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南阳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4年,是南阳经济社会发展迈出重要步伐的一年。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生态大市的目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年度目标任务。
基本介绍
- 中文名:2005年南阳市政府工作报告
- 时间:2005年
- 地点:南阳市
- 主办方:南阳市政府
2004年工作回顾
2004年,是南阳经济社会发展迈出重要步伐的一年。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生态大市的目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年度目标任务。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892亿元,增长15.6%,是1996年以来最高增速;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8.2亿元,增长31.2%。大力推进工业企业改革、改造和资产重组,积极协调解决工业生产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工业经济速度效益明显提高,全市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60.7亿元、增长24%,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137.2%、提高16.2个百分点,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农业生产喜获丰收,粮食总产达453.24万吨、增长16.8%,夏粮单产和油料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农业结构进一步最佳化,优质小麦、水稻种植面积达85%以上,畜牧、林果、中药材三大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农业增加值完成252亿元,增长13%。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10亿元、增长14.3%,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7亿元、增长16.2%,全年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24.9亿元、增长12.2%,贷款余额420亿元、增长9%,旅游综合收入20.1亿元、增长21%。积极推进财税改革,全面加强税收征管,财政税收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5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2亿元、增长24.7%,一般预算支出57.1亿元、增长15.7%。
——各项改革强力推进,对外开放迈出较大步伐。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加大,主辅分离取得重大进展,改制面达90%以上。民营经济快速发展,7家民营企业进入全省百强行列。认真落实农业税降点减征和粮食直补政策,全市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资金13797万元,发放退耕还林资金9219万元,农民实际人均减负增收49.3元。财政体制调整、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迈出新步伐,改组或组建了发改委、国资委、商务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中小企业服务局,部分单位撤併、职能划转工作如期完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明显,全市共取消行政审批事项897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事业单位改革开始启动。对外开放取得丰硕成果。通过组团赴浙江招商引资,举办第三届“两节一会”、首届黄牛节,参加豫沪经贸洽谈会等国内大型招商活动,全市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和层次上了一个新台阶。全年共签订投资3000万元以上契约引资项目107个,总投资121亿元,德力西等一批知名企业进驻我市;实际利用外资3812万美元,增长27%;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2.68亿美元,增长21%。
——项目建设成效显着,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坚持大上项目、上大项目,强力组织项目建设新突破。全市共运作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91个,完成投资103.5亿元。中联集团日产3000吨水泥熟料、汉冶钢铁有限公司100万吨中厚板项目一期工程、回龙抽水蓄能电站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天冠3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试车成功,金冠集团压敏电阻、安棚硷矿重质纯硷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在加紧建设,鸭电二期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宁西铁路、许平南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南阳至京、沪民航线路开通运行,南邓高速公路建设快速推进,南信、宛坪高速公路建设全面启动;全年新改建干线公路1975公里、乡村公路1258公里,实现227个乡镇通油路、4248个行政村通公路。通讯能力大大加强,跻身全省通讯3强。城乡面貌明显改观。争创国家级园林城市成效明显,城区绿量增加、品位提升。完成了中州东路、北京大道、武侯路、机场路扩建改造,启动了温凉河等城市内河整治工程。经营城市取得显着成效。县城和小城镇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市城镇化率达到28.3%。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12万亩、节水灌溉面积4.03万亩,完成小流域治理77平方公里,解决了15.7万人吃水困难,4000个村实施了农网改造,实现行政村全部通电。
——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得到加强,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两个确保”得到巩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城镇低保覆盖面明显扩大,全市纳入“低保”的人员达到9.8万人。城镇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稳步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显着,城镇就业人员新增8.6万人,9800名“4050”人员和3.9万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分别占省定目标的125%、192%、17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劳务输出大幅增长,全年新增30万人、总量达140万人,务工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40%。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919元,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2495元,增长17.6%,8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并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实施财政扶贫项目703个,全年解决和巩固温饱人口20万人。
