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槎桥区
仙槎桥区是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下辖的县辖区,存在于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管辖有仙槎桥乡、灵山(寺)乡、九龙(岭)乡、槎江乡、双凤乡5个乡镇。现仙槎桥片区也包括仙槎桥镇(由原仙槎桥镇与灵山寺乡合併而成)、九龙岭镇(由原九龙(岭)乡与槎江乡合併而成)、双凤乡三个乡镇。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仙槎桥区
- 驻地:现邵东县仙槎桥镇
- 存在时间:20世纪50年代-20世纪90年代
- 级别:正科级
简要介绍
仙槎桥区是建国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时邵东县下辖的县辖区,设有仙槎桥区公所,区公所是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设立的派出机关,设立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六十八条,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批准。
设立背景
20世纪80年代,基层政权机构由20世纪70年代时,从公社(人民公社)变迁为区公所管辖下的乡镇梯级管理体制,区公所设区委书记、区长,属正科级,配合有近20名干部,每个区公所配一辆吉普车。乡镇为股级,配备8-9名干部,设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副书记、副乡镇长等。
20世纪90年代,全国进行了撤区并乡建镇工作,撤区,将县级设的派出机构“区(县辖区、区公所)”全部撤掉,减少中转环节;解放初设立过小乡,并乡建镇,扩大乡镇领辖範围,减少行政管理单位。乡镇行政级别提升了,原来的小乡镇为股级,并乡镇以后为科局级(正科级)。
历史沿革
仙槎桥原名“槎(zhà读扎)里桥”、“扎里桥”,仙槎桥是解放后才有的称呼。
1952年2月16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批准,正式成立邵东县。邵东县成立后,辖17个区(县辖区),499个乡和两市镇、范家山、佘田桥、廉桥4个镇。
1955年撤区并乡,全县划为55个乡和两市镇。
1961年,全县调整为8个区。
1979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湖南省建立涟源地区(后改称娄底地区),邵东县从邵阳地区划出,改属涟源(娄底)地区管辖。
1983年8月,实行市带县体制,邵东县又从娄底地区划出,改属邵阳市管辖。同年8月4日,邵东县按照上级指示精神,撤销牛马司、佘田桥、廉桥3个乡,设定3个镇。
1984年2月8日,省委下达了《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权》的通知,随即全县把人民公社改为41个乡和1个区级镇。同年12月29日,撤销仙槎桥、范家山、火厂坪3个乡,建立3个镇。
1985年3月9日,板桥、蒋河桥两个乡划归邵阳市郊区管辖。
20世纪90年代,全国进行了撤区并乡建镇工作,仙槎桥区被撤销。辖区内的仙槎桥乡和灵山(寺)乡合併为仙槎桥镇,九龙(岭)乡和槎江乡合併为九龙岭镇,双凤乡一直未改。
经济
据专家考证,仙槎桥区仙槎桥镇土法炼铁铸造刀剑,始于汉朝平帝元始年间。汉朝平帝元始五年,置立昭阳侯国,因发现铁矿、锰矿和煤而在此炼铁铸造刀剑。如果从那时算起,仙槎桥的五金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
明末清初,仙槎桥一带的五金技术开始兴起,铁匠善制刀剪(三刀),产品式样美观,钢火包用,畅销各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仙槎桥镇锤子、扳手专业户、专业村、专业厂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联户、个体相继兴办五金製品企业掀起高潮。
仙槎桥区九龙岭镇的毛家栗山五金市场雏起于1944年的百人墟市,由于其便利的地理位置与丰富的小五金品种,藉助改革开放的东风,兴旺于1982年,作为邵东“小五金”的招牌享誉全国,名播东南亚。之后随着邵东县中南五金大市场的建立和整个社会市场的更新替代,毛家栗山五金市场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
仙槎桥区双凤乡北与九龙岭镇、仙槎桥镇交界,素有“一脚踏三阳”之称。境域平均海拔500米,属湿润性季风气候,全部耕地均为红壤沙质结构,适宜中药材及时鲜蔬菜的耕种。
文化
1991年,时在邵东县农委工作的郭竟成先生以老仙槎桥区管辖的5个乡镇名拟就一副地名联,并公开发表。
联曰:双凤飞灵山,九龙卧槎江
横批:仙槎桥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