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黄石市政府工作报告
基本介绍
- 中文名:2011年黄石市政府工作报告
- 时间:2011年
- 地点:黄石市
- 类型:工作报告
一、过去四年工作回顾
过去四年,是我市面临重大挑战、经受重大考验的四年,也是发展速度最快、改革力度最大、城乡面貌变化最为显着、人民民众生活改善最多的时期之一。四年来,本届政府肩负起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和老工业基地改造升级的历史重任,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三大战略”,推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书写了黄石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
——综合经济实力显着提升。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坚持化危为机、弯道超越,採取有效措施,推动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在困难中实现了“完美”转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外贸出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发展指标提前实现五年翻番目标,继2010年进入工业总产值千亿元“俱乐部”后,今年农业又迈上总产值百亿元新台阶。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925.96亿元,年均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81.54亿元,年均增长17.3%;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47.23亿元,年均增长35.0%;财政总收入92.17亿元,年均增长15.7%,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3.84亿元,年均增长28.6%。新增各类市场主体3.9万户,新增亿元以上企业117家,百亿元企业达到3家,4家企业入选全国500强,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华新、东贝、锻压分别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大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坚持新型工业化方向,奋力推进八大主导产业向集群化、高新化和延伸加工型发展。四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583.07亿元,实施了新冶钢综合改造升级、有色20万吨铜冶炼改造和30万吨铜加工清洁生产示範、兴冶薄板120万吨板材深加工、新兴管业150万吨球墨铸管等200多个重大项目,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总产值分别超过420 亿元、300亿元和130亿元;宝加鞋业、东贝工业园一期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机械製造、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化工医药等接续替代产业加快发展,年均增速均达到30%以上;物流、旅游、商贸等服务业发展晋档提速,实现增加值279.59亿元,年均增长11.3%;光伏发电、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成为新的经济成长点。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产业在转型发展中结构不断最佳化、竞争力不断提升,呈现出“两升一降”态势,与2007年比,四大接续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提高9.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比重下降4.6个百分点。黄石先后被评为中国经济转型示範市、国家新型工业化示範基地。
——大园区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坚持通盘谋划、统筹推进“三园一带”开发建设,高水平编制规划,高标準建设基础设施,科学化布局项目,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历经16年的努力,黄石经济开发区成功晋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冶城西北工业园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新增省级工业园(物流园)5家,全市园区规划面积突破200平方公里,四年累计完成各类投资746亿元,新增入园企业3300家,园区产业特色初步形成,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条件已经具备,沪士电子、新兴际华、深圳盐田港等一批战略投资者相继入驻园区,“三园一带”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增长极。
——大城市格局全面拉开。坚持“南向对接、东向开拓、环湖开发、沿江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四城同创”为抓手,统筹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开发工作,城市发展空间从环磁湖拓展到广阔的“一江两湖”区域,打造了跨越发展的坚实平台。四年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59.4亿元,年均增长15.8%,新增城区道路里程160公里,新增绿地面积281公顷,城镇化率达到57.8%,中心城区与大冶城区融合、与阳新县城对接步伐加快,铁山区与中心城区实现了交通同城化。我市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节水城市,并成功夺取第四届、第五届“楚天杯”。大力度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交通投资150亿元,比前四年增长9倍,实施了大广高速黄石段、武黄城际铁路、棋盘洲新港一期等一批重大设施项目,鄂东长江大桥、杭瑞高速黄石段等建成通车,改造完成国省干线300多公里,新增高速公路150公里,结束了黄石境内无实质性高速公路的历史,初步形成了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网路。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改革稳步实施,格线化、精细化、数位化城管取得新的突破,城市卫生状况明显改善。生态黄石建设扎实推进,先后实施了黄荆山南北麓开山塘口、板岩山地质灾害治理、有色铜冶炼节能减排等重点项目300多个,建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6座,黄金山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投产,森林覆盖率达到32%,超额完成省定节能减排任务。
——体制机制创新始终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坚持先行先试,大胆突破,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在全国,率先探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两挂鈎、工矿废弃地复垦与调整利用机制,累计新增建设用地9.07万亩,新增耕地15.23万亩,争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鈎周转指标7200亩;率先建立“一个篮子归併、一个口子保障、一个通道转换、一个平台汇集、一个槓桿调节”的住房保障模式,得到了国务院领导批示,并在全国、全省交流工作经验;TD3G电子政务套用、创业型城市创建等多项全国性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全省,率先推行市区管理体制改革,撤销两个城区的街道办事处,并下放市级管理许可权,实行“大部制”、扁平化管理,增强了城区发展活力;率先推行“两集中一代办”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再造审批流程,促进了行政审批全面提速;率先推行以“一主四化” 为核心的警务体制改革,实行重心下移,强化基层基础,实现了基层警力、破案率上升和发案率下降,增强了民众的安全感;药品採购集中配送试点、基层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等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国企改革深入推进,央企对接成效明显。投融资改革实现新的突破,引进银行分支机构5家,新增融资平台5家,累计融资123亿元,成功发行企业债券17亿元,三丰智慧型成功登入创业板,结束了黄石12年来无企业上市的历史,为企业直接融资重新打开了通道。
——对外开放及对上争取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取得重大成果。牢牢把握对外开放时代潮流,以大开放引领改革、促进发展,拓宽了对外开放的领域和範围,实现了对外开放新跨越。先后与国外3个城市建立了友好交流合作关係,四年累计利用外资13.28亿美元,年均增长6.8%;累计引进市外资金464亿元,年均增长17.8%;2011年外贸出口突破10亿美元大关,年均增长20.2%。成功举办中国·黄石首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和建市60周年等系列节庆活动,彰显了矿冶文化的特色内涵,展示了山水黄石的独特魅力,提升了黄石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坚持凝聚外力加快发展,争取中央、省各类扶持资金90亿元,黄石先后被确定为资源枯竭转型、科技进步示範、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建设等9个国家级试点示範城市,集聚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
——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认真落实党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成功战胜了1998年以来最严重的洪涝灾害和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乾旱灾害,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成功引进和培育了中粮、雨润、永大、劲牌等一批国家级龙头企业,加快大冶畜禽养殖加工、阳新粮油加工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示範园建设,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土地流转机制不断完善,涌现了侯安杰等全国种粮大户。四年投资16.7亿元,完成中小水库整险加固、泵站更新等各类水利工程3800多处;投资6.4亿元,实施农村土地治理和低丘岗地改造34.1万亩;投资3.6亿元,完成通村水泥路1620公里;实现村村通公路、通宽频、通广播电视,农村饮用水安全覆盖率达73.3%,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县域经济高速发展,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占全市比重分别比2007年提高5个、7个百分点,大冶市综合经济实力稳居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阳新县进入脱贫县(市)先进行列。
——城乡居民生活更加殷实。坚持民生优先、共建共享,着力解决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增进民生福祉。四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2.2%和14.2%。深入开展创业促就业“七个接力棒” 活动,累计成功创业2.3万人,带动就业5.5万人,新增城镇就业25万人,帮助困难民众就业14.5万人。切实加强社会保障能力建设,全市统筹城乡的就业机制和“五险合一” 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五险参保人数突破245万人次;在全省率先将城区新农合纳入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医保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建立低收入群体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较好保障了困难民众基本生活;城乡低保水平稳步提高,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形成,惠及民众30万人次。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1.9万人。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解决了3.8万户居民饮水难问题。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累计投入23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156万平方米,解决了2.2万户家庭住房问题,向1.6万户(次)家庭发放住房租赁补贴2500万元,实现全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2011年黄石市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