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信宜县

信宜县

信宜县

1961年4月1日,信宜县从高州县分出重设,治所住东镇,原信宜县的古丁公社(含古丁、马贵、深镇3个镇)划归高州县管辖,1983年7月起,信宜隶属茂名市,1995年9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县级市)。辖东镇、镇隆、水口、北界、高坡、金铜、径口、丁堡、池洞、硃砂、安莪、贵子、旺沙、洪冠、茶山、怀乡、白石、大成、钱排、合水、新宝,平塘、思贺等23个镇。2004年将径口併入金垌镇,高坡併入北界镇,安莪、旺沙併入硃砂镇。2005年东镇镇改为街道办事处。现在全市18个镇及1个街道办,下辖370个村委会及8个居委会。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信宜县
  • 全县土地面积:3080.5平方公里
  • 人口:102万
  • 位置:广东省西南部,茂名市北部

县镇介绍

信宜县位于广东省西南部,茂名市北部,东部与东 北部同罗定市接壤,东南同阳春市交界,南同高州市相 连,西部与西北部同广西的北流、容县、岑溪三县为邻。 县城东至广州市378公里,南到茂名市90公里。全县土 地面积3080.5平方公里,人口102万,辖23个镇。县政 府驻信城镇。

历史沿革

信宜历史悠久,据本土登高山及大坪出土的石网坠、石纺轮、石船形砸考证,新石器时代晚期便有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公元前

秦以前信宜属百越之地,秦平定百越之后,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在百越设桂林、象、南海三郡,信宜地属桂林郡。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信宜地属交趾(后改交州)州史部苍梧郡端溪县。

公元1000年前

晋永和七年(公元346年)信宜地属广州晋康郡端溪县,南朝梁、陈年间(公元502—581年),始在信宜地置梁德郡及梁德县。由高凉地区的冯冼氏家族世袭粤西南路为酋长,隋开皇九年(公元583年 ),信宜仍是梁德郡领梁德县。24年后,行郡县制,以罗定的太平、罗镜为中心设立永熙郡,梁德县隶属永熙郡,隋开皇十八年(598)梁德县改为怀德县。唐武德四年(621)唐朝出于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析怀德地置信义、谭峨两县,并在信义县(今镇隆)设南扶州管辖这三个县。唐武德五年(622年),析怀德县地置特亮县(以特亮山即牛弼山得名,县治在今径口镇木威村)、扶莱县(今广东省信宜市西南部,广西北流市大伦镇、白马镇一带),隶属南扶州。唐贞观八年(634年),南扶州改名窦州,以镇隆东江、西江汇合处的罗窦洞得名。辖怀德、信义、潭峨、特亮、扶莱5县。(《旧唐书 》 地理四 .岭南道.窦州记载:乾元元年,复为窦州。旧领县五,户三千五百五十。天宝领县四,户一千一十九)。 唐贞观八年(634)南扶州改称窦州,管辖範围不变,隶属岭南道容县都督府。唐乾封二年(公元667),本属窦州的扶莱县划归了东峨州,总章二年(公元669),改属禺州。(《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八之扶莱废县) 宋开宝五年(972)废怀德、潭峨、特亮三县,其地併入信义县。仍隶属窦州。宋太平兴国元年(976)避宋太宗赵光义讳,信义县改信宜县。

公元1000年后

宋熙宁四年(1071)废窦州,信宜归广南西路高州管辖。元朝属海北海南道高州路,明属广东承宣布政使司高州府。明万曆五年(1577)罗旁战事后,将信宜之定康、信丰、感化、从善、镇南5个都(今白石、大成、钱排、合水、新宝,平塘、思贺、贵子、旺沙、硃砂、安莪、洪冠、茶山、怀乡等镇)池洞部分、高州之马贵、古丁、深镇及罗定之扶合、加益、棼滨、新乐一带,划给新设的西宁县。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经朝廷批准,定康、信丰、感化、从善四都重归信宜管辖。沿称旧图,镇南都仍留西宁县。清朝信宜隶属广东省高州府。民国(1912)之后 信宜先后属高州军政府、高州绥靖处、高雷道、南路绥靖委员公署、“八属”善后督办公署、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1949年10月22日,信宜县解放先后属广东省南路专区,高雷地区、湛江地区管辖。1958年11月15日,信宜、茂名两县合併为高州县,县治高州城。

