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天天典藏·黄蓓佳:阿姨你住过的地方

天天典藏·黄蓓佳:阿姨你住过的地方

《天天典藏·黄蓓佳:阿姨你住过的地方》为着名儿童文学作家黄蓓佳的散文自选集,从中你能看到一位作家温暖细腻的内心和五彩缤纷的生活。《天天典藏·黄蓓佳:阿姨你住过的地方》中的作者在青春岁月中笑过、哭过,有欢乐也有哀愁,就像一个诱人的青苹果一样,甜美而又略带酸涩。一盆鲜花、一片落叶、一句乡音,都能轻轻地触动她的内心。一次异乡偶遇、一位老友新朋、一场春雨秋风都让她感受到生活与生命的真谛。她带你行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看一看别处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身为一个母亲,所有的孩子更是她内心最温存最柔软的心弦,她希望能用自己的文字,为他们的心灵点起一盏灯,照耀他们成长的道路,让他们在行程中不寂寞,不孤独,不浮躁,不忧伤。

基本介绍

  • 书名:天天典藏•黄蓓佳:阿姨你住过的地方
  •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
  • 页数:251页
  • 开本:32
  • 作者:黄蓓佳
  • 出版日期:2011年1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7501603219, 9787501603213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天天典藏·黄蓓佳:阿姨你住过的地方》:
儿童文学不仅是带给孩子乐趣,更要给孩子“有深度的阅读,有质量的阅读,有品位的阅读”,让孩子感知世界的丰富性、複杂性和无限的可能性。这就是黄蓓佳的儿童文学作品。
被誉为“一生都能阅读的作家”
用写作成人文学的心力和笔力写作儿童文学

作者简介

黄蓓佳,出生于江苏如皋。197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4年成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创作室主任。

媒体推荐

每一个家都是一串记忆,一本书,一大段或者一小段生命的旅程。岁月镌刻在门窗四壁,我们以为会长久地保存,其实很快就灰飞烟灭。记忆中残存下来的只是一些片段——天窗泻下来的一缕阳光,门外大树上黑色的知了,梅雨天早晨满屋子鼻涕虫的闪亮黏液,外婆躺在堂屋里摇扇子的时候肘下松松晃蕩的皮肉……
——黄蓓佳

图书目录

第一辑 我的青苹果时代
我的青苹果时代
在我最美丽的时候我遇见了谁
生命激荡的印痕
家教
我的教师生涯
学做“工农兵”
冬日记忆
阿姨你住过的地方
考艺校的学生们
如水流淌的音乐
生而有缘
也叫“朝花夕拾”

第二辑 在梦中说话
片断
梦中芦苇
樱?大道
视窗的风景
台湾茶
远了,近了,又远了
关于草地
关于盆栽
关于鲜花
怀中的婴儿
恋爱和恐惧
花开花落
民众演员
在梦中说话
南京的民国建筑

第三辑 直击心灵的一瞬
遍地歌舞
灰色背景中的绚烂
挪威的滨海小镇
欧洲的马拉松
孤独的旗手
黑人兄弟莫哈比
黄昏谒大马士革清真寺
穿行在戈兰高地上
作协主席利娜德
直击心灵的一瞬

第四辑 为心灵点起一盏灯
走一步,说一声“再见”
为心灵点起一盏灯
每一个孩子都是我们的宝贝
永远的安徒生
走过的路
替生命做一点安慰
一条心灵的通道
飞翔的灵魂
世上最快乐的事情
人生就是一次次偶然
隐秘的成长

