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卓(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
李卓,男,1982年出生于瀋阳,200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2010年至今执教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从事古典写实绘画实践、教学、研究。代表作品有《站台》《茶色黄昏》《无梦时代》《艺术僱工》《两代人》《童话今天》等。现居住工作于北京、瀋阳。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李卓
- 国籍:中国
- 出生地:瀋阳
- 出生日期:1982年10月31日
- 职业:教师
- 毕业院校:中央美术学院
- 主要成就:创作“幻灭与浮华之谜”系列作品
- 代表作品:《站台》《茶色黄昏》《无梦时代》《艺术僱工》《两代人》等
艺术经历
2013年,“对焦—中国写实油画展”,广东美术馆,广州。
2012年,“中国新写实油画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12年,“可见之诗—第二届中国油画写生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12年,“对焦—中国写实油画展”,今日美术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2011年,“成都双年展”,成都会展中心。
2011年,“关注的力量”今日美术馆,北京。
2011年,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作品展,瀋阳。
《乾涸》

2010年,“油画艺术与当代社会”中国美术馆,北京。
2010年,千里之行—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生优秀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09年,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创作展,一等奖。
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第二届全国壁画大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08年,“拓展与融合—中国现代油画研究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艺术评价
1,“在传统绘画中,令人惊奇的手法之一,是幻想与现实的交织,抽象与具象的结合,物体局部描绘得极其细緻逼真,而在全局的搭配却又荒诞不经,犹如美国大片《造梦空间》的景观,真实与荒诞交织,这种画面是真实的,也是荒诞的,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比现实生活更加清晰地揭示了后工业社会人类的命运与未来。李卓的作品《幻灭与浮华》系列将清代皇帝狩猎与义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笔下的马,现代人物、模特儿、废墟等组合在一起,使作品从画室扩展到中西历史及艺术史,具有很大的思想容量。但他画面中的辉煌晚景,却总有一种美国灾难大片中的末世氛围。节选《中国写实绘画的新异动》——殷双喜”
2,“李卓的画里那个感觉,他是要当导演,在画中演剧,他在重新讲历史,他这个历史是画中剧,是一种很荒谬的感觉,他借用很多当代生活的符号,用符号来表示,它既不是喜剧也不是悲剧,它是荒诞剧。”——殷双喜(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美术研究》副主编)
3,幻灭与浮华之谜
——观李卓近作
文/周博
生活的琐碎,如被定格,却能幻化出光彩,那便是艺术了。可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需机敏的感悟和娴熟的技巧。我想,从李卓的近作来看,这样的门径显然是向他敞开着的。
