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辛庄(山东省烟台市海阳辛安镇下辖村)

辛庄(山东省烟台市海阳辛安镇下辖村)

清初,纪姓由庶村来此建村定居。因村东南有一寺院--洪海院,故命村名洪海庄。后有迟姓由卓格庄、隋姓由南赵家庄、戴姓由平度县古现镇南朱毛村迁来定居。因村人认为原村名不吉,各姓协商更村名为辛庄。一说为清乾隆年间(1736-1796年),辛姓在洪海院之北建村,命名洪海庄,后成为辛姓地主佃户庄,故改名辛庄。 辛庄位于海阳市西南部,地处东经120°57′,北纬36°38′。东与辛安村为邻,西同鲁岛村隔海相望,南与埠后村以小溪为界,北与前黄塘村以山为屏。隶属辛安镇。东距镇政府驻地2公里,距市政府驻地28公里。全村辖区面积1.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0公顷,滩涂7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苹果、桑等。滩涂主要养殖对虾,种植芦苇。 2002年,全村126户,430人,有戴、迟、隋、赵、高、纪、叶等姓,均为汉族,其中戴姓人口较多。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辛庄
  • 所属地区:山东省烟台市
  • 面积:1.4平方公里
  • 人口:430人

概况

清初,纪姓由庶村来此建村定居。因村东南有一寺院--洪海院,故命村名洪海庄。后有迟姓由卓格庄、隋姓由南赵家庄、戴姓由平度县古现镇南朱毛村迁来定居。因村人认为原村名不吉,各姓协商更村名为辛庄。一说为清乾隆年间(1736-1796年),辛姓在洪海院之北建村,命名洪海庄,后成为辛姓地主佃户庄,故改名辛庄。 辛庄位于海阳市西南部,地处东经120°57′,北纬36°38′。东与辛安村为邻,西同鲁岛村隔海相望,南与埠后村以小溪为界,北与前黄塘村以山为屏。隶属辛安镇。东距镇政府驻地2公里,距市政府驻地28公里。全村辖区面积1.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0公顷,滩涂7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苹果、桑等。滩涂主要养殖对虾,种植芦苇。 2002年,全村126户,430人,有戴、迟、隋、赵、高、纪、叶等姓,均为汉族,其中戴姓人口较多。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51年,村成立了国小,有学生20余人。1965年后,曾三次改建学校。1989年,建新校舍8间,被评为烟台市花园式学校。1974年、l985年、1995年,三次投资5万余元,与辛安村、大山所村建联中、国小。至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专院校者16人,村民获中级职称1人,1人获省科技发明奖。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00公斤左右,要饭者10多户。建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61年,人均粮食175公斤,人均收入53元。1978年,人均粮食250公斤,人均收入13l元。2002年,人均存款3800元,全村有机车40辆,各种运输车55辆,电话73部,电视机150台,洗衣机l5台,电冰柜20台。 村庄建设解放前街道破烂不堪,居住以草泥房为主,人均不足6平方米。1988年,村进行规划,旧房拆迁,建起新房74栋。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24平方米。县乡公路直通到村。 集体福利1965年,成立了卫生室。20世纪70年代,发展为合作医疗站,社员药费享受半价。1974年,自发电用上了电灯。1980年,用上电网供电。1982年,投资1.8万元,建起自来水。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本村中共党员张志鹏以道士身份,组织青壮年练习武术,开展革命活动。后被国民党秦毓堂部抓到海阳城,受尽酷刑,坚贞不屈,从容就义。1944年,戴柱被上级党组织发展入党,后又发展迟敬善、隋连等11名党员。1946年成立辛庄党支部,迟敬善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领导下,组织了互助组,并先后开展反奸、反特、土改複查运动。组织民兵参加子弟兵团3人,担架队6人,支援淮海战役。先后动员23人参加人民解放军。 1949年党员身份公开。曾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迟敬善、戴柱、纪殿国、迟绪传、戴金敏、戴金智、戴金福、戴金珠、戴金华。2002年,全村有党员25人。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4年设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青年、民兵、治安、妇女、调解等民众组织。先后担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戴玉琛、隋连、迟敬顺、戴金敏、戴玉聪、迟振福、隋镇。1999年,隋镇当选为首任村民直选村委会主任。1993年,本村被评为海阳县文明村。

地图信息

地址:烟台市海阳市

地图信息

打开百度地图查看详情

反馈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辛庄(山东省烟台市海阳辛安镇下辖村)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