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登山普照寺
高登山普照寺位于山顶之上,又名高登庵、远照寺。始建于1154年(南宋绍兴24年),后战乱被毁。:该寺由佛教徒黄皈依师“披荆斩棘,募化殿宇钢瓦”,于清康熙三十九(1700)年重建。为湖南最大古石建筑。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高登山普照寺
- 又名:高登庵、远照寺
- 始建于:1154年
- 海拔:1581.4米
概况
高登山为雪峰山第二高峰,海拔1581.4米,地处绥宁县联民乡境内,山脚分别为大黄、刘家、联民、田螺旋及洞口堆上等村。此山属雪峰山之一峰,远远望去,山势雄伟,崖壁陡立,其鬼斧神工,令人叹服。
普照寺,亦名远照寺,普昭寺,位于高登山极顶。
历史沿革
青康熙中期,绥宁青坡里佛教徒黄皈依师“披荆斩棘,募化殿宇钢瓦,昼夜往来,有虎为伴,至康熙庚辰(1700)工竣。”嘉庆22年(1817),绥宁青坡里“劝首杨通鉴、李元芳有志坚创此庵,尤恨力不能胜”,约请绥宁、武冈的杨通义、石安鼎等九人,“总理其事,并议同心捐化,由是聚腋成裘”,共募银3000余两,开始大规模改建,第六年工竣”。从此,以其全石结构、规模恢弘而驰名。普照寺奉白马神,祈雨极为灵验。有僧常住,香火旺盛。解放后,僧徒下山回家定居,佛事活动停止。80年代后期,始有人出家住持,不久圆寂。之后,每逢礼佛之日,大批佛徒前往寺内朝香。

黄皈依师,清代绥宁青坡里(今析为河口、麻塘、联民、枫木团四乡)人,年方20,即弃家修行于宅后钵盂山,自结茅庐,虔奉香纸数年。见钱纸灰飞集祖师殿(在今联民刘家村老牛场),以为佛祖导引,遂积极募捐,在此创建殿宇,雕塑神像。数年后,见钱纸灰飞集高登山顶,以为佛祖再次导引,遂披荆斩棘,凿平高登山顶,并于绥宁、武冈、黔阳、会同各县募化,创建了普照寺。据传寿逾88岁,功德圆满,坐化以终。普照寺经后人多次扩建和改建,至20世纪30年代,发展成为全石结构、规模恢弘、远近闻名的佛教场所。

全寺由前至后分别为山门、灶王殿、关圣殿、正殿、南岳殿(后殿),左右原有配殿,今已无存。寺总面积300平方米。正殿门首置石匾,竖排“普照寺”字。阴刻,如今已不见。
碑刻
碑刻一:恶登禅院胆心寒,善入山斗神气爽。
碑刻二:高恩齐北阙。
碑刻三:帝恩普应。
碑刻四:扶助纲常亘万年,权衡人物昭千古。
碑刻五:灵应。
碑刻六:光绪二年“诚应是求”。
碑刻七:高建祗园宽眼界,登斯胜地谅心惊。

碑刻八:普照绥阳常赐福,照临会武永蒙休。
碑刻九:民国癸未年“功回造化”。
陶永灿游记
陶永灿游记《佛光普照高登山》
重阳刚过,天气晴好。某日,我与少林、先忠、永喜诸君结伴登临了高登山。
秋日登高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西汉《长安志》说,长安近郊有一高台,每年重九游人登而观景,故曰“登高”。至三国、晋代,登高已发展为登山,时间也不限于九日重阳这一天了。登高也好,登山也罢,高登山是兼而有之的。然而我们去登山,不是为了秋游赏景,而是去看一处年久失修的古建筑——普照寺。

普照寺又名高登庵、远照寺。修于1867年的同治版《绥宁县誌》载:该寺由佛教徒黄皈依师“披荆斩棘,募化殿宇钢瓦”,于清康熙三十九(1700)年修筑而成。《绥宁县誌·古蹟》篇说,高登山,在青坡里,其山高插云端,上建庵宇,叫高登庵。“高插云端”是不是高登山名的由来?待考。青坡里系古地名,其域包括今天的联民、枫木团、麻塘等,却是无疑的。“黄皈依师,系青坡里人……父老传其寿愈八十八岁坐化以终。”细究起来,那个富有开拓精神的黄皈依师,当属今天联民人士。当地人说,黄皈依师共募得铜钱三王桶(一种大木桶)后,普照寺才敢动工,可见其耗资之巨。
1867年同治版《绥宁县誌·寺观》又载:黄皈依师建好普照寺后,因山高风大,古寺“常被烈风所塌,嘉庆年重修,枋柱皆以石工竣。”重修者谁?据县誌记载,系青坡里劝首杨通鉴、李元芳约请兰绍裘、葵中立等,共化得银钱三千两,六年苦修而成。“枋柱皆以石工竣”,就是从柱到墙、到枋、到瓦都由石块建造而成,全寺前后五进,面积达数百平方米,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有一截木材,没有一颗钉子。那幺多榫榫卯卯,那幺多孔孔眼眼,一个个是那幺方正,那幺精确!据说,这种全石结构的寺庵,全世界也不过三座!凡到过普照寺的人,无不惊叹人类智慧的伟大。然而,那些工匠到底是什幺人?那幺多石块又从何而来?大的石块有数吨之重,又是如何搬上1581米高的山顶的?至今却无从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