李卓近 来的创作有两类值得注意,一类是亦真亦幻的都市景观,另一类是被他拼贴、挪用并最终组合起来的群像。无疑,前者源自都市生活的体验与感受,而后者则来自经典的绘画传统和画室中的琢磨。
描绘都市景观的作品《晖》显然是从楼上的窗户里瞥见的天空和楼群,飞机在冒烟的城市上空出没,像不速之客,近处的楼顶上还矗立着一桿高挑的风车。这种莫明其妙的感觉也同样出现在了《国际通道》这件作品中。飞机如一个巨大而又美丽的塑胶玩具,它迫近我们的眼帘,似乎并没有停在机场,而是行驶在公路的立交桥上。骑脚踏车的行人、汽车和飞机,都在朝着不同的方向赶路。他们被定格在一起,组成一个不经意的画面,而实则互不相干。《逝》的刻画则抛弃了规整的建筑,转向画满涂鸦的残垣断壁和满地砖头。强烈的光线从观者一方打出去,照见的废墟如同一堆坚硬的腐肉,远处的天空动荡不安,高楼兀自矗立,而居于画面下端中间的猫对这样的景观漠不关心,只是被灰堆上最后燃尽的火苗所吸引。
李卓描绘的这些都市景观作品,我认为是颇为成功的,其特点在于用表现主义的手法描绘了一种超现实的迷思:画面中绝少人物,但那些孤独的景物——建筑、管道、飞机、废墟,却都是些冷漠、隔绝的生命。它们似乎并不屑于交流,因为存在就是它们的言说。画面也具有一种冷峻之美,似乎在传达一种清冷和凄凉的情愫。
另一类作品显然是在拼贴和挪用古典图式,其手法是后现代的,但对于经典的绘画传统,从画面构思的精心和严谨来看,恐怕李卓并非意在调侃,而是致敬。譬如《幻灭与浮华》系列的《茶色黄昏》,中间是纪念碑一般气势磅礴的巴罗克作品,背景让人联想起弗里德里希画中冷峻的黄昏刻画,前景的模特则很容易令人想起马奈的《奥林匹亚》。如此分析下去,后面学生模样的画家,中景的裸模以及右边的枯骨,其姿态都可找到出处。无疑,这种挪用拼接的手法也用在了接下来的《幻灭与浮华》系列中的《墟》和《再现的记忆》中。我习惯于把这种手法称作“旧瓶装新酒”,作品往往就是“现代版”名作经典姿势的集体亮相。但要想把握好,玄机不在于“酒”之新,而在于“瓶”之旧。因为这“瓶”不仅指姿势的套用,乃是囊括了形、光、色、构图和氛围营造等方方面面的素养,这不是能一蹴而就的。
以此来看,李卓的作品里就有一个矛盾:他一直在研究直接画法,这种手法无疑更贴近于表现主义,一定要放得开,才能使笔触中蕴含的情感力量绽放;但他所模範的古典传统,却并不要求突出笔触,而是重整体氛围的和谐融洽。于是,李卓越是努力的追慕“古雅”之美,越是想回到古典绘画所具有那种的光与色,回到普桑、拉图尔,回到维米尔,就越是发觉传统之深不可测。好在李卓一直在磨练自己的技巧与意志,我想这条“回归古典”之路终究会被他打通的。
《艺术僱工》

无论是描绘都市景观,还是那些拼接传统的后现代装配,这些主题其实都关联着表象世界的浮华与幻灭。李卓一直像一块海绵一样四处吸聚这种零落之感,因为他知道,往往最虚幻的感觉,最朦胧的谜魅,也最需要扎实的技巧和汗水去营造。
个人访谈
(美术档案)
问:飞机曾在你的多幅作品中出现过,在你的作品中,飞机有哪些象徵?飞机与机场最触动你的是什幺?
答:我从本科二年级起就有一个习惯,总喜欢一个人听着音乐骑着脚踏车从美院到首都机场,我骑车的速度很快,伴随着音乐的节奏和从身旁擦过的树木,从美院骑车到机场只需58分钟。机场是一个我非常喜欢去的地方,在那里看到从航天桥上过往的飞机和桥下奔跑的汽车,这种感觉很特殊,我有时能站在那用一天的时间看飞机起起落落,待到骑回到学校才感到疲惫不堪。到了研究生以后,这个习惯仍再继续,只不过我在带着ipod的同时带上了相机,我拍了上千张的机场的照片。我创作《国际通道1》是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联邦快递的飞机从桥上划过,桥下是在机场附近居住的民工,骑着脚踏车,这个人应该是每天都经过这里,飞机的起起落落在他眼里毫无兴趣,他对这里可是比我要熟悉得多,联邦快递的飞机也是每天以固定的时间从桥上驶过,上面赫然写着——the world on time。机场时现代经济全球化的符号之一,是世界公用的,各个国家的飞机都可以在那起落,是没有国界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机场周围生活的平民百姓,飞机离他们既近又远,这很有意思。还有一点是我对飞机的特别感觉,记得有几次去外地坐飞机,当时北京那几天很闷热,好久没见到太阳,心情烦躁,可是登机后飞机冲过乌云后仍是湛蓝的天空和耀眼的阳光,我觉得这对我很感动,使我感觉到内心的一些阴霾永远是暂时的,阳光就在不远处。
问:请你谈一下入选2010年“中国油画与当代社会——中国油画展”的作品《艺术僱工》的创作构思与过程?
