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是云南省丽江市下辖县之一,县境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截止到2014年,玉龙县辖16个乡(镇),97个村委会,5个居委会,913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6198.76平方千米。
2012年,玉龙县总人口为219348人,其中少数民族188484人。少数民族中,纳西族123187人,占玉龙县总人口的56.16%。2013年,玉龙县生产总值(GDP)完成426182万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2.7:39.0:38.3。
玉龙县有玉龙雪山、虎跳峡、长江第一湾、拉市海、宝山石头城、东巴文化、白沙壁画等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还有滇金丝猴、中华秋沙鸭、南方红豆杉、滇山茶等野生动植物资源。
2018年9月29日,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经云南省委、省政府研究,批准退出贫困县。2018年10月22日,入选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 行政区类别:自治县
- 所属地区:云南·丽江
- 下辖地区:九河白族乡、黎明傈僳族乡
- 电话区号:0888
- 邮政区码:674100
- 地理位置:云南省丽江市西北部
- 面积:6198.76平方公里
- 人口:219348人(2012年)
- 着名景点:冰川公园,宝山石头城
- 机场:丽江三义机场
- 火车站:拉市海站
- 车牌代码:云P
- 行政代码:530721
历史沿革
县域在战国时期属秦国边地,楚庄蹻建滇国时属滇国之地。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至东汉时期属益州越嶲郡遂久县。
蜀汉建兴三年划归云南郡。东晋至南北朝时期属宁州云南郡西姑复县。
唐代,吐蕃和南诏先后在铁桥城(今塔城乡)设神川都督府。
宋大理国前期属剑川节度,后属成纪镇善巨郡,时县境有三赕(丽江坝)、九赕(巨甸、石鼓等)等几个行政区。
南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忽必烈征大理国,在境内设茶罕章管民官。
元至元八年(1271)改为茶罕章宣慰司,至元十三年(1276)置丽江路军民总管府,“丽江”之名从此始用。
至元二十二年(1285)改设丽江路宣慰司。
明洪武十五年(1382),任元朝丽江宣慰司副使的阿得归附明朝,明朝置丽江府。
清顺治十七年(1660),仍设丽江府。雍正元年(1723)“改土归流”,解除木氏土司统治权。乾隆三十五年(1770)设丽江县。
民国二年(1913)废丽江府,丽江县属腾越道。民国十八年(1929)废腾越道,直属云南省。
民国三十年(1941),隶属于云南省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公署设丽江县城;民国三十六年(1947)隶属于云南省第十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先设于维西,民国三十七年迁丽江,与设于鹤庆的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合併。
1949年7月1日属滇西北人民行政专员公署丽江政务委员会。
1949年10月1日属滇西北人民行政专员公署丽江县。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风光

1950年属丽江专区丽江县。
1961年4月10日,设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属丽江专区(1971年改为丽江地区)。
2002年12月26日,国务院批准设立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2003年4月1日,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正式撤销,分设为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是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传承和延续。
2005年8月4日,云南省政府批准撤销仁和傈僳族乡,其行政区域併入石鼓镇,石鼓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金庄乡,其行政区域併入黎明傈僳族乡,乡政府驻原金庄乡政府驻地。
行政区划
截止到2010年,玉龙县辖3个镇,13个乡,具体下辖有黄山镇、石鼓镇、巨甸镇、石头白族乡、黎明傈僳族乡、九河白族乡、白沙乡、拉市乡、太安乡、龙蟠乡、鲁甸乡、塔城乡、大具乡、宝山乡、奉科乡、鸣音乡,全县有5个社区,97个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99°23′~100°32′,北纬26°34′~27°46′之间,东与古城区、宁蒗彝族自治县相邻,南与剑川县相连,西与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接壤,北隔金沙江与香格里拉县、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毗邻。总面积6198.76平方千米。山区、半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6.53%。
地形地貌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县境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横断山地向云贵高原过渡的衔接地段,兼具横断山峡谷和滇西高原两单元的地貌特徵,有山地、岔地(坝子)、河谷三类地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最高点为玉龙雪山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最低点为鸣音乡洪门村委会江边四村,海拔1 370米。县城海拔2 400米。