历史事件

凌十八起义

公元1850—1852年,信宜暴发一场农民起义,当时轰动整个粤西地区。起义首领叫“凌十八”。故历史上叫做“凌十八起义”。凌十八(1819—1852)名锦才,因排行十八称为凌十八,是信宜钱排人。1849年前往广西金田村参加洪秀全的“拜上帝会”,第二年春回到信宜钱排大寮组织拜上帝会,聚众宣讲,进行拜旗起义。起义军发展到三千多人。知县宫步霄知道后,亲自率队前往“征剿”,镇压拜上帝会。凌十八奋起反攻,取得胜利。1851年1月,凌十八率军四千人进取广西,攻入玉林州城,由于太平天国起义已北进,起义军北进受阻,战斗很激烈。7月10日,凌十八率兵转移到信宜与罗州交界的罗镜圩安顿下来,继续筹粮扩军,加筑工事,抗击清军。广东巡抚叶名琛前来督剿。由于起义军受困,粮断弹尽。6月12日,清军分三层十五队进攻罗镜圩,凌军奋起还击,无法抵挡,最后全部壮烈牺牲,凌十八也跳井就义。

大洪国起义

继凌十八起义之后,又一场农民革命风暴席捲了信宜大地。这场斗争的领导者,就是广东天地会的首领之一,农民政权“大洪国”的建立者陈金缸。1857年,陈金缸在广东怀集称南兴王,建立“大洪”政权。1861年,陈金缸率部绕道广西岑溪进入信宜,一路打破清军和地主武装的围追堵截,直扑信宜县城(当时的县城在镇隆)。县城守军和大小官员望风而逃,起义军不战而攻下镇隆。陈金缸在信宜仍称南兴王,建立“大洪国”,将学宫作为皇宫府。其势力拓展到茂名、化州、电白以及廉江的许多地方。1864年9月,大洪国的重要将领郑金叛变,诱杀陈金缸,献城投降。轰轰烈烈的大洪国起义遂告失败。

怀乡起义

1927年12月16日,中共广东南路特委和信宜县委领导200多名信宜农军,为配合广州起义发动了怀乡起义。当天中午,起义军司令部在怀乡大营地召开庆祝大会,朱也赤代表革命政府宣布:建立怀乡区苏维埃政府,实行减租减息,废除苛捐杂税,并处决反动区长周植盛。12月18日,广州起义失败,国民党信宜县府将派大批兵力前来“围剿”。为避敌锋芒,12月23日起义军安全冲出重围,转移到洪冠,留下17名骨干在洪冠坚持斗争,其余分散隐蔽。

桄榔武装起义

1945年2月2日,信宜特派员陈志辉领导武装起义。当晚,起义队伍四十多人分为两队,一队攻打桄榔(今镇隆)东乡公所的20多人,由林骥、练松林率领,半夜12时,由内应林仲豪开门接应,不发一枪即攻下桄榔东乡公所,缴枪十多支,接着拉队往龙登沖收缴地主林佐光的枪枝和开仓夺粮;另一队攻打桄榔西乡公所的20多人,由甘耀楷、林寿祥率领。由于内应林俊耀、林俊昌事先被敌发觉,他们已被监视,当我军到达乡公所时被敌开枪扫射而撤退。起义次天,敌军100多人赶来清乡扫蕩。我队伍被迫化整为零,起义遂告失败。游击队员林俊昌、党员林俊耀被敌押解回县城后,受尽严刑拷打,始终忠贞不屈。于同月10日,在镇隆圩尾英勇就义。

信宜解放

1949年10月22日,中共高州地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第五支队司令员王国强令十五团从北面直攻信宜县城;令中共高州地委委员车振伦率领陈庚桃起义部队(原保九团)从东面柴口向信宜进攻;令打入国民党信宜县自卫总队任副总队长的共产党员陈达增策动该队副总队长兼第一大队长麦国起义,麦国见到兵临城下,大势已去,同意起义,由陈达增指挥官兵400余人起义。国民党县长陆祖光仓惶出逃,信宜县宣告解放。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信宜县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