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奈锅庄
马奈锅庄是流行于大金流域嘉绒藏族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舞蹈形式。是古东女国的宫廷舞蹈,是嘉绒锅庄的精髓,也是中国圈舞的活化石。东女国是公元六、七世纪出现的部落群体及地方政权,是昌都地区及整个藏族历史上重要的文明古国。
马奈锅庄传说源于民间英雄阿米格冬降妖取得成功时举行的庆祝活动,后来逐渐扩展到庆祝或迎送上层人物的仪式中,解放后在民间流传很广,它以其独特的服饰、舞蹈、曲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有民族歌舞娇妍奇葩之称。独具嘉绒民族特色和地域物色的马奈锅庄,也和嘉绒藏区的自然、社会宗教、习俗一样,颇有神秘色彩,长期以来,一直倍受人们关注。2008年12月马奈锅庄被国家文化部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马奈锅庄
- 性质:舞蹈
- 保护级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流行範围:大金流域嘉绒藏族
唱词
千摩千多
我们跳起欢乐的锅庄,各位贵宾朋友,尽情畅饮这美酒,这美酒中包含着我们的情和意,我们为你们的到来而感到无比的高兴,我们的心情犹如这锅庄的节奏一样的激情,热烈欢迎之意。
拉萨鶊白
我带着真心诚意,朝圣圣地拉萨的布达拉宫,真心祝愿我的家乡五穀丰登,六畜兴旺,祝愿天下国泰民安。愿我的诚心感动上仓…‥
巴旺尼咱
在这美丽的嘉绒故土上,有一对情人在这里谈情说爱,小伙子穿上白色藏衫,姑娘戴上美丽的头帕,配戴上了珍珠、珊瑚、玛瑙在美丽的夜晚谈情说爱。
特点
服饰
每当遇到节庆佳日,四乡八里的人们汇聚一堂,身着十分讲究的嘉绒藏装。男子头戴皮帽子或博士帽,身着边镶獭皮或虎皮、豹皮,腰宽,袖长的华贵藏袍;项上佩戴“嘎乌”护身佛;腰上佩吊短刀一把,短刀外鞘嵌珊瑚,银缕花纹,甚是精美;脚穿特製工艺讲究的藏式皮靴,十分英武。
女子身着艳丽长衫,腰缠金银装饰製成的花带,在下装前后穿条围带,后方加一宽围裙、脚穿精巧藏式皮靴,头上搭黑色或白色绣角花头帕,少女头帕则绣有鲜艳花朵。肩披毪织红白相间的披风,十分漂亮。整个穿戴佩饰,配色讲究美观大方。
规模
马奈锅庄依据参加表演者人数的多少而有不同的形式。较为隆重的锅庄舞会场面十分宏大,表演者人数达数十或数百人,甚至更多。在领舞者带领下,逐渐形成面向中心的圆圈状。
节奏
马奈锅庄表演是有节奏的,先慢后快,边歌边舞,沿弧线前行。时而旋转时而后退,时而展肢,时而舒腰,形成多种伫列变换。舞时不同的曲调配以不同的舞步,男声高亢,女声悠扬,时而领唱,时而对唱,时而合唱,此起彼伏,激情奔放,尽显嘉绒男子之剽悍,女子之娇妍。

舞步
马奈锅庄舞大多动作幅度较大,节奏沉稳,男子舞步刚健有力,舒展自如,时而音乐高昂,时而跌宕起伏,时而雄浑激越,而女子舞步敏捷、飘然、轻鬆、长袖轻舞,披风翻飞,美不胜收。
锅庄舞会最让人激动兴奋的时刻是随着舞蹈进程的深入,音乐和舞蹈的节奏也随之加快,脚下的皮靴踢踏声加重,锅庄从文雅升至粗犷,音乐沉稳升至高昂,场面由最初的肃穆庄重转换为热情奔放。只见女性挥舞水袖如白云遮天,披风翻动如朝霞映天,此时歌舞达到高度的统一和和谐,男女两队都围绕中心,进进退退,身形反覆旋转,声震山川,情感天地,一浪高过一舞场上的人们象雪莲开放,象浪花泉涌。
影视作品
2013年4月21日,由潇湘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与四川省阿坝州金川县政府联合出品的电影《马奈的新娘》在北京首映,影片反映嘉绒藏族民俗文化和藏区自然风光,以东女国文化为核心,展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宫廷歌舞马奈锅庄。
民族
嘉绒藏族是藏族的一支,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自治州墨尔多山脉的高山峡谷中,是嘉绒藏族喜爱的一种舞蹈形式。阿坝州金川县的文化、宗教传统,具有深厚的藏文化内涵。

分类
马奈锅庄又分为达尔嘎底(大锅庄)、达尔嘎忍(小锅庄)。
达尔嘎底
产生于隋唐时代,是在一定场合,由领头人带队,表演带有敬仰崇拜的歌舞形式。整个舞蹈场面宏大,气势壮阔,开始前,要举行隆重的匝酒开坛仪式,有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祭送万物万灵。其唱词优美,形象的比喻里蕴涵着深沉的哲理,曲调婉转优美,舞步缓慢,舞姿端庄稳健,情绪含蓄虔诚,具有浓郁的藏族礼仪舞蹈风格。
达尔嘎忍
达尔嘎忍属民间自发性娱乐活动,不拘时间、地点,男前女后围圈而舞。马奈人民有喜事时跳舞,丰收时跳舞,高兴时跳舞,只要有一家人、或几家人先跳,便会引来几十乃至全寨子的男女老少都来一起跳,通宵达旦,尽兴而归。歌词一劳动、生活、爱情及家乡风光等题材为主,许多时候现编现唱,动作粗狂,节奏较快,深为青年男女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