气候
气候属低纬度高原南亚季风气候,境内海拔高差大,从1300米的金沙江边到5596米的玉龙雪山,高差4296米,可分为高寒、低温、中凉和中温四种气候类型。农业中立体气候、立体资源、立体农业的特点较为明显。大部分地区年内温度升降变化幅度小,而昼夜温差较大,乾湿季分明,四季不明显,有温凉之更迭,无寒暑之巨变。年平均温度12.6℃,≥10℃的年积湿2000℃以上,年平均降雨量800.6毫米,5-10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80%以上,7-8月特别集中,年无霜期200天。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截止到2011年,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有种子植物2 900多种、花卉植物200多种、药材2000多种,动物70多种,有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滇金丝猴、中华秋沙鸭、红豆杉、滇山茶等珍稀品种。
矿产资源
截止到2011年,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矿藏有金矿、铜矿、铁矿、铅锌矿、硅矿、煤等30余种。
水能资源
截止到2011年,玉龙县境内江河纵横,水能资源蕴藏丰富。金沙江流经玉龙县364公里,在金沙江中游河段丽江市境内规划“一库八级”的大型水电站,玉龙县涉及一库(龙盘水库)五个梯级电站(龙盘、两家人、阿海、梨园、金安桥),总装机容量1520万千瓦。2011年阿海电站、梨园电站开始建设。河流分属于金沙江水系和澜沧江水系,河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47.1万千瓦,其中可开发河流水能资源9.14万千瓦。截止到2011年已开发水能资源2.112万千瓦,仅占玉龙县可开发水能资源的19.4%。
人口民族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有纳西族、汉族、白族、藏族、苗族、彝族、傈僳族、普米族、回族、壮族等十种世居民族。纳西族是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的主体民族。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是中国唯一的纳西族自治县。
2012年,玉龙县总人口为219348人,其中少数民族188 484人。少数民族中,纳西族123 187人,占玉龙县总人口的56.16%,玉龙县均有分布;傈僳族26 276人,占玉龙县总人口的11.98%,主要分布在黎明、石鼓、石头、巨甸、鲁甸、塔城、龙蟠、鸣音、奉科、宝山等乡镇;白族21 04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59%,主要分布在九河乡和石头乡。
2017年,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户籍人口222530人,全年增加人口1320人。其中乡村人口188583人,城镇人口33947人。全年出生人口3321人,人口出生率1.5%,死亡人口2245人,死亡率为1.0%,自然增长人口107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85‰。
表1:人口主要构成情况(户籍人口,单位:人)
指标 | 年末数 | 比重 | 指标 | 年末数 | 比重 |
总人口 | 222530 | 100 | 18-59岁 | 146777 | 66.0 |
城镇人口 | 33947 | 15.3 | 60岁及以上 | 36318 | 16.3 |
乡村人口 | 188583 | 84.7 | 少数民族 | 191305 | 86.0 |
男性 | 112955 | 50.8 | 纳西族 | 123799 | 55.6 |
女性 | 109575 | 49.2 | 傈僳族 | 26798 | 12.0 |
0-17岁 | 39435 | 17.7 | 白族 | 21382 | 9.6 |
经济
概况
2017年,玉龙县生产总值(GDP)完成58608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3%。区县分设十五年增速分别为12.2%、15.1%、11.7%、13.1%、14.0%、13.5%、14.0%、15.0%、16.0%、16.0%、17.2%、10%、11%、7%和9.3%,年均增长达到13%,2013-2017年年均增速达到10.8%。经济运行的稳定性进一步加强。分产业情况看,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15146万元,增长6.0%;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55085万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15857万元,增长9.0%。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三次产业结构由20.3:42.2:37.5调整为19.7:43.5:36.8,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0.7个百分点。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成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3.1:51.4:35.5,分别拉动经济成长1.22、4.78和3.30个百分点。按年末人口计算,全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6416元,比上年增加2174元,增长9%。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增加值284082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8%,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48.5%,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
