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生活记忆——建国65周年民生往事
有些岁月,有些年代,有些故事,在一些人看来,如此鸡毛蒜皮,微不足道,于很多人来说,却是生活的全部,刻骨铭心,魂牵梦绕。
本书最朴素的出发点,能让经历者感叹,重拾过往,让后来者了解,生活原来是这样……
本书是打开记忆之门钥匙,当你拿起它的一刻,最触动记忆深处的生活点滴将会汹涌而来,请自备纸巾,以免动情之处潸然泪下。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国生活记忆——建国65周年民生往事
- 作者:陈煜
- ISBN:978-7-5019-9808-1
- 类别:休闲收藏
- 页数:360
- 定价:58.00元
-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年8月
- 开本:特16开(170mm×240mm)
内容简介
本书紧紧围绕民生主题,从百姓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流行变化角度切入,选取了留存在记忆深处,着实拨动过人心的与生活有关的那些民生往事,全面反映中国民生从1949-2014间65年的时代细节变迁,展现了共和国65年的社会成长史和流行进化史。本书图文并茂,收集了民间大量珍贵、生动的老照片,是向建国65周年献礼,是一本向广大读者呈现的最美好、最精彩、最通俗的社会类文化读本。

目录
一、1949年:一张白纸 百废待兴
二、“九二米”和“八一面”
三、户口本控制“盲流”进城
四、潮人参加“周末舞会”去
五、温情脉脉的互助储金会
六、京城“四联”与公共澡堂
七、做广播体操很害臊
············
二、“九二米”和“八一面”
三、户口本控制“盲流”进城
四、潮人参加“周末舞会”去
五、温情脉脉的互助储金会
六、京城“四联”与公共澡堂
七、做广播体操很害臊
············
试读
做广播体操很害臊
只要是生活在大陆的中国人,大概没有人没做过广播体操的。在学校、工厂和机关,或早上、或午休时间,或每年的广播体操比赛上,你一定做过。60多年前,每个大中城市万人齐做广播操的场景,至今还是留在几代人心目中共同的温暖回忆。

1950年底,新中国第一支体育代表团从前苏联考察回来后,考察团唯一的女性杨烈,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交了创编一套全民健身操的申请报告。一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套广播体操正式颁布,1951年12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出了广播体操的音乐。从此,全国各地到处可以看到热火朝天的全民齐做广播体操的场景。一大早,人们振奋了精神被窝里爬起,一时间小巷大街变成了场面壮观的运动场。
当年,法国、埃及和伊朗三个国家的代表团,专门来中国考察工人做广播体操的景况。当他们面对成千上万的人步调一致地做广播体操的场面时,他们立即感受到了社会主义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热火劲儿。从此以后,每隔几年就推出一套新的广播体操已经成了一种不成文的规定延续下来。
1952年6月,毛泽东发出号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1954年7月,第二套广播体操正式公布了。第二套广播体操由苏联专家帮助设计,带有些洋味。一些妇女做操时,让她们弯腰踢腿下蹲,很不好动员,往往是害臊脸红,叽叽喳喳,笑成一团。有的怕难为情,称病不出,有的说得给孩子餵奶去。但那时的领导很认真,很严格,都把她们从家里“轰”出来做,光站队就得半天,还得点人数。
1957年,第三套广播体操正式公布,《人民日报》特意刊发了讯息“第三套广播体操公布了”。文章的记载颇为有趣:“中共中央高级党校90%以上的学员坚持做广播体操,并且由原来的每天两次改为每天三次,据今年上学期220名学员填表调查,有67人体重增加,少则一公斤,多则六公斤,13个胖子的体重则有所减轻;29人反映食慾增加;41人反映睡眠良好或好转。”(以上内容参考了《广播体操:长达半个世纪的全民健身记忆》,2008年7月15日《北京日报》)
第二套广播体操推行的同时,中国还实行“劳卫制”,全名叫“準备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这也是学习苏联的。
“劳卫制”的检测项目很多,包括田径、体操、举重等,这些项目贯穿着速度、力量、耐力、灵巧,是对人的身体素质的全面锻鍊。“劳卫制”的等级分三档,即少年级、一级、二级。少年级和一级比较容易通过,二级比较困难,一个学校大约不足50%的学生能通过。过了二级就是运动员标準。
一些当年在校园里求学的学子,还能记得参加“劳卫制”的情况。早晨,同学们自觉早起,踏着晨曦,围着学校后边的大操场一圈一圈地跑,有的在田赛区练习投掷、跳高、跳远和双槓,男生女生相互比赛。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操场上同学们更是生龙活虎,体育老师来回忙碌着,手里端着讲义夹,按照同学填报的项目,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进行测试。
只要通过了一级、二级“劳卫制”测试标準,就能得到两枚奖章和两份证书,如果能通过三级运动员的测试标準,又能得到一枚奖章。从三级运动员开始,就算是“国家”级的了。成绩再好点,可以评上二级、一级运动员,再好就是“体育健将”了。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事。
为了彰显学生通过“劳卫制”锻鍊的成绩,“劳卫制”有证书、证章。凡通过一个级别检测都能获得一张精美的证书和一枚证章。证书和证章是健康的标誌,每个通过“劳卫制”的学生都非常珍惜。三个级别的证书大小一样:64开对摺,宽7厘米,高9.4厘米;纸质相同但颜色有别:一级证书主色为黄色,二级红色,三级紫红(证章各级主色同证书)。
证书封面印有“劳动卫国体育制度证明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制发”,上方饰以劳卫制证章图案;封底有勉语“努力锻鍊身体,使自己成为优秀的祖国保卫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封内页是整张证书,内文:“×××同志,参加劳卫制×级测验及格,特发给证明书一张,以资证明”,落款:“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上印直径5厘米的朱红公章;底端为日期;左右两端饰有8幅体育运动图案。
“劳卫制”锻鍊活动不仅是强壮了身体,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在一起,感受到新中国团结、乐观、向上、健康的生活氛围。虽然当时生活还比较困难,体育器材比较简陋,可是同学们锻鍊起来,充满乐趣。
50年代后期,中国和苏联在意识形态方面发生分歧,加上接踵而来的三年困难时期,粮食与副食品严重短缺,国家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学校的体育运动大多减少或停止,“劳卫制”也不了了之。1964年,中央正式废除“劳卫制”名称,取而代之的是《国家体育锻鍊标準》。
“菜花头”和“波浪头”
80年代初,大多数学生仍喜欢扎70年代普遍流行着的麻花辫,而那些已经工作了的年轻女孩却纷纷剪掉了长长的大辫子,取而代之的是短短的捲髮。有的留起“招手停”式的硬硬刘海,有的还将头顶的头髮稍稍拱起后用髮夹固定,据说这是“增高”的好手段,很受小个子女孩的欢迎。

