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普照寺(甘肃省庆城县庙)

普照寺(甘肃省庆城县庙)

普照寺,位于庆城县政府后院内,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保存至今有5间正殿,不仅是一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是早已闻名的甘肃省现存较古老的大型木结构建筑之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普照寺
  • 外文名称:PuZhao Temple
  • 地理位置:甘肃省庆城县政府后院内
  • 始建年代:北宋太平兴国年间

建筑规模

这座寺院初建时规模宏大,居古庆阳诸寺之冠。有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兴建的五佛殿、三佛殿各一座;高18米的七级砖塔一座;眼光庙、药王庙、钟楼各一座;僧房数十间;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年)八楞石经幢一对;重达5,400斤的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年)铁钟一口。
整体建筑丰富多彩,从材料、结构,到布局、造型、色彩、装饰都是继承了前代建筑技艺的成就。同时,它还在木架结构与砖石结构的结合、建筑形制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建筑形象与建筑内涵和谐统一等方面,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与技巧进行了熟练的运用,使普照寺成为陇东古典建筑艺术的典範。

历史沿革

普照寺历经宋、金、元、明、清、中华民国,由于天灾人祸,屡毁屡建,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文化大革命”初期,寺院内绝大多数建筑均被拆除,仅留正殿五间。正殿坐北面南,东西长24米,南北宽10米。砖木结构,歇山顶,房脊两端有鸱吻饰。柱头斗拱为双抄双下昂,斗拱形体粗壮,柱头有卷剎。据说其结构与《营造法式》相符,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点与风格,凝聚着我们先祖的感情性格、审美追求和理想寄託。民国9年(1920年)发生7级大地震,大殿安然无恙,可见其建筑技艺之高超。
普照寺砖塔拆除时,于塔内顶层发现了明代十一面铜观音、鎏金四臂铜菩萨、诸佛菩萨神僧名经木刻本等珍贵文物多件。其中十一面铜观音像造型较为突出,由姿势各异的八臂和层层摞叠的十一头组成,通体为红底鎏金,像后由椭圆形火焰式光环与木製座相连。诸佛、菩萨、神僧名经木刻本,为双面宣纸楷书木刻版,全经共202页。首页为序文、诸佛圣迹图,中为经文,后有跋语。明成祖永乐十五年(1417年)刊印,对于研究中国佛教文化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1989年3月,县政府在一次施工中,于原普照寺遗址出土了宋代模製红陶罗汉一尊。该像为儿童造型,光头,额前饰刘海,弯眉细目,双耳硕大;头后为圆形背光,上刻扇形纹饰;身着僧服,袒露右肩;左手于胸前抱一莲花,右手自然放于体侧;双腿交叉,裤饰菱格纹;神态安详,极具魅力。

相关诗文

明朝庆阳府通判吴士英在一天傍晚途经普照寺附近时,蓦然听到钟声从寺院内荡来,深沉而恢弘,含有大地的底蕴,带有宇宙的空灵,叩响了他那怀旧忆往的心弦。于是他感触万分,挥毫写下了《普照昏钟》的诗篇。诗曰:
古剎多年事已非,独留钟韵送斜晖。
风声碧汉鲸初吼,人静苍松鹤已归。
竹院春游情淡淡,枫桥夜泊思依依。
宦情老我边城客,几度思家吟式微。
这首《普照昏钟》的诗句,由于诗境优美含蓄,尤其是普照寺的钟声,为寂静而萧疏的夜晚凭添了无限隽永的韵味,所以从此诗韵钟声,广为流传,“普照昏钟”便成了古庆阳的八景之一。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普照寺(甘肃省庆城县庙)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