2017年,全县各项税收收入完成84940万元,同比增收1457万元,增长1.8%,其中国税收入完成48151万元,同比增收8379万元,增长21.1%,其中,增值税完成43695万元,同比增收9595万元,增长28.1%;地税收入完成32789万元,比上年减收7364万元,下降18.3%。
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91734万元,同比减收15399万元,下降14.4%,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55847万元,比上年减收18531万元,下降24.9%,其中,增值税完成12983万元,增长36.6%,营业税完成104万元,同比下降96.8%;菸叶税完成7739万元,同比下降1.3%,企业所得税完成886万元,同比增长18.1%。财政总支出完成289257万元,同比增支23767万元,同比增长9%;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278732万元,同比增支22008万元,增长8.6%,财政八项支出完成186137万元,同比增支37338,增长25.1%。
表2:财政收支情况表(单位:万元、%)
指标 | 绝对数 | 增长(%) | 指标 | 绝对数 | 增长(%) |
地方财政收入 | 91734 | -14.4 | 地方财政支出 | 289257 | 9.0 |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 55847 | -24.9 |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 | 278732 | 8.6 |
增值税收入 | 12983 | 36.6 | 农林水事务支出 | 49005 | -29.4 |
营业税收入 | 104 | -96.8 | 教育支出 | 47683 | 21.1 |
企业所得税收入 | 886 | -18.1 | 医疗卫生支出 | 25983 | 6.6 |
个人所得税收入 | 622 | 34.6 |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 | 26691 | 22.2 |
菸叶税收入 | 7739 | -1.3 |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 33449 | 14.3 |
2017年,全社会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全年全社会规模以上固定资产在建项目141个,其中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32个,房地产项目9个。全年完成投资731923万元,比上年增长21.6%,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2.9个百分点。按投资性质划分,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0822万元,同比增长49.9%,商品房销售面积5.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81101万元,同比增长19.8%。新增固定资产137479万元,增长2.1%。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3737万元,同比增长65.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99722万元,增长112.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08464万元,增长12.7%。
第一产业
2017年,全县农业和农村全面发展。继续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特色优势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取得了粮食丰收、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良好成绩。年末实有耕地面积405897亩,比上年减少427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52701亩,比上年减少586亩。粮食种植面积502952亩,比上年减少3159亩,其中稻穀面积17833亩,小麦面积93699亩,玉米面积170821亩,油料种植面积45505亩,烤菸面积92000亩。
全年粮食产量120536吨,比上年增加467吨,增产0.39%,其中夏粮产量42994吨,增产0.32%,秋粮产量77542吨,增产0.43%;油料产量5489吨,增产3.08%;烤菸产量14746吨,减产6.49%。
全年肉类总产量58523吨,比上年增产0.93%,其中猪肉产量51927吨,增产1.26%,牛肉产量3905吨,减产7.75%,羊肉产量1788吨,增产9.63%,牛奶产量4071吨,减产50.5%,禽蛋产量2205吨,增长4.16%。
表3: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吨、头)
产品名称 | 绝对数 | 增长(%) | 产品名称 | 绝对数 | 增长(%) |
粮食产量 | 120536 | 0.39 | 肉类产量 | 28523 | 0.93 |
药材产量 | 21057 | 7.28 | 猪出栏 | 700340 | -0.1 |
蔬菜 | 28546 | 0.1 | 猪存栏 | 470620 | 0.59 |
苹果 | 105302 | 0.21 | 羊出栏 | 143701 | 0.01 |
核桃 | 38500 | 1.23 | 羊存栏 | 253255 | 2.01 |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1770万元,增长6.1%,其中,农业产值完成89921万元,增长4.3%,林业产值完成12476万元,增长9.0%,牧业产值完成104646万元,增长4.8%,渔业产值完成6623万元,增长10.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完成18104万元,增长6.2%。
