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

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

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中华人民共和国旧自治州名。在今青海省北部。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
  • 时间:1953年
  • 为改名: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州
  • 国家:中国

历史沿革

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中华人民共和国旧自治州名。在今青海省北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旧自治州名。在今青海省北部。辖大柴旦、冷湖、格尔木三市及唐古拉工作委员会和茫崖、马海二临时工作委员会。自治州人民政府驻乌兰县德令哈。1964年撤销茫崖、马海、唐古拉三工作委员会,併入格尔木市。1965年格尔木市改县。1985年因哈萨克族西迁,自治州改名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地理位置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西部,北邻甘肃省,西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理坐标为东经96°06′-99°42′,北纬35°01′-39°20′之间。北自党金山口经祁连山脉的党河南山、牙马图山至木里达坂山西段,与甘肃省酒泉地区相连。东从木里达坂山东段经木里河、吉尔孟河至布哈河,与本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相邻;从青海南山中段的巴音山经茶卡盆地东端至鄂拉山,与本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相接;南自鄂拉山南段经布青山、巴颜喀拉山和布喀达坂山与本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及玉树藏族自治州分界。西部自布哈茫乃峰经尕斯山、尕斯口接阿尔金山,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勒蒙古族自治州接壤。全州东西长837千米,南北宽486千米,总面积为32.58万平方千米。
州内大部分地区在海拔3000 米上下,最高点是崑仑山的布喀达板峰,海拔7720米;最低点位于达布逊湖区海拔2675米。

自然气候

海西州地处大陆腹地、印度洋太平注暖湿气流受到喜马拉雅山、唐古拉山的阻隔,难以进入,加之海拔高从而形成了本州终年乾燥少雨,冬季寒冷漫长,夏季凉爽短促,四季不分明的典型大陆性高原气候。
海西热量总趋势是从东向西逐渐升高,年均气温:天峻-1.4℃,德令哈3.7℃,察尔汗5.2℃,四周山地一般在0℃以下;0℃等值线大致位于海拔3300-3500米之间。柴达木盆地年均气温1.3—5.2℃,最热月13.6—19.2℃,最冷月-9.8—13.9℃之间,农作物生长季≥0℃,积温1669.3—2450.7℃,能满足一季农作物的生长要求。降水量甚少,且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2—94%。降水理地域分布由东向西递减,东部天峻331毫米,香日德173.4毫米,西部冷湖仅16.8毫米;四周山地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多在200毫米以上,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降水量有400毫米以上。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一般地区的年太阳辐射量629.0千焦/平方厘米以上,高者达741.8千焦/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在3000小时以上,高者达3532.3小时,日照百分率70%以上,太阳辐射和日照仅次于西藏,居全国第二位。
摺叠

