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差异理论
Higgins的自我差异理论(Self-discrepancy theory)认为,个体自我概念包括3个部分:理想自我(ideal self);应该自我(ought self);现实自我(actual self)。自我差异理论就是建立在这三个概念上的。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自我差异理论
- 外文名:Self-discrepancy theory)
- 提出者:Higgins
- 三部分:理想自我 应该自我 现实自我
- 三者关係:前两者是引导后者的标準
- 主要种类:八种
产生背景
现实自我(actual self)指个体自己或他人认为个体实际具备的特性的表征,这里,“他人”可以是重要他人或一般化的他人(下同),可见,有两类现实自我,一类是以自己的角度表征的现实自我,一类是以他人的角度表征现实自我。
理想自我(ideal self)指个体自己或他人希望个体理想上应具备的特性的表征,同样,也有两类理想自我,一类是以自己的角度表征的理想自我,一类是以他人的角度表征的理想自我。
应该自我(ought self)指个体自己或他人认为个体有义务或责任应该具备的特性的表征,同样,也有两类应该自我,一类是以自己的角度表征的应该自我,一类是以他人的角度表征的应该自我。
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称为自我导向(self—guides)或自我标準。
在这三种自我的基础上,就产生了自我差异的概念。自我差异(self—discrepancy)指现实自我与自我导向之间的差距。
理论分析
1.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是引导现实自我的标準,当现实自我与这些标準有差异时,就会产生要减少这种差异的动机,这种动机推动着人们以达到现实自我与相关的自我标準相匹配的状况。
2.自我差异理论假设,每种类型的自我差异反映了一种特定类型的消极心理情境,而这种特定类型的消极心理情境又与特定的情绪问题相关联。
具体地说,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异表示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状态,反映了“积极的结果没有出现”(absence of positive outcomes)的消极心理情境,这种心理情境会导致沮丧类情绪(dejection—related emotions),如抑郁、失望、挫折感、羞耻等。现实自我与应该自我的差异表示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或者义务,这将预示着“消极结果的出现”(presence of negative outcomes),这种心理情境会导致焦虑类情绪(agitation—related emotions)。
3.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从父母那里内化得到的道德规範、思想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自我导向。
主要种类
根据自我的领域和自我表征的角度不同,理论上应存在8种自我差异,但是,研究者一般很少研究从他人角度表征的现实自我,所以,研究者常研究如下4种自我差异:
1.以自己的角度表征的现实自我与以自己的角度表征的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为方便起见,记作“现实
/自己一理想/自己差异”(下同);
2.以自己的角度表征的现实自我与以他人的角度表征的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现实/自己~理想/他人差异);
3.以自己的角度表征的现实自我与以自己的角度表征的应该自我之间的差异(现实/自己一应该/自己差异);
4.以自己的角度表征的现实自我与以他人的角度表征的应该自我之间的差异(现实/自己一应该/他人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