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风:标誌
《中国风:标誌》是2002年8月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标誌历史、中国标誌的构成、图形资料和标誌释义等内容。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国风:标誌
- ISBN:9787533629922
- 类别:图书 > 艺术 > 设计 > 平面设计
- 页数:268
- 定价:58.00
-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2-8-1
- 装帧:平装
- 开本:16
图书信息
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第1版(2002年8月1日)
平装: 267页
开本: 16开
ISBN: 9787533629922
条形码: 9787533629922
尺寸: 28.2 x 19.8 x 2 cm
重量: 762 g
内容简介
《中国风:标誌》是一本标誌的荟萃,翻开本书,或熟悉、或陌生的标誌将映入你的眼帘,熟悉的你知道它所代表的涵义吗?这本小册子希冀从时、空两方面着眼,将零散的资料编排起来,一方面,粗线条地整理一下中国标誌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也可大致领略中国标誌体系的概貌及其艺术特徵。本书分为五个部分,一是概说,在这部分中选取知名的标誌来对中国标誌作了一番议论,以此来证明:中国引入标誌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是中国标誌历史,图腾标誌、太极标誌、徽章、印章和商标,立足今天,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以翔实的资料和客观的态度,来佐证,标誌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第三到第五部分的中国标誌的构成、图形资料和标誌释义,是本书的主体,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来突出“中国风”的特有魅力。文中套用了一些专家的研究成果,又承蒙着名画家、原中央工艺美院院长张仃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中央工艺美院教授、原《装饰》杂誌主编陶如先生审阅文稿,着名标誌艺术家、中央美院教授陈汉民先生为本书做序。本书图形资料数量较多,主要蒐集于报纸、杂誌、广告,可谓是一本供业内人士借鉴和欣赏的精品集。
媒体评论
序
这是一本专门讨论中国标誌的书,这在我们现有的标誌类图书中似不多见。有特点,因此也就有了新鲜感。
改革开放,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为商标标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好环境,人们对商标标誌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同时,商标标誌一类的图书也出版了不少。不过,这些图书除了几种个人的设计专集以外,大都以外国标誌的图形和文字资料作为基础,相当多的版本仅是略去所有背景资料的外国标誌图形彙编。这就削弱了图书在我们的设计实践中的参考作用,往往重形式,轻
内容,因此总有隔靴搔痒之感,纵有大块文章铺陈,也会减弱其理论指导意义。毕竟标誌设计是要以内容为出发点的,以意造型,以形表意,这是一条标誌设计的原则。对于中国的标誌,社会评价则不全面,过分看重存在的某些不足,比如认为总体上看,形式感较之外国标誌为弱。因而一些着述不屑一顾,极少收录、介绍,从而使得中国标誌在标誌类图书中一直处于“B角”地位,难以寻觅它的蹤影。事实上,我们自己设计的好标誌不算少,尤其是一大批新时期的作品,较之外国标誌并不逊色。中国的标誌要发展、要进步,学习外国无疑是必要的,然
而,更重要的还是要先研究好中国自己的。现在,该是将我们的视线和研究重心转向我们自己的标誌作品上来的时候了。而《中国风标誌》则避开了某些标誌图书的缺憾,从而拓展了研究领域。
标誌以图形说话,在一定意义上讲,属“世界语”,可以做到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某些国际通用或约定俗成的形象,在内涵与认知方面有共同点。但是,由于民族性、地域性文化的薰陶,标誌又必然带有民族的、地域的某些特徵。法国抽象派画家塔皮埃斯认为:“抽象艺术是有民族性的。”抽象绘画竟也难以抹去民族性,自然,商标标誌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亦不会例外。一位留法多年的中国画家曾深有感触地说:“有汉字的地方,就有民族精神。”那幺,在商标标誌方面,民族性又有怎样的表现?本书尝试着将中国标誌放在“中国文化”这个大氛围之中,来考察其历史源流,探究其样式特徵和构成规律。由此,标誌“中国风”立论也就顺应而生。既是“尝试”,就难免不成熟,书中涉猎的诸多问题,自然仍有继续深入探讨的必要。
研究标誌“中国风”,应该说主要是中国的事情。自己的事,当然要由我们自己来做。这本书算是开了个好头。编着者郑华宁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院)的早期毕业生,多年从事设计工作,近两年涉足于中国标誌的研究,意欲在构筑“中国标誌”体系的大构架中做一些普及工作。现在拿出了初步成果,取得了些微成绩。作为当年的授课教师,我很高兴为之作序。
目录
序 陈汉民
一、概说
二、中国标誌历史
1.古代
(一)图腾标誌
(二)太极标誌
(三)徽章
(四)印章
(五)商标
2.近、现代
3.新中国的商标标誌
4.改革开放时期
三、中国标誌构成
1.图形篇
(一)“点”艺术
(二)传统图案的借鉴
(三)“画”的观念
2.汉字篇
(一)字型设计
(二)字型设计与标誌
3.字母篇
(一)洋为中用
(二)中西合璧
4.组合篇
四、图形资料
五、标誌释义
彩图资料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