网路132
8.1区域网路概述132
8.2传统乙太网134
8.2.1逻辑链路控制层134
8.2.2介质访问控制层136
8.2.3乙太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式138
8.2.4传统乙太网的物理层142
8.2.5传统乙太网的连线方法143
8.3高速乙太网145
8.3.1100BASE-T乙太网145
8.3.2千兆乙太网147
8.3.3万兆乙太网148
8.4其他高速区域网路150
8.5区域网路中的网路连线设备152
8.5.1中继器152
8.5.2集线器152
8.5.3网桥153
8.5.4乙太网交换机155
8.6虚拟区域网路157
8.6.1虚拟区域网路的概念157
8.6.2VLAN的标準及帧格式158
8.6.3VLAN的划分方法159
8.6.4VLAN交换机及套用160
8.7无线区域网路161
8.7.1无线区域网路的组成与分类161
8.7.2无线区域网路的体系结构162
习题8163
第9章广域网165
9.1广域网概述165
9.2广域网的组成及数据交换技术165
9.3广域网中的物理地址与分组转发168
9.4广域网的拥塞控制169
9.5X.25网171
9.5.1X.25网概述171
9.5.2X.25网路协定171
9.5.3X.25网的接入173
9.5.4X.25网的特点及套用174
9.6帧中继174
9.6.1帧中继的概念及特点174
9.6.2帧中继的协定层次及帧格式175
9.6.3帧中继的工作过程176
9.6.4帧中继的拥塞控制177
9.6.5帧中继网的接入178
9.6.6帧中继的套用179
9.7ISDN180
9.7.1ISDN的定义与特点180
9.7.2ISDN的协定和基本结构181
9.7.3ISDN的接入182
9.7.4ISDN的套用182
9.8ATM183
9.8.1ATM的基本概念及特点184
9.8.2ATM的工作原理184
9.8.3ATM的协定参考模型和信元结构186
9.8.4ATM的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188
9.8.5ATM设备及接入189
9.8.6ATM的套用191
习题9191
第10章Internet接入技术193
10.1概述193
10.2双绞线接入193
10.2.1通过普通电话拨号接入193
10.2.2通过ISDN接入194
10.2.3通过ADSL接入196
10.3DDN接入196
10.4HFC接入198
10.5光纤接入198
10.6无线接入199
习题10200
第四篇计算机网路安全与管理
第11章网路管理203
11.1概述203
11.2网路管理的功能203
11.3简单网路管理协定205
11.3.1SNMP的产生与发展205
11.3.2SNMP的组成及网路管理模型206
11.4远程网路监控210
11.5常用的网路管理系统211
习题11213
第12章网路与信息安全214
12.1概述214
12.2网路的脆弱性及安全威胁215
12.2.1网路的脆弱性215
12.2.2网路的安全威胁216
12.3网路攻击与攻击过程217
12.3.1网路攻击217
12.3.2网路攻击过程219
12.4网路安全的基本功能和网路安全技术220
12.5密码学与数据加密221
12.5.1对称密钥密码体制222
12.5.2非对称密钥密码体制222
12.5.3混合密码体制223
12.5.4常见的密码算法223
12.5.5新兴的密码技术224
12.6讯息认证与数字签名225
12.6.1讯息认证225
12.6.2数字签名226
12.7信息隐藏技术227
12.8公开秘钥基础设施229
12.8.1数字证书229
12.8.2PKI的组成及功能231
12.9防火墙技术233
12.9.1防火墙技术概述233
12.9.2防火墙的功能及分类234
12.9.3防火墙的体系结构236
12.9.4防火墙的发展趋势238
12.10网路入侵检测技术238
12.10.1入侵检测及入侵检测系统239
12.10.2入侵检测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过程239
12.10.3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240
12.10.4典型的入侵检测系统242
12.10.5入侵检测和其他技术的融合及发展243
习题12245
第五篇新型计算机网路与计算模式的变革
第13章新型计算机网路249
13.1主动网249
13.1.1主动网的产生及特点249
13.1.2主动网体系结构250
13.1.3主动网的实现方法253
13.1.4主动网的套用253
13.2自组网255
13.2.1自组网的概念及其特徵256
13.2.2自组网的组成结构257
13.2.3自组网中的关键技术258
13.2.4自组网的套用261
13.3无线感测器网路262
13.3.1概述262
13.3.2无线感测器网路的体系结构264
13.3.3无线感测器网路的关键技术及研究重点266
13.3.4无线感测器网路的套用267
习题13268
第14章计算机网路与计算模式的变革270
14.1高性能集群计算270
14.1.1集群计算系统及其体系结构270
14.1.2集群计算系统的分类272
14.1.3集群计算系统中的关键技术273
14.1.4集群计算系统的套用275
14.2格线计算276
14.2.1格线的基本特徵和内涵276
14.2.2格线的分类278
14.2.3格线的体系结构278
14.2.4格线系统的层次划分281
14.2.5格线计算中的关键技术281
14.2.6国内外格线计算技术的研究现状284
14.2.7格线计算的套用285
14.3移动计算285
14.3.1移动计算环境的组成及特点286
14.3.2移动计算中的关键技术287
14.3.3移动计算的套用290
14.4普适计算290
14.4.1普适计算的产生、组成及特性291
14.4.2实现普适计算的关键技术292
14.4.3普适计算的典型研究工作介绍294
习题14296
参考文献298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计算机网路(史志才主编书籍)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