自然资源

共有野生动物196种,其中列为国家一、二类和省级保护的有6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6种,分别为:雪豹、蒙古野驴、西藏野驴、野骆驼、白唇鹿、野氂牛、普氏原羚、藏羚、中华秋沙鸭、金雕、白肩雕、玉带海雕、胡兀鹫、雉鹑、黑颈鹤、丹顶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豺、黑熊、石貂、荒漠猫、猞俐、兔狲、麝(所有种)、马鹿、藏原羚、鹅喉羚、棕熊、岩羊、盘羊、鹈鹕、黑颈鸬鹚、岩鹭、天鹅、其他鹰类、隼类(所有种)、雪鸡(所有种)、血雉、藏马鸡、蓝马鸡、灰鹤、蓑羽鹤、鸮形目。省级重点保护动物20种,分别是:鸬鹚、苍鹭、灰雁、斑头雁、赤麻鸭、翘鼻麻鸭、班嘴鸭、环颈鹤、鱼鸥、棕头鸥、戴胜、百灵科、毛腿沙鸡、西藏毛腿沙鸡、赤狐、沙狐、香鼬、艾虎、豹猫、麝鼠。
柴达木盆地素有“聚宝盆”的美称。全州现已探明储量的矿产57种,矿产地281处,其中大型矿床72处,中型矿床61处。矿产资源的潜在经济价值约15万亿元,占全省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总量的90.78%。主要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煤、原盐、钾、硼、锂、镁、锶、溴、碘、芒硝、自然硫、铬、铅锌、金、银、石棉、石灰岩等,其中原盐、钾、镁、锂、锶、石棉、芒硝等矿藏储量居全国首位,溴、硼等储量居第二位。矿产资源具有储量大、品位高、类型全、分布集中、资源组合好等特点。
共有野生植物173种。主要药用植物有麻黄、锁阳、芦苇、枸杞、大黄、狼毒、龙胆等27种。主要用材植物有云杉、圆柏、胡杨、怪柳、白刺等8种。主要牧草植物有早熟禾、扁蓿、柄茅、沙拐枣、野葱、甘草、芨芨草、珠芽蓼等45种。主要固沙植物有白刺、怪柳、枸杞、罗布麻、麻黄、沙棘、胡杨等18种。主要食用植物有锁阳、野葱、蕨麻、阔叶独行菜、灰条等11种。主要纤维植物有罗布麻、马兰、狼毒、芨芨草等10种。主要酿造植物有白刺、枸杞、沙棘3种。
全州共有大小河流160余条,流域面积大约500平方公里,常年有水的河流有40余条。多年平均径流量超过一亿立方米的河流有那棱格勒河、布哈河、柴达木河、疏勒河、格尔木河、鱼卡河、呼伦河、乌图美仁河、党河、沱沱河、哈勒腾河、巴音河、木里河、诺木洪河、塔塔棱河、察汗乌苏河等16条,流域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全州水资源总量为73.118亿立方米。丰富的水资源为全州工农牧业生产和人民民众生活提供了保障。海西州的水能资源理论蕴藏大于1万千瓦的河流23条,蕴藏量125万千瓦,可建装机容量大于500千瓦的水电站39处,总装机可达35.3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8.9亿度。目前已有小水电站32座,装机容量7.61千瓦。
海西州淡水资源决量为73.11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69.237亿立方米,地下水43.905亿立方米(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重複利用量40.024亿立方米)。淡水的主要来源是降水。每年80%的降水集中在6—9月,分布特徵是由东南向西北,由四周山区向柴达木盆地中心逐渐递减。地表水主要由河流、湖泊和冰川构成。全州有大小河流160余条,常年有不泊40余条;淡水湖泊21个;冰川1854.88平方公里,年融消水量9.18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採量为15.29亿立方米,一般埋深在70—4米之间。

旅游景区

海西州截止到1990年有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其它文物古蹟66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