第五辑 只因为我是个母亲
圣诞老人的礼物
两幅画
修莎理财
贴身小袄
只因为我是个母亲

序言

谁让我如此牵挂
——黄蓓佳自序
一九七八年,是我从事儿童文学写作的开篇之年。之前我也写作,写的却是成人文学。
那一年我进人北大中文系读书。那一年也是“文革”噩梦彻底结束、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开始。我的世界观、文学观随同新时代和新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我深陷彷徨之中,不知道往下的路如何去走。我尝试换一种创作状态,刚好又收到江苏《少年文艺》主编顾宪谟老师的约稿信,就给他写了一篇儿童小说《星空下》。
小说很快发表,并且紧接着在江苏省获奖。顾老师跟着来了极为热情的信,鼓励我再写。我寄去的第二篇作品是散文,叫《化妆晚会》,刊物以同样快的速度发稿。就这样,一来二去,我成了《少年文艺》的忠实撰稿人。
顾老师给我的信,平均十天一封。信中他从不吝惜溢美之词,对我的作品总是无保留地夸讚。那时候我年轻,年轻是听不得表扬的,读者一喜欢,编辑一欣赏,再获上几个小奖,劲头就像高烧时的体温表,噌噌地上去了。我写得忘记了白天和黑夜,忘记了上课和考试,忘记了寒假和暑假。有时候刊物一期能发两篇我的稿子,我不得不用一个真名、一个笔名。
至今我常常碰到一些四十来岁的为人父母者,他们牵着孩子的手来买我的最新作品时,总是感慨万端地说:“小时候我是读你的儿童小说长大的呀!”这时我心里忍不住有一种震颤,是发自心底的感动。世界这幺大,人和人之间的相知相识都是缘分,《少年文艺》当了一回纽带,它把我和读者们亲密地繫到了一起,使我的收穫远胜于耕耘。寂寞人生路上,每当想到有人在读着我的作品,在喜爱着我的作品,心里的感激无以言说。
北大毕业,回江苏工作。结婚了。做母亲了。进江苏作协当专业作家了。顾宪谟老师退休了。我不再写儿童文学了。
一晃十几年过去。我写成人的短篇、中篇、长篇。写散文和随笔。写电影剧本、电视剧本。偶然地,想起从前在大学宿舍里挥汗如雨为《少年文艺》赶稿的日子,竞有点恍然如梦的错觉。
一九九六年,我的女儿国小升国中。身为母亲的我,和孩子共同经历了一场算得上惨酷的升学大战(那一年国小升国中是要凭成绩录取各等级学校的)。考试结束,尘埃落定,我在整理家中堆积成山的複习资料和模拟试卷时,心中感到了酸涩:我们的孩子就是这样举步维艰地跨人人生的吗?他们必须要这样过关斩将,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才能被社会发一张“许可证”吗?
很随意地,我和我的同事和朋友们谈起感想,竞得到一致的赞同和怂恿,他们说,你写出来吧,写成小说吧。
就这样,我用了大概二十天的时间,写下了《我要做好孩子》。平均日写万字。对于人到中年又家务缠身的我,这几乎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狂奔速度。不是我自己在奔,是我的文字、我的人物、我的故事在引领我疾走。写的就是我女儿的生活,我们家庭的生活,女儿在学校的生活。太熟悉的内容,简直不需要编排,不需要想像,只需在书桌前坐下来,无数生动的场景便争先恐后要涌出笔端,有一种欲罢不能的酣畅。 小说完成后,又以最快的速度出版。大概也是一个月吧。记得我是十二月初才决定写这本书,春节刚过,漂亮的样书已经送到我的手上。女儿先看。她是自己在看自己,连看三四遍,一边看,一边嘻开嘴巴,一个人偷着乐。然后,我开始在不同的场合听到了孩子们惊叹一句同样的话:金玲跟我真像啊!阿姨你怎幺知道我的事情的呢?
我当然不知道他们。可我知道我的女儿。我的女儿是千千万万个“他们”中的一个。我写好了女儿的故事,自然就写好了“他们”的故事。
同样是受编辑和读者们的鼓舞,同样是一发不可收的热情,我接着又写了《今天我是升旗手》,写了《我飞了》,写了《亲亲我的妈妈》,写了《你是我的宝贝》和《五个八岁》。我惊喜地发现,当年写作儿童文学的感觉还在,当年的快乐也还在,我希望自己还能够再一次飞翔。
快乐并忧伤,或者说,快乐并思想,这是我对自己写作儿童小说的要求。不有趣不行,仅仅有趣更不行,得让我的文字和人物在孩子心里留下来,很多年之后还能记住一部分,在他们回想童年时,心里有一种温暖和感动。