答:创作这张作品我构思了几个月的时间,创作的原因是基于我对现 在艺术市场的一些看法,过去几年我一直把自己闷在学校画创作,很少和艺术市场打交道。我发现有些画家画得非常形式化,内涵和修养都很不够,而且没有足够的造型能力,时间长了艺术家在艺术上的才华会被市场磨灭掉的。有趣的是历史上的大师也是靠艺术赞助人维持生计,比如伦勃朗,晚年的伦勃朗为了使创作上有所突破,没有赞助人的出资生活得很清贫,但伦勃朗晚年的油画画得确实很精彩,人物肖像画得感觉可以和他交流。现 在的这些艺术赞助人蜕变成了艺术出资人,有些藏家本身缺乏独断的艺术鉴赏能力,单纯的为了使作品升值,这样会影响艺术家本身的创作风格,形成恶性循环,最后终会被市场所遗弃。现 在有些画家只是一味的画一些与造型无关,看起来有很当代的作品,有一次我问了他们创作的想法结果他自己也说不清,这很可笑。我还是更注重写生能力,当你对着模特画的时候其实并不是单纯的抄袭对象,因为有些时候创作的思维会有枯竭的时候,但写生的魅力是无穷的,从创作上也是如此,要有自己的创作语言,但又不能为了使自己的语言与众不同而盲目追求形式感,这样的作品会很苍白无力,我觉得要坚持自己的创作道路走下去,不要跟风,不要被动的迎合市场,要有主动的艺术创作精神,这也是《艺术僱工》这张作品所要揭示的一些问题。
现代人信仰危机的写照——《无梦时代》
问:《无梦时代》这幅作品传达的思想是什幺?它与《梦幻中环》在创作思路上有什幺联繫吗?
答:《无梦时代》这张作品主要是想表达现代人缺乏精神统一性信仰,生活得很茫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在现 在来看是很普遍的,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是缺乏稳定感的,人们生活得很茫然,谁也无法预知将来,就连明天也预想不到,所以我们在等待,也许是无梦的等待。中国这几年的经济发展很快,但高增长的背后有很多隐忧,招商引资、发展製造业以及房地产业促进GDP。近几年来几乎所有的地方政府都把卖地作为地方收入的一个大项,我们在北京的很多艺术家就遭过这种劫难,很多艺术家的工作是拆迁,有的朋友投资了几十万的工作室转眼就拆。《无梦时代》中画面画了很多废墟,就是揭示这个问题。可是与经济总量高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们精神食粮下降,这点很可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信仰是很可悲的,以前老祖宗信仰孔孟之道,现 市场经济时期这种中华民族传统的信仰渐渐淡去,人们陷入了信仰危机。在《无梦时代》中古今一锅粥的视觉“嘉年华”难以掩饰现代人废墟一般的心境,在苍白的张望中我们在等待什幺?等待谁?或是无梦的等待,也许等待的结果就是等待本身。
问:你的作品多以黄昏为背景,黄昏有哪些象徵意义吗?
答:黄昏象徵黑夜的来临,潜伏在黑夜之中的危机,往往让人感觉不知所措,也象徵着一个时代的即将谢幕,在我的这几张作品中,黄昏象徵着学院派精神的没落,也象徵着一个时代对艺术追求的彷徨,这种话题可能比较沉重,我用黄昏寓意到当代艺术家与艺术史学者在艺术求索之中呈现出来的困惑与焦虑的心理状态。
《梦幻中环》

问:你在绘画之外还有哪些爱好?
答:绘画之外我比较喜欢旅行,一般一幅作品完成后我都会给自己放假出去旅行。
问:谈谈你西藏之行的收穫?接下来还有哪些计画?
答:西藏之旅最重要的是圆了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有句话说得特别好:与纯朴的人在一起可以净化心灵,西藏的藏民全民信仰藏传佛教,有信仰的人本身就很让我肃然起敬,因此这次旅行美丽而神圣的风景固然是收穫但更大的收穫是藏民们淳朴清澈的心让我深受感染。
接下来我还要努力地多画创作,在基本功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创作上实际上拼的是智商。基本功是一辈子都补不完的功课,写实油画是我一直坚持的绘画语言。
总结:
从毕业到现 在我不敢有丝毫的鬆懈,怕辜负老师对我的期望,如今我也是老师了,我的恩师们为我做出了优秀的典範,在艺术家和教师二者的权重上我选择把当老师作为第一位,这可能是曹老师的言传身教所影响的,努力的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无疑也是为了能够给学生们做个好的典範,尽我所能,只求无悔。我八年的美院生活中需要感谢的人很多,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在我怀疑自己的时候给予极大的鼓励,在我轻挑的时候又予以忠告,八年的学习生活就是一个不断自信和怀疑的过程,如果我的这些作品能够给我的老师和朋友们带来一丝欣慰的话,那才是我最大的成功。
个人出版
《美术》2008、《美苑》2012、《可见之诗—中国油画写生作品展》2012,《油画艺术与当代社会—中国油画展》2010、《拓展与融合—中国现代油画研究展》2008。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李卓(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