第二产业
2017年,全县工业经济在结构调整中实现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55703.5万元(包含阿海、梨园电厂反馈产值),同比增长6.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221723.5万元,同比增长6.0%,规模以下工业完成产值33980万元,增长8.9%。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28776万元,增长10.4%,在全部GDP中所占比重为2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02185万元,增长10.7%,工业经济对经济成长的贡献率达到26.1%,拉动GDP增长2.43个百分点。
2017年,全县建筑业增加值完成126451万元,增长18.9%(现价),在全部GDP中所占比重为21.3%,对经济成长的贡献率为25.3%,拉动GDP增长2.35个百分点。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38379万元,同比下降7.9%。
第三产业
2017年,全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27053万元,增长12.3%。分地域看,城镇实现86164.8万元,增长12.7%,农村实现40888.2万元,增长11.6%。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实现17173.6万元,同比增长6%,商品零售实现109879.4万元,同比增长13.4%。
全年共有招商引资项目55个,其中新建项目36个、续建项目19个;全部项目全年共完成投资369300万元,同比增长1.6%。
2017年全县服务业重点企业总计15家,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3家;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4家;物业管理业1家;租赁和商业服务业1家;居民服务业1家;文化体育和娱乐业5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5306万元,同比下降3.3%;营业利润56237万元,同比下降0.6%。其中交通运输业营业收入40552万元,同比下降3.9%;仓储和邮政业营业收入2726万元,同比增长14.0%;物业管理业营业收入859万元,同比增长19.5%;公共设施管理业营业收入14035万元,同比下降0.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1710万元,同比增长22.4%;文化业营业收入38766万元,同比下降0.1%;体育业营业收入2681万元,同比增长137.5%;娱乐业营业收入3023万元,同比下降10.7%。
旅游配套设施服务水平和接待能力的提高,使我县旅游业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全年接待海内外人数1321.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6%,其中接待国内人数1235.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7%,接待海外人数85.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1.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6.7亿元,同比增长15.3%,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23.6亿元,比上年增长13.6%,旅游外汇收入2183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1.3%。
年末,玉龙县农村信用合作社人民币各项存贷款余额持续增长,存款为524233万元,比年初增加51240万元,增长10.8%;各项贷款余额为394508万元,比年初增加48488万元,增长14.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374976万元,比年初增加48330万元,同比增长14.8%。
社会事业
文化
2017年末,玉龙县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演出场次130余场,组织文艺活动246次,乡镇文化站16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个,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量11万册,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9%,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9%,实现村村通3.7万户。
教育
2017年末,玉龙县共有学校160所,其中高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10所,国小10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另有教师进修学校1所,职业高级中学1所,特殊学校1所,幼稚园42所。基础教育在校学生27439人,其中国小11618人,国中5420人,普通高中3326人,职高922人,在园幼儿5989人,特殊学校160人。全县共有公办教职工2827人(不含中职教育),专任教师2523人,其中国小专任教师1148人;国中专任教师602人;高中专任教师411人;幼稚园专任教师256人;职高专任教师55人;市特殊学校专任教师16人。
医疗
