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泰山普照寺

泰山普照寺

泰山普照寺

泰山普照寺位于岱麓凌汉峰下,秀峰环抱,翠柏掩映亭殿楼阁,气象峥嵘。清人有“门前几曲流水,寺后千寻碧峰。鸟语溪声断续,山光云影玲珑”的赞咏。普照寺取“佛光普照”之意,传为六朝时建,后历代皆有拓修。寺院以大雄宝殿、摩松楼为中轴,形成三进式院落。两侧配以殿庑、禅房和花园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泰山普照寺
  • 外文名:Taishan Puzhao Temple
  • 地理位置:泰山南麓的凌汉峰下
  • 寺院面积:6150平方米
  • 寺院建筑:大雄宝殿、摩松楼等
  • 寺院结构:四进院落

简介

地理位置

普照寺位于泰山南麓的凌汉峰下。峰峦环抱,翠柏掩映亭殿楼阁,气象峥嵘。清人有“门前几曲流水,寺后千寻碧峰。鸟语溪声断续,山光云影玲珑”的赞咏。

历史传承

传为六朝古剎,又据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载,普照寺为唐宋时古剎。金大定五年(1165)奉敕重修,题为“普照禅林”,有敕牒石刻勒殿壁。后屡遭兵燹,基址独存。明宣德三年(1428)高丽僧满空禅师登泰山、访古剎,在泰山20余年,重建竹林寺,复兴普照寺,四方受法者千余人。现存明正德十六年《重开山记碑》记此事。清康熙初年名僧元玉建石堂,并于佛诞之日依古制建坛传戒。道光年间(1821-1850)建佛阁(今摩松楼)。光绪六年(1880)重修正殿和东西配殿。建国后多次修缮。1984年将后院闢为“冯玉祥在泰山”陈列室。

风光特色

六朝松,状如华盖。松旁为筛月亭,每当皓月当空,松下银灰万点,如同筛月,故名。亭中有方形石桌,敲击发钟磬之声,且四角及中间音 色有别,名五音石。亭北为摩松楼。筛月亭联:“曲径云深宜种竹,空亭月朗正当楼”。
冯玉祥先生隐居泰山时,以泰山习俗和民生疾苦为题材,写了很多白话诗,自称“丘八诗”,由赵望云配以漫画,刻製成碣,立于院中。后尽毁,现已重刻。
后院为菊林院,有松一株,冠大如棚,袅袅婷婷,清代光绪年间何焕章游山至此,题“一品大夫”。
后院正房与摩松楼相接, 额题“菊林旧隐” 曾为康熙初年元玉僧居所。 现闢为纪念馆。楹联为:“松曰好青,竹曰好绿;天吾一砖,地吾一瓦。”
不过非常遗憾的是,六朝古松已于2010年死亡。山东农业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林学教授告诉记者,该松属于松科松属油松种,理论上可以活很长,1600年并非其寿限。景区曾採取包括换土、喷雾等措施,甚至请来了北京的专家诊治,但最终效果不明显。他一再强调,古树死亡是综合性因素导致,现在来看人为影响、环境恶化对古树名木破坏性更大一些。很多古树周边环境不利于其生长,比如古树树冠根系分布面积大,但周边往往都是水泥混凝土,不透气、不通风、不透水,将会加速古树衰老并引发病虫害等。铁篱笆里面才多大?古树就和老人一样,很难忍受这种局限,需要对它们的身体状况更加关注。

寺院规模

普照寺属禅宗临济派,是华北着名丛林。寺为四进院落,以双重山门、大雄宝殿、摩松楼为中轴线,左右配以殿庑、寮房、花园等,面积6150平方米,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
一进山门面阔3间,门楼式建筑,门前左右置石狮一对,进门为一院,钟鼓二楼分列东西,钟楼内置石柱钟架及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铸莲瓣口形铁钟。
二进山门为二院,门内两山墙各开发券拱门。西拱门外有元代经幢一尊,记僧法海于元贞年间(1295-1297)重修普照寺的情况。
沿阶而上为三院,中为大雄宝殿,五脊硬山顶三开间,前后廊式,端庄雄伟,内供释迦牟尼鎏金趺坐铜像。东西配殿各3间,院内银杏双挺,油松对生,并有清道光年间(1821-1850)住持僧明睿及弟子所造双檐盖罩铁香炉1尊。大殿东西侧有垂花门通后院。
后院有着名的“六朝松”,古松粗达数抱,枝密盘曲四伸,树冠如盖。上有摩松楼,可摩顶观松;松下有“筛月亭”,取“古松筛月”之意。亭居高台,方形,四檐飞翘,四柱均有楹联。亭下有方形石桌,敲击四角和中央,则发出清脆如磬的五种声音,因名“五音石”。
中轴线之东,有禅院和石堂院;之西为菊林院,山房门额悬“菊林旧隐”横匾,院内有“一品大夫”松。清代主持僧元玉是位颇有成就的诗僧,别号“石堂老人”,着有《石堂文集》,其时遍植菊花,号称“菊圃”。今寺东南尚有其墓塔遗址。

宗教活动

普照寺为岱阳唯一的四方丛林,明洪武年间泰安府僧纲司设于此。建国后,游人很多,进香者来往不断。“文化大革命”中停止活动。1979年恢复宗教活动。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泰山普照寺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