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变蓝图
多变蓝图,是指地方发展蓝图变化多端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产业“走马灯”、规划“翻烧饼”现象频发,其根源既有主要领导个人偏好,也有短期行为的利益驱动,不仅决定产业规划及兴衰,也影响区域经济发展质量。东北经济再振兴需要增强发展自信、激发内生动力,各级领导干部应该秉承“一张蓝图绘到底,功成不必在我期”的发展理念,既要注重科学规划,更要严格民主程式。换班子不换方向,换领导不换目标,握牢“交接棒”,跑好“接力赛”,切实推动东北经济加快走出困局。
现象
多变蓝图东北经济持续下滑,既受传统产业转型困难拖累,又缺乏新兴产业有效支撑,多地经济发展“蓝图”变化频繁。据新华网报导,梳理东北三省部分市县的经济数据,发现一些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缓慢,产业规划和发展目标游移不定。受短期、多变的地方长官意志左右,接续产业不停变换难当转型重任现象突出。查阅部分市县近十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等官方公开档案,发现一些地方主导产业和发展规划变换频繁,新兴产业此起彼伏,纵向短期化、横向同质化现象严重,个别地方规划发展的替代产业,仅3至5年时间就换一茬。
多变蓝图

黑龙江省大庆市是闻名全国的“石油城”,已进入产量递减、成本上升的油田开发后期。为避免重蹈国外资源型城市“油尽城衰”的覆辙,当地政府长期致力于提升非油经济比重,培育发展替代产业。从大庆市近十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分析,该市自2006年起先后提出23个重点发展的接续产业,除了石化、农产品被多次提及外,其余接续产业“走马灯”一样变换,十年间换了13个。
2006年,大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乳业、农产品加工、新能源、纺织和皮革、机械製造和电子信息、新材料和橡胶等重点产业规模超百亿元”,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则变为“形成乳业、农产品加工、纺织和皮革、机械製造和电子信息等6个超百亿规模的产业集群”,其中“新能源、新材料和橡胶”等重点产业被换掉。即使被列为产业集群之首的“乳业”,在此后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再未被作为重点产业集群而提及。
2011年,辽宁省鞍山市对“十二五”重点产业做出规划,与当地产业关联度并不高的雷射产业,在次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被高调提出,要求“举全市之力”打造雷射产业基地。在各级领导强力推动下,辽宁雷射科技产业园在鞍山高新区破土动工,千亿级规模雷射产业集群战略宣告启动,并上演了13个月完成投资12亿元、建设标準厂房30万平方米的“雷射速度”。
东北人喜欢用“熊瞎子掰苞米”来形容顾此失彼的短视行为,而这恰恰是一些地方政府产业发展方式的真实写照。一些地方规划成百上千亿规模的产业如“走马灯”般说换就换,写入党代会、人代会等权威报告中的发展战略、指导思想,也因变化频繁不能一以贯之。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十年换了7个发展思路,从“133”产业发展格局、“135”发展战略到“三三九五”工作思路、“1263”工作思路、“1345”工作思路等。“这幺多数字变来变去,别说老百姓记不住,机关干部又有几个不混淆?”不少基层干部说。
原因
干部心态
多变蓝图地方发展蓝图多变,首先与基层领导干部的心态有关。有些领导干部不愿跑“接力赛”,不管前任领导制定的发展规划好不好,他们都想在有限的任期内推行自己的施政计画。在他们看来,按照前任领导规划的蓝图开展工作,即使出了成绩也是给他人作嫁衣,出了问题还要替人担责,不如另起炉灶提出一些新规划。
多变蓝图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地方官员当上“一把手”之后,就把自己当成全知全能的“齐天大圣”,决策过于个人化,很难听进他人意见。在干部异地任职常态化的当下,有些领导干部刚“空降”某地,连基本情况都没摸清,就满腔都是“三五年改天换地”的“豪迈”,其危险程度不亚于新司机拿一辆满载乘客的汽车“练手”。
官本位文化
地方发展蓝图多变,也与基层的官本位文化太浓有关。在当前的行政体系中,长官意志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地方领导视察时随口提出的一些建议和口号,完全有可能改变地方的发展规划。有基层干部反映,如今有些领导干部走基层时调研少、开会多、指示多,提出的建议常常与地方实际脱节,但大家却不能不听。
影响
振兴东北如果发展大势有变,地方规划服从国家战略调整无可厚非。但细究一些地方更改发展规划蓝图的时间点,很多都与上级重要领导视察、当地主要官员交替等高度吻合,这就值得深思了。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路径选择关係发展大局,需要一届又一届领导跑好“接力赛”,随意更换“跑道”,就会影响地方发展。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地方主政者都要对蓝图多变的负面影响有清醒认识。
振兴东北

一方面,地方主导产业和发展规划随意更改,因为长官意志变化而“翻烧饼”,必然在反覆的折腾中劳民伤财,影响长远发展;
另一方面,发展规划缺少连贯性,不仅让基层干部不知该如何开展工作,也会让民众对未来的发展目标失去兴趣。
“围着政策转、按着指示办、做给领导看”的扭曲政绩观和短期经济行为,不断催生制约区域长远发展的“新蓝图”。
建议
作为引领地方发展的舵手,领导干部还是应该少一些个人得失考量,多一些“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情怀。在地方发展规划中过多地“植入”个人品牌,反倒可能因为急功近利而误了发展。在一套成熟的政治体系中,各地都应有相对稳定的决策机制,有深得民心的产业规划和发展目标。毕竟,很多关係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都要许多任乃至几代人的持续接力才能做好。
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之所以能够成功转型,得益的就是当地一届届领导干部“功成不必在我”的正确政绩观。靠的就是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政策定力,换班子不换方向、换领导不换目标,握牢“交接棒”、跑好“接力赛”,不因长官意志变化而“翻烧饼”,才能让今天的规划福泽更久远。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民众对地方领导干部的评价,与他们是否规划了新蓝图没有直接关係。把眼光放于长远处,将心思用于基础上,把精力贯注于实干中,切实带动地方发展、增进民众获得感,即便只让地方发展蓝图离现实近了一小步,也会让领导干部收穫民众的好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