2017年末,玉龙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2个,其中县级医院1个、卫生院16个、妇幼保健院和计画生育服务中心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社区服务中心1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1个、县流动人口计画生育服务中心1个。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床位865张,其中县级医院500张,县级妇幼保健和计画生育服务机构30张,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35张.每千人拥有病床数3.91张。卫生技术人员743人。乡村卫生室97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08人,每千人拥有卫生专业人员3.36人。
劳动就业
2017年末,玉龙县全社会从业人员177430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43476人,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20238人,城镇个体、私营从业人员23238人,农村从业人员133954人。
社会保障
2017年末,玉龙县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8373人,比上年末增加1099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4783人,比上年增加947人;城乡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02077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3022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14398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137262人,参保率为98.8%;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0278人。为585名创业者提供了小额担保贷款和贷免扶补创业贷款5812万元,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2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8%。
人民生活
2017年,全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142147万元,比上年增长8%;其中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35258万元,比上年增长8%;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8170元,比上年增加14459元,增长23%。
全年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81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工资性收入1423元,经营性收入8105元,财产性收入394元,转移性收入259元。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18元,同比增长8.3%,其中工资性收入16977元,经营性收入3378元,财产性收入3178元,转移性收入2085元。
历史文化
文化概况
2002年区县分设后,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基本上继承了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历史文脉。截止到2011年玉龙县境内有11项国家、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丽江县有34项各级文保单位),东巴文化博物馆收藏有1万余件文物资料,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2件,图书馆收藏有近6万册图书资料。
玉龙县境是古代吐蕃文化、白文化、彝文化、纳西文化和汉文化的交汇带,形成了以东巴文化、白沙壁画、纳西古乐等为代表的古代民族历史文化。
民风民俗
节日上,玉龙县有汉族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农曆二月八纳西族法定的民族节日“三朵节”,正月十五棒棒会,骡马会(三月会与七月会),农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的火把节。
丧葬习俗上,纳西族古老习俗为火葬,但大部分地区自清代改土归流后,改为土葬,部分地区(主要是一些山区的纳西族)则一直保‘持着火葬习俗。
玉龙县民族民间歌舞有民歌、儿歌、小调、谷气、 口弦调、打跳、窝热热、餵默达、阿里里等。
着名人物
明至清初,玉龙县有被称为“明代六公”的木泰、木公、木高、木青、木增、木靖等六人。
清朝时期,玉龙县名人有周之松、李洋、桑映斗、牛焘、马子云、杨竹庐、木正源、妙明和尚、杨品硕、李玉湛、张文湛、王源、杨庆远、和庚吉等。
现代时期,玉龙县有中国着名历史学家方国瑜、学者范义田、作家李寒谷、画家周霖、纳西族第一位女作家诗人赵银棠、国学大师、书法家周善甫等。
当代时期,玉龙县有学者志士书法家李群杰、百部长篇小说作者王丕震、音乐民族学家宣科、无臂书法奇人和志刚等。
旅游景点
概况
玉龙县旅游资源丰富,有玉龙雪山、虎跳峡、长江第一湾、老君山、新主天然植物园、黎明赤壁红石林风光、省级自然保护区拉市海、玉峰寺、福国寺、文峰寺等景点。
主要景点
- 玉龙雪山
玉龙雪山位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境内,丽江市区北面15公里外,玉龙雪山海拔5596米,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云南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北半球最南的大雪山。玉龙雪山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13公里,面积960Km2,高山雪域风景位于海拔4000米以上。