我时刻都在问自己:我做到了吗?
生活是如此丰富,我写作的过程,就是享受生活的过程。无数次地,当我给我笔下的孩子划出一个生活圈子的时候,我同时也就成了这个圈子的隐身的成员,呼吸着他们的空气,偷听到他们的对话,也感受着他们的痛苦,最后又和他们一起飞扬。我可以同时变身为几个孩子,时而张三,时而李四,他们的快乐和忧伤我都能懂。我和他们之间有一条秘密的心灵通道,一旦变身,我就能够进出自如。时常有人问我:你是如何揣摩儿童心理的?我觉得这句话问得奇怪:我干吗要揣摩呢?我真的不需要揣摩,因为我的人物和我自己成为一体,我们彼此相知,感同身受。
这就是写作的魅力:每一部书都是一段生命,一种面孔,一些梦想。我写了,我就代替我的很多人物生活过了,享受过了。我自己的生命在这其中日益丰富。
谁在让我如此牵挂,多时不见就魂牵梦绕?是我亲爱的读者,亲爱的孩子们。离开他们的目光,离开他们的鼓励,我的心中会空蕩荒凉。
从一九七八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漫长,可是实际上却又短暂,短暂得好像一回头就可以看见我当年扎着小辫子去邮局寄稿件的样子。
在我刚刚提到的几部小说中,《我要做好孩子》、《今天我是升旗手》、《亲亲我的妈妈》都已经多次获得国家大奖,人选教育部门和出版部门开列的必读书目,但是我个人比较心爱的却是一本《我飞了》。我在这本小说的《后记》中写道:最后一天在电脑上点击了“存档、列印”的时候,我坐在冬日的窗前,心中感受着一种无边无际的纯净和光明。我忽然很捨不得离开我的这两个孩子——单明明和杜小亚。他们像我笔下无数的人物一样,只是我生命中的匆匆过客,且哭且笑地陪伴我三两个月之后,倏忽而去,从此便无影无蹤。我心里留下的全都是快乐,那种带着忧伤带着想念带着祝愿的快乐。
我也写过一些从前的故事,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故事,比如《漂来的狗儿》,比如《遥远的风铃》,比如《黑眼睛》。我已经替别人写过很多童年故事,也应该替自己写一点,留下一个纪念。书中写到的梧桐大院是我儿时生活时间最久的院子,书中主人公小爱的家庭差不多是我的家庭,那个长满芦苇花的美丽小岛,是我度过青春时光的插队地点,还有八十年代的“青阳”小城,实际上是我最熟悉最难忘怀的故乡城镇。这一类的作品,可能以后我还会写得更多。我不担心现在的孩子能否读懂从前。对于好的文学作品来说,历史、年代、背景从来都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古往今来人性是相通的,人的灵魂的改变不会如城市风貌的改变那样快捷、果断、挥挥手不带留恋。灵魂总是要恋旧,要回顾,要一步三叹,要徘徊低惋。灵魂总想知道自己的历史,还想知道自己的父辈、祖辈、祖祖辈辈的历史,想知道他们从哪儿走过来,经历过什幺,遭遇过什幺,欢乐和悲伤过什幺,激动和郁闷过什幺。读这一类的小说,其实是读从前孩子的生活状态,读出那个时代的尖叫、追寻和梦想。那些昨日的影像,已经泛黄,可是并不破旧,更不破碎,相反,因为积澱了岁月的沉渣,反倒散发出怀旧的温暖,有大地深处的气味,有旧棉衣柔软的手感。
我笔下的孩子们:金铃、肖晓、单明明、狗儿、弟弟、小芽、艾晚、梅香、小米……他们的诞生之日,就是离开我生命的时刻。离开我的姿态是同样的:我的手一松,他们就如鸟儿一样扑稜稜地从我的键盘上飞起来,眨眼问不见了蹤影。我永远都不知道他们最终会飞到谁的家里,和哪一个爱读书的孩子结为好友。
可我喜欢看到他们的飞翔。我知道他们已经飞遍全国,飞到了亚洲各地,还飞到欧洲的不少地方,和蓝眼睛黄头髮的孩子们交上了朋友。我祈愿他们能够保持体力,一直飞到未来。
我知道我是努力的,我把孩子当上帝一样尊敬,从来都没有低估他们的智慧和能力。我努力追赶孩子们前进的步伐,像夸父追日一样辛苦。这样,孩子们进步了,我的作品也就进步了。
还要努力。写作的快乐就在努力之中。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天天典藏·黄蓓佳:阿姨你住过的地方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