(一) 塔里他里哈遗址 位于都兰县诺木洪乡诺木洪农场东南部,青铜器时代遗蹟。1957年发现并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59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组成联合发掘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并被命名为诺木洪文化。
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最厚达8米以上。通过发掘,发现方形和圆形木结构房址11座,土坯坑9座,牲畜圈1座和瓮棺葬3座;出土陶、石、铜器、马、牛、羊、骆驼骨骼,毛製品、革履,各种饰品,骨笛与骨哨等遗物。
(二)热水墓群 位于都兰县热水乡热水沟西岸,属唐代遗蹟。分布在长约7千米的热水、扎玛日、沙尔塘、斜歪4个自然村,共有大小墓葬165座。1982——1986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进行发掘与清理,大部分已被盗掘, 1986年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葬均有封堆,分梯形和圆形两种;以夯土或堆以砾石后再复盖夯土,夯层间铺有沙柳枝条,夯土下方均筑平面为等腰梯形的石墙,边缘砌有土坯或泥球,并在其外侧涂以红色石粉;墓室为砌石, 由墓道、中室、左右侧室和后室组成;封土堆前有规模巨大的祭祀坑、木车、木牍、玻璃器皿和金银器具。丝织品上有佛像、飞马及各种不重複图案130余种;部分文物及图案具有较浓郁的中亚风格特点。
(三)加羊墓群 位于都兰县沟里乡加羊山根,属唐代遗蹟,1988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封土堆4座,分布于东西长200米範围内,封土堆高约3米。
(四:)英德尔墓群 位于都兰县夏日哈乡英德尔西南,属唐代遗蹟,1957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圆形封土堆1座,高约15米、直径约32米;夯土筑,层厚0.08~0.1米,顶部有盗洞;封土堆周围有内外两重夯土围墙,内墙为方形,边长60米,东开一门;外墙力长方形,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80米,墙基厚约10米,门向不清。
(五)考肖图墓群 位于都兰县香加乡考肖图沟内,属唐代遗蹟,1957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封土堆3个,直径8米,高约5米。
(六)下柴开遗址 位于都兰县香日德镇柴新村南,属青铜器时代遗蹟,1959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面积约3000平方米,文化堆积l一2米,断崖处暴露灰坑。地面散布诺木洪文化夹砂红陶、夹砂灰陶片。部分陶片饰有刻划纹、绳纹等,器型有侈口垂腹罐、曲腹盆、小口瓶、双耳翁、四耳罐、碗等。
(七)希里沟城址 位于乌兰县希里沟镇南,属民国遗址,1957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37米,东西宽97米。城墙夯土筑、基宽1.5—2米,顶部有女儿墙,置嘹望孔与射击孔。四角原有角楼,现存夯土台基。开南北二门,宽5米。为都兰县国民政府兵营。
(八)香日德城址 位于都兰县香日德镇香日德农场,属清代遗蹟, 1959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平面呈正方形,边长约300米。城墙夯土筑,高约10米,基宽约7米,顶宽约2米,夯土层厚约0.12米。
(九)鲁茫沟岩画 位于天峻县天棚乡鲁茫沟内,属唐代遗蹟,1988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3处,总面积约22.1平方米,共79个画面。凿刻有马、牛、山羊、骆驼、猪、狼等动物图案。
(十)巴哈莫力沟岩画 位于都兰县香加乡东部,属唐代遗蹟,198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画面长7米,宽4米,凿刻内容为鹿、羊、蛇、马、驴、鸡、太阳、“”字纹及汉藏文字。