当时一些年轻姑娘,硬是把长到腰际的头髮剪了,竟然一点都不心疼。烫了一个流行的“菜花头”,觉得一下子时尚起来了。有些曾经烫过的“菜花头”,留长之后就成了浪漫成熟的中长捲髮,也称“波浪头”,这个优雅的髮型一时为女星们所喜爱。当时的《大众电影》《电影世界》等杂誌封面上,龚雪等影星常以中长捲髮出现。对捲髮一往情深的人担心睡觉时头髮被压直,还要在睡前用捲髮夹把头髮卷一卷。
当时为了省钱,许多人都不愿去理髮店,而是买了髮捲自己做,经常可看到头顶满头髮卷的人走上街,成为那个年代的独特风景。
《血疑》和《排球女将》的播出,让剧中两位日本女星的髮型相继成为风靡一时的流行範本。把额角两侧的头髮扎起小辫来,便能把有碍运动的披肩发变成运动感十足的“小鹿纯子头”,而幸子的小短髮则至今都未过时。
1983年,内地第一次播放了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剧中演员黄元申和梁小龙剪的那种前面有刘海、后面长及脖子的髮型,开始流行于年轻人中。
80年代是港台剧在内地风靡的黄金年代,林青霞的中分直发作为经典的琼瑶女髮型成为流行到今的清纯流派;那个年代比较经典的髮型有“徐小凤头”和“肥肥头”,至今都是香港电视玩复古的範本。
到了80年代后期,烫髮逐渐普遍起来并开始有了不同的造型。大辫子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呈向外爆炸型的烫髮,整个头髮都向外“爆炸”,走起路来满头都是卷捲儿在空气中抖动。
当时也有藉助摩丝的“钢丝头”,超强力髮胶打造。若干年后,电视剧《丑女无敌》中的林无敌,就是这个髮型。
宣传语
共和国65周年献礼图书
中国梦是中国百姓的追梦过程
本书是了解新中国平凡百姓生活最好的视窗
追忆似水年华最打动人读本
献给爸爸妈妈的最温暖的书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中国生活记忆——建国65周年民生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