- 白沙壁画
白沙壁画位于丽江古城组成部分之一的白沙古镇,白沙古镇位于丽江古城北约10公里,北临玉龙雪山,南至龙泉,西依芝山。白沙壁画是明代纳西族社会大开放的产物,它的绘製从明初到清初,先后延续了300多年。明末清初,是丽江壁画繁荣鼎盛时期,距今已有五百年历史。
束河古镇
束河古镇位于丽江大研古镇西北部,是纳西族先民在丽江坝子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更是当年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束河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05年入选CCTV“中国魅力名镇”。
- 长江第一湾
长江第一湾位于丽江市区西面石鼓镇,路程53公里,海拨1900米 。地处温带河谷地区,气候温和,特产丰富。顺石鼓西行,可达被誉为“滇西北众山之祖”的老君山,是进入“三江併流”世界自然遗产的南大门,东至虎跳峡景区45公里,南至老君山九十九龙潭景区40公里,北至黎明丹霞地貌风景区40公里,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 氂牛坪
氂牛坪位于丽江玉龙雪山景区北端,是玉龙雪山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起丽鸣公路,南临黑水河,西依玉龙雪山东麓,北达雪花村上部,面积16.6平方公里,景区内生活着彝族,藏族村落。村民以牧业为生,民风古补。
氂牛坪景点主要分为:氂牛雪原、氂牛雪谷、黑水幽谷、黑水瀑布冰桥、雪花湖、瑶池、氂牛溪、锦绣草甸、烂漫山花、丽江铁杉林、大果红杉林、黄背栎林、雪花村落、藏家民风等诸多景点。
- 甘海子
甘海子,距大研镇约25公里,海拔在3000米以上。甘海子主要活动有滑雪、滑沙、滑草、滑翔、赛车、赛马、牵引降落等运动。
- 老君山景区
老君山景区位于丽江西部,北纬26度38分至27度15分,东经99度70分至100度0分之间,景区总面积为715平方公里,由九十九龙潭片区、金丝厂片区、黎明丹霞地貌片区、利增滇金丝猴保护区、白崖寺片区和新主天然植物园及金沙江游览线“六片一线”组成。景区相传因太上老君在此架炉炼丹而得名,金沙江环其左,澜沧江绕其右,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併流”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君山主峰太上峰海拔4247.2米,南部次主峰太乙峰海拔4212.8米,山脉主脊线海拔4000米左右。
- 玉水寨
玉水寨是纳西族祭祀自然神“署”的圣地之一。玉水寨位于丽江白沙,面向丽江坝,背靠雄伟的玉龙大雪山,是国家首批AA旅游景区。玉水寨是纳西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玉水寨是丽江当代唯一的东巴文化传习与展示基地。东巴们在这里每年举行数次盛大的祭“署古”(自然神)仪式,祭风仪式以及祭天仪式。
- 玉湖村
玉湖村位于玉龙雪山南麓,距丽江市区18公里,下辖9个村民小组,373户,1438人。平均海拔2730米,幅员面积36.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74亩,人均耕地3.04亩。玉湖村旅游资源富集,有摩崖石刻玉柱擎天、美籍奥地利学者洛克旧居、巨坚寺遗址、千年古树群、深潭瀑布、高山蚂蝗坝、仙迹崖、杜鹃山、木天王牧场等景区景点。
历史遗蹟
丽江石棺墓葬群遗址:在玉龙县境内的大具乡、石鼓镇至巨甸乡一带的格子、红岩、丽江坝长水马鞍山山麓皆发现了大量石棺墓。它们形成滇川藏地区石棺葬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重要的跨地区历史文化旅游价值。
塔城唐代“铁桥遗址”:相传隋朝时,南征云南土着首领的将领史万岁在塔城塔扎村建了横跨金沙江的铁索桥,史称“万里长江第一桥”。公元7世纪,吐蕃将其势力延伸到西南,在塔城建立了“神川都督府”和“铁桥节度使”,历史人文景观价值很高。
丽江巨津周(今巨甸)有字瓦遗址:1980年在该带出土了砖瓦、柱磉等古建筑材料,与大理出土的南诏有字砖瓦属同一历史产物。这些出土文物对研究历史上南诏和丽江之间的关係有重要意义,是今后开展科考旅游的景点。
革囊渡江之奉科金沙江渡口:位于玉龙县奉科乡,1253年,忽必烈率蒙古大军在此“革囊渡江”,过丽江南征大理国。纳西族土司与其结下了深厚友谊。
名优特产
山珍雪茶
源自玉龙雪山的山珍雪茶是一种地衣类地茶科植物。雪茶洁白如雪,加工后状似茶叶,它只生长在高海拔的雪山上,因而被称为雪茶。雪茶气味清香,可以单独泡饮,也可以与各种茶叶或菊花、甘草等物一同泡製。生长于玉龙雪山海拔4000-4200米雪线附近阴湿岩石和苔地上,为丽江传统地道野生药材。对咽喉肿痛,口腔溃疡有明显疗效,减肥降脂降血压,是天然保健饮料。
多利九补
多利九补是纳西语,是晒班干了的海棠果的意思,是丽江用海棠果晒制而成的一种风味食品。海棠果,果实近球形,稍大于葡萄;三月开花,八月成熟;果皮呈黄色。加工时需将果实一剖为二。在纳西民间药方中,多利九补是治疗泌尿疾病的主药之一。
虫草
虫草生长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雪山草甸。仅每年5---7月融雪后的晴朗天气。虫草寄生于雪山特有的蝙蝠昆虫的子座肉,形成幼虫的乾燥複合体。功效:补血补气,养肺益肾,温中化疾。疗阳痿遗精、腰膝酸痛等,能明目安神。
野生天麻
野生天麻生于玉龙雪山海拔100-2500米的高山丛林中。性甘味平,有平肝潜阳,熄风止疼,祛风通络之功效。治疗眩晕眼黑,头风头痛,神经衰弱、失眠、肢体麻木、手足不遂、口眼歪斜、小儿癫痫、惊厥症。5-10g煎服,或研粉入丸、散、亦可取适量与鸡蛋及动物脑髓调匀蒸食,或与猪蹄及鸡肉同炖作药膳食用,亦可泡酒服用。
高原野生羊肚菌
羊肚菌春末至秋初生长于海拔2000-3000米左右的针叶阔叶林混交林中。是着名的世界性美味食用珍品。菌质脆嫩,鲜美可口,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胺基酸、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被誉为“食用菌皇后”。历史上丽江纳西土司把羊肚菌作为向皇帝朝贡的珍品。食用方法为将肉末拌好放入菌体中蒸食、或与鸡、鸭炖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