旅游指南

摺叠
海西的交通枢纽有两个主要城市,一个是州府德令哈市,一个是格尔木市,儘管它们比不上西宁,但作为多条公路的连线点,交通还是比较方便,已形成公路、铁路、航空立体交通网路。
飞机:格尔木机场位于市区西部约40公里处,开闢有格尔木至西宁、西安、济南、青岛航线。
火车:西宁至格尔木铁路干线全长834公里,在海西州境内长达536公里,成为海西的交通大动脉。
汽车:有贯通全州东、西、南、北的青藏(西宁至拉萨)、青新(西宁至芒崖)、敦格(墩煌至格尔木)等6条公路主干线,出境向南可达西藏拉萨,向西可通新疆若羌,向北可与甘肃柳园与兰新铁路相交。

历史文化

海西历史悠久。古为西羌地,西汉时今海西州东部为先零卑禾等羌人部落活动範围,西部属“古羌国”。
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置西海部,今海西东部属之。王莽末郡废,复为羌地。
东晋后期,今海西州西部为吐谷浑属地,东部为鲜卑乙弗国地(后并于吐俗浑)。吐谷浑首领拾寅在位时(约公元452年),曾在白兰(今都兰县诺木洪一带)修建城廓,至吐谷浑伏连筹即位期间(公元491-529年)曾建都于今海西州境内,后移治于伏俟城今共和县石乃亥乡铁卜洽古城)。
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军击败吐谷浑,在其地设定四郡,今海西东部属西海郡,西部属鄯善郡。隋末,吐谷浑复据故地。
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吐谷浑成为唐属国。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王国灭吐谷浑据有其地,今海西州曾隶吐蕃腊城节度使。
宋代,今海西西部为撒里畏兀尔(即黄头回纥)地,东部为吐蕃地方政权一角厮罗势力範围。
元代,今海西州西北地区为甘肃行省沙州路辖区,其余大部分地区为宣政院所属吐蕃等处宣慰司辖区。元顺帝时,在今海西西部设曲先答林元帅府,封卜烟帖木儿为宁王镇守今柴达木西部地区。
明初,今海西州地区为安全、阿端、曲先、罕东四卫地,由西宁卫兼管。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左右,东蒙古诸部开始进入青海,攻破塞外四卫,从此,今海西地区为东蒙古诸部统治地区。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居住在今新疆的卫拉特蒙古(即西蒙古)和硕特部,在其首领顾实汗的率领下进入青海,统治了今海西地区。
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清廷编定青海蒙古左右两翼盟29旗,今海西州境划定9个蒙古旗,统归“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管辖。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班禅商上喇嘛移巴彦托辉、岳霍洛依(即今都兰县香日德一带),为班禅香家旗。鹹丰八年(公元1858年),藏族汪什代海部落迁入今天峻县境内驻牧,当地的蒙古北前旗北迁祁连。至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藏族沟里、日安两个百户部落迁入今都兰县境内落居。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7月,青海办事大臣改为青海办事长官,今海西地区隶属青海办事长官。次年增设蒙番宣慰使,管理蒙藏事务。民国4年(公元1915年),今海西地区由甘边宁海镇守使兼管。民国6年(公元1917年),归都兰理事辖,上隶甘边宁海镇守使。民国19年(公元1930年),改都兰理事为都兰县,辖今海西州全境,直隶青海省。民国27年(公元1938年),在今都兰县察汗乌苏镇设立青海省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0年(公元1941年)改称青海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都兰县属其管辖。此间,从民国24年至民国30年(公元1935-1941年),生活在新疆的部分哈萨克族,先后迁入今海西州境内落居。
1949年9月,青海解放。同年11月成立都兰县人民政府(驻地察汗乌苏),辖今海西州全境,直隶青海省。1952年9月26日撤销都兰县,设立县级“都兰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1954年1月25日改建为专区级“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驻察汗乌苏),1955年12月12日更名为“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州”。 为开发建设柴达木盆地,1955年7月30日在格尔木设立了“柴达木工作委员会”,作为青海省人委派出机构,处理开发建设柴达木盆地的日常工作。1956年2月更名为“柴达木盆地工作委员会”,同年3月将驻地由格尔木迁至大柴旦。1957年4月撤销“柴达木盆地工作委员会”,改设“柴达木盆地行政委员会”,1958年1月更改为“柴达木行政委员会”。 1959年1月,海西州人委由察汗乌苏迁驻大柴旦与“柴达木行政委员会”合署办公,为一套人马两块牌子。1963年8月26日撤销“柴达木行政委员会”,全部由海西州管理,全政区称“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同年11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1966年4月州府由大柴旦迁驻德令哈。1984年5月,全州的哈萨克族自愿要求,并经中央及国务院同意,全部迁返新疆,1985年5月21日更名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政治经济

摺叠经济区

1、东部经济区:以德令哈市为龙头,依託青藏铁路和315国道的交通优势,重点发展特色农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盐化工业、建材业、中藏药加工以及商贸、房地产、旅游等产业,培育发展德令哈——乌兰——天峻和都兰经济带,德令哈——乌兰——天峻经济带,以培育和发展製盐业、盐化工、煤炭建材为主,同时发展绒山羊、藏系羊养殖与加工和中藏药材种植与加工。都兰经济带重点发展农牧业综合开发和肉食品加工业,实施香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开发有色金属、石墨、硅灰石等资源。
2、西部经济区:以格尔木市为龙头,重点发展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多金属加工、建材工业、煤炭工业、旅游业和商贸物资流通业。利用地区优势,培育发展格尔木——柴旦经济带,依靠自身优势,积极支持青海油田、盐湖集团公司、西部矿业公司和格尔木农场,推动龙头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大力发展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多金属加工、煤炭和建材工业,同时开发宝玉石、矿泉水、温泉等资源。冷湖——茫崖经济带,依託资源,大力发展盐化工业,开发芒硝、天青石等资源。

摺叠经济发展

随着优势资源的开发,海西的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壮大起来。青海石油管理局、青海油田公司、青海盐湖工业集团公司、西部矿业公司、青海盐业有限公司、滩涧山金矿和内蒙古西联化工公司德令哈纯硷厂为主的工业企业成为海西州经济发展的主要带动力量。青海钾肥二期工程和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重点项目正在实施。农村牧区水利、“四配套”建设步伐加快,农牧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格尔木和德令哈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西部工矿区和东部绿洲农业区的城镇建设也有了一定规模。城镇地区二、三产业发展迅速,非农业人口占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人口和经济的城市化特徵日益明显,海西州已基本形成以工业为主的工农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2000年,海西州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3.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3.2亿元,第二产业34.7亿元,第三产业15.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45万元;海西州一般财政收入6.0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24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924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教育体系逐步完善。适龄儿童入学率98.5%,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92.3%,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78%。人口自然增长率12.51‰。州、市(县)、乡、村卫生医疗和防疫网路初步建立,全州“2000年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基本实现。科学研究和科技推广工作取得进展,科技对经济成长的贡献率达到35%。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环境保护等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