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
《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是刚健沉浑的交响曲,一方面扎实再现艰苦卓绝的战斗历史和义勇无私的英雄生涯,一方面全力还原与此相关的一部戏剧名作的创演历程,两者融汇,那些令人由衷缅怀和敬仰的革命先辈和艺术家的群像,重新鲜活在我们面前,震撼并感动着今人的心灵。那一颗子弹,充满辩证更饱含热望,呼啸自敌方而来、在心脏附近留驻半个世纪,一旦从逝者身体中取出,便成为教育和温暖后人的发光体。人格筋骨、大写的情怀,光耀辉映在弘扬和书写中国精神的时代。这篇作品在史识如何与史事对话、如何处理思想基础和艺术追求的关係、如何更清晰地激活蕴藏在历史中的核心价值以作用于当代人心等诸多问题之上,都给我们以诚恳实在、有理有据而富有情义说服力的启示。——《人民文学》
基本介绍
- 书名: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
- 作者:高建国
- ISBN:9787506386302
- 类别:小说、历史
- 页数:430
- 定价:38.00元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年12月1日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字数:201千字
内容推荐
长篇报告文学《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是反映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以新四军老6团为骨干的“江南抗日义勇军”,按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略部署,根据周恩来为新四军制定的“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在叶飞率领下,于1939年5月挺进苏南东路地区日伪重兵据守的河湖港汊水乡,机动灵活打击敌人,开闢以阳澄湖为中心的苏常太和澄锡虞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艰难曲折过程,展现了1939年10月“江抗”主力奉命西撤北上后,以刘飞、夏光为代表的伤病员,不屈不挠坚守阳澄湖芦荡斗争,终使芦荡火种再度燎原,此后在谭震林领导下,东路地区抗日武装和根据地建设再度大发展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作品以抗战时期嵌入新四军指挥员、开国中将刘飞胸部的“一颗子弹”和根据刘飞嘱託产生的描写阳澄湖36个伤病员事迹的纪实文学,以及由此引发的红色经典《芦荡火种》、《沙家浜》的创演为贯穿线,把宏大叙事与细微透视统一于一体,从独特的视角生动揭示了“江抗”苦难而辉煌的奋进历程,是第一部全面、系统、深刻、生动反映“江抗”历史和功绩的纪实文学作品。同时,通过对“江抗”的透视,勾勒了新四军英勇曲折的发展历程,在深度开掘中披露了若干鲜为人知的史实,读来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作品以磅礴的气势,生动地描述了以毛泽东、周恩来、陈毅、谭震林、叶飞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之祸的危急关头,洞察历史风云,把握战局走势,科学制定持久战和敌后游击战等大战略,领导抗日军民在因地制宜实施战略中创造性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历史进程,以及兼有战略家和诗人气质的毛泽东领导创作修改红色经典,艺术地再现于江南水乡实施的敌后游击战争战略的全过程,从而形成了统领全篇的另一条贯穿线,栩栩如生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毛泽东、周恩来、陈毅、谭震林、叶飞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感人风采,刻画和塑造了刘飞、吴焜、廖政国、夏光、乔信明、杨瑞年等新四军指战员的生动形象,使作品形成了思想、文学、史学三金铸一的鲜明特色。
所获奖励
2017年6月,高建国的《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获得第六届“徐迟报告文学奖”。
作者简介
高建国,男,1954年10月生,山东青岛人。军事学博士,博士学位论文《21世纪中国军事人才发展战略构想》,于2002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上个世纪80年代出版《当代中国军人婚姻透视》、《地球第一雕塑》、《东方写真录》等4部作品集。主要获奖作品有,1988年发表在《解放军文艺》上的中篇报告文学《本世纪无大战》,获全国百家期刊“中国潮”报告文学徵文二等奖、《解放军文艺》优秀作品奖和济南军区业余文艺创作一等奖;同年发表的中篇报告文学《绿色罗曼》获首届《三月风》文学奖金奖。2014年发表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上的散文《焦裕禄的家风》,2015年获“中国梦·强军梦·我的梦”全军徵文奖、第三届长徵文艺奖。2015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散文《冰湖上的小木屋》获人民日报社和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故事”徵文优秀奖;散文《历史深处或蒹葭苍苍》获“沙家浜精神”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全国徵文特别奖。
精彩内容
根据党的六中全会精神和周恩来指示,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在仅有两个团兵力的情况下,毅然派叶飞率老6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的名义,挺进苏南东路地区。

东路地区系指长江以南、沪宁铁路两侧、武进以东直到上海的澄(江阴)、锡(无锡)、虞(常熟西部)和苏(苏州)、常(常熟除虞以外部分)、太(太仓)的狭长地带。东路地区人口稠密,物产丰富,交通便捷,敌人重兵控守,并不具备党发动农村游击战争习惯选择的边、穷、山、僻等条件。
6团能否在敌重兵云集的平原水网地带开展游击战并站稳脚跟,的确是个新课题。特殊的使命、任务和环境,使6团东进这一战术行动具有战略意义,可以说是四两拨千斤。
就在6团官兵经过近1月时间厉兵秣马,全团官兵人人如弹上膛、刀出鞘,随时準备杀向东路抗日前线之际,1939年5月4日,陈毅突然接到项英电报。项英明确反对6团东进,其理由有二:
第一,东路不属国民党当局给新四军划定的活动地区,东进会破坏统一战线;
第二,东路是平原水网地区,铁路公路河网交错,日军兵力强大,据点林立,敌情严重,东进作战是冒险行动,甚至会全军覆没。
究竟是听国民党的,还是冲破国民党的限制?
在事关江南敌后游击战争开展成败利钝的重大历史关头,陈毅星夜召叶飞飞马疾奔水西村。根据中共中央“特科”先前送来的东路地区敌情通报,以及王必成率2团1营赴东路武装侦察掌握的情报,对东路地区日伪顽我各方力量情况作了深入分析。认为,东路地区虽已失去了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最佳时机,但由于日寇战线拉长兵力不足,只能控制大中城市和交通干线,国民党消极抗战不得人心,各种游杂武装有争取和做工作的余地,东路地区发展抗日武装力量并建立根据地仍有很大空间,并有大革命时代留下的火种和半年前改编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第3路预置在江阴武进一线,东进部队完全可以凭藉这些有利条件,利用有一定灰色成分的抗日武装作掩护,迴避新四军部队的敏感身份,在日伪盘踞的空隙站住脚,并且获得长足发展。
陈毅随即下达作战命令:
根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要放手向敌后发展,抗击日寇。我们不要依靠国民党发饷、发枪,要独立自主地发展队伍,壮大自己。你们这次到东路去,一要发展队伍,二要搞到武器装备自己,三要筹集款子。用一句话说,就是人、枪、款!有人说这是机会主义。这不对!有了这些才好抗日嘛!
陈毅还指示叶飞,要相机建立抗日根据地。
同时,陈毅复电项英:部队已经出发了,追不及了。他对身边参谋人员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嘛!”
中国革命史上影响深远的东进序曲,即将在茅山奏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