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鞭(汉字)
鞭是一个汉语辞彙,拼音是 biān,解释为驱使牲畜的用具、用鞭子抽打等。主要是一种由金属或皮革製成的武器。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鞭
- 外文名:Whip
- 拼音:biān
- 部首:革
- 笔画:18
- 五行:水
- 五笔:AFWQ
- 所属:古代冷兵器
- 称号:百兵之勇
- 使用高手:黄盖,呼延灼,尉迟恭
- 分类:金属类的硬鞭和皮革类的软鞭
基本信息
拼音: biān
田字格中的“鞭”字

注音: ㄅㄧㄢ
汉字结构:左中右结构
造字法:形声
简体部首:革
部首笔画:9
总笔画:18
笔顺:横竖竖横竖折横横竖撇竖横竖折横横撇捺
五笔86:AFWQ
田字格中的“鞭”字

五笔98:AFWR
UniCode:U+97AD
四角号码:41546
仓颉:TJOMK
GBK编码:
规範汉字编号:3438
基本解释
●鞭
biān ㄅㄧㄢˉ
◎ 驱使牲畜的用具,柔软像绳子:鞭桿
◎ 用鞭子抽打:鞭打。鞭扑。鞭责。鞭策。
◎ 形状细长类似鞭子的东西:教鞭。
◎ 一种古代兵器,铁制有节,无锋刃:钢鞭。竹节鞭。
◎ 编连成串的爆竹:鞭炮。小鞭。
详细字义
◎鞭biān
〈名〉
(1) (形声。从革,便声。本义:皮製的马鞭)
(2) 同本义 泛指鞭子
鞭,驱也。——东汉·许慎《说文》
其左执鞭弭。——《国语·晋语》
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左传·宣公十五年》
北市买长鞭。——《乐府诗集·木兰诗》
骏马不劳鞭。——唐·李白《赠友人》
(3) 又如:鞭影(马鞭的影子。后以比喻警戒策勉);鞭镫(马鞭与马镫);鞭弭(马鞭和弓)
(4) 竹根
新鞭暗入庭,初长两三茎。——张蠙《新竹》
(5) 又如:鞭笋(植物名。指竹子的根茎生长于地下);鞭茁(初生的鞭笋)
(6) 形状细长类似鞭子的东西。如:教鞭
(7) 古代一种兵器。如:三棱鞭;钢鞭;九节鞭
词性变化
◎鞭biān
〈动〉
(1) 打马。泛指鞭打
使造父操右革而鞭笞之。——《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2) 又如:鞭牛(鞭打春牛以示迎春);鞭石(用鞭击石);鞭草(以鞭击草);鞭楚(用黄荆木条鞭打人)
(3) 古刑名。鞭笞罪人的刑罚
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曰。——《史记·伍子胥列传》
(4) 又如:鞭尸(以鞭抽打尸体。指严厉责罚已死的罪人);鞭墓(即鞭尸);鞭刑(古时用鞭子抽打犯人的刑法)
汉语字典
[鞭][biān]
[《广韵》卑连切,平仙,帮。]
亦作“鞕3”。
(1)打马。
(2)鞭打;敲打。
(3)引申指驱赶。
(4)马鞭。
(5)泛指鞭子。
(6)督促;勉励。
(7)古代官刑名之一。以鞭抽打的薄刑。
(8)竹根;竹的地下茎。
(9)指动物的阴茎。
(10)古代一种打击性兵器。用铁做成,有节,没有锋刃。
(11)古代茶具名。
(12)成串的小爆竹,也叫小鞭。
(13)量词。用于光线和景色。前面的数词限用“一”,表示狭长。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古文〕𠓠《唐韵》《集韵》《韵会》𠀤𤰞连切,音编。《说文》本作𩌻。驱也。《玉篇》笞也。马箠也。《书·舜典》鞭作官𠛬。《传》以鞭为治官之𠛬。《左传·僖二十三年》左执鞭弭,右属櫜鞬。《礼·曲礼》乗路马,必朝服载鞭策,不敢授绥。《周礼·地官·司市》凡市入,则胥执鞭度守门。《史记·三皇纪》以赤鞭鞭草木。
音韵参考
[广 韵]:卑连切,下平2仙,biān,山开三平仙A帮
[平水韵]:下平一先
[粤 语]:bin1
[闽南语]:piN1,pia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