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口村
明永乐年间(1403─1425年),李姓建村于大山西口外的鲁尔庙旁,故命村名鲁尔口,后演变成鲁口村。 鲁口村位于海阳市西南部,地处东经120°58′,北纬36°36′。东与古庄头村、黄埠崖村为邻,西与西赵家庄交界,南靠丁字嘴码头,北与大山所村接壤。原属大山所乡,2000年底随大山所乡撤併,隶属辛安镇。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距市政府驻地30公里。 全村辖区总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47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蔬菜等。有海滩171公顷,主要滩涂养殖品种有泥螺、文蛤、杂色蛤、 蛏等;有渔船118只,主要海产品有蟹子、对虾、色虾、鲷鱼、鲅鱼等。 2002年,全村920户,2640人。全村均为李姓,汉族。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鲁口村
- 所属地区:李姓建村
- 面积:10平方公里
- 人口:2640人
- 气候条件: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4年成立鲁口国小。1956年成立鲁口完小。1967年,由联办村共同出资15万元修建新校舍,成立了鲁口联办中学。1978年联中改为三年制,有教职工30多人,学生500余人。1984年,成立了鲁口学区。1998年,村投资5万元,改造校舍36间。2000年,投资5万元,建起了微机室。到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者120人,村民中获助理会计师职称者1人、助理农艺师3人、会计师1人、医师4人、农技师1人。 1994年,鲁口学区被评为海阳县花园式学校。1997年,本村被评为海阳市科普村。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建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200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260公斤,全村收入55万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3000元,有各种运输车130辆,机车120辆,电话680部,彩电600台,电冰柜118台,洗衣机18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村民人均居住面积为9平方米。1987年,村统一规划街道、房屋建设。1987-2000年,全村统一规划新房区3.8万平方米。2002年,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1平方米。 集体福利自1962年始,对孤寡老人实行“五保”待遇。1971年,成立了村合作医疗站,村民平常用药药费报销50%,农户饲养的毛猪平常用药报销50%。1978年以来,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81年,投资10万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1982年,购买了电影放映机1台,自放电影。1984年始,对烈属、军属、残废、复员军人实行优抚补助政策。1987年,投资15万元修建了自来水蓄水池,村民用上了自来水。1992年始,对老党员老干部实行生活补助。1997年,投资7万元新建起幼稚园。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38年,李明斋由槐家泊村李桂岩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1945年1月成立党支部,杨淑芹任党支部书记,李文津任组织委员,李文言任宣传委员。在党支部领导下,先后开展了反奸、反特、反恶霸斗争,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组织支前队180余人次。抗日战争时期有26人参军,解放战争时期有79人参军,其中有27人为革命捐躯,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较大的贡献。1949年10月,全村有25名党员,其中有4名女党员。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14个,党员119名。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杨淑芹、李西兴、李振西、李华南、李德太、李德三、李尚聪、李敏、李炳坤、李存旭。 1987年起,李存旭任党支部书记。1996-1997年,村党支部连续两年被评为海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5年成立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曾担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李文言、李华南、李炳湖、李德太、李振志、李云梯、李敏、李守、李厚、李云照、李仁国、李云进、李存旭。2002年4月,李存旭当选为村委会主任。李仁国任职期间,多次被评为优秀村委主任、先进工作者。 2000年,本村被授予山东省农业普查先进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