——科教兴宛战略深入实施,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长入经济步伐明显加快,科技对经济成长的贡献份额明显加大。全市共实施各类科技计画415项,其中省级以上13项,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南阳理工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南阳医专挂牌成立;基础教育进一步巩固提高,13个县市区全部通过省“两基”复抽验收。现代曲剧《惊蛰》在“中国七艺节”上荣获5项大奖。首次获得“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称号。民众性体育、文化活动富有成效,成功承办了全国青少年赛艇比赛,举办了全市第二届运动会暨首届职工运动会。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市县疾病控制中心和传染病房开工建设,爱滋病防控工作得到加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取得成功,医疗市场整顿工作开始启动。顺利通过第二轮省级卫生城市验收,为争创国家级卫生城市奠定了基础。探索建立了人口与计画生育工作新机制,受到上级部门充分肯定,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51‰。有线数位电视工程开始实施,新增768个通广播电视自然村。环境保护和国土资源管理明显加强。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全面完成。民政救济力度加大,完成灾区倒房重建8865间;殡葬改革顺利推进。统计、审计、物价、工商、新闻出版、质监、药监、检验检疫、菸草、盐业等项工作迈上新台阶,口岸、海关、气象、地震、人防、保险、测绘、档案、地方志等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外事、对台、侨务、民族宗教、国家安全、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双拥”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驻宛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在抗洪抢险、维护社会稳定、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广泛徵求政协委员意见,积极听取民众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全年办理人大建议236件、政协提案799件,办结率达到100%。依法治市迈出新步伐,依法行政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未成年人法律保护工作扎实推进。“双创”、“四城联创”、“三下乡”等活动成效显着,文明新村建设取得新突破,民众文化素质和精神风貌发生了新的变化。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首次荣获省级先进市荣誉称号,信访工作、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廉政建设和反腐纠风工作全面加强。
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抢抓机遇、开拓奋进的结果,是方方面面和衷共济、通力协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各条战线的广大干群和驻宛部队、武警官兵致以崇高敬意!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面临诸多挑战:经济成长方式粗放,运行质量不高,结构性、体制性、机制性等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发展速度还不够快,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还不高,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信贷资金投放严重不足,煤电油运供应紧张短期内难以缓解;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发展环境不优;一些部门和一些干部思想观念陈旧,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还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2005年政府工作主要任务
纵观全局,儘管我们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但也具备不少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从巨观环境上看,我国仍处于新一轮经济成长周期的上升阶段,国家加强和改善巨观调控,实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加大支农力度,并从政策、资金、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积极支持中部崛起,为我们争取项目、加强薄弱环节、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从南阳自身看,随着宁西铁路、许平南高速公路的开通和民航线路的不断拓展,南阳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我市人文、矿产、劳动力资源优势明显,为我们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电力能源、冶金建材、油硷化工、食品加工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成投产,将会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标誌着南阳经济发展跃上一个新的战略起点,开始进入经济发展的加速期;全市上下加快发展的愿望空前强烈,振兴南阳的智慧和力量竞相迸发。只要我们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坚定信心,奋发有为,变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就一定能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推上一个新台阶。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成长方式为重点,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生态大市,实施中心城市、县域经济两轮驱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实施改革创新、对外开放、科教兴宛、环境最佳化四大突破,打造四个“南阳”,抓好六项民生工程,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按可比口径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00元,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2620元,增长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发展壮大工业经济
坚持工业强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转变经济成长方式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积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力促工业经济提速增效。积极培育八大工业支柱。大力发展精深加工,积极培育终端产品和高端产品,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升级,提高规模效益。突出抓好粮食加工、电力能源、油硷化工、冶金建材、光学机电、医药、纺织、汽车配件八大支柱产业,加速行业整合,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逐步把南阳建成以燃料乙醇和食品加工为重点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以火电、热电和抽水蓄能电站为重点的电力能源基地;以石油、天然硷开发为重点的油硷化工基地;以中联集团、淅铝集团和几家新上钢厂为龙头的冶金建材基地;以二胶厂、金冠、南防集团为重点的光学机电生产基地;以化学原料药和中成药为重点的医药生产基地;以南纺、新纺为龙头的纺织基地;以东风车桥、威克达齿轮、淅川汽车减震器、西峡汽车水泵等为龙头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力争八大工业支柱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0%以上。
集中力量抓大扶强。实行大个企业带动、重点项目支撑。对我市确定的30家重点企业,在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鼓励其挂大联强、引进战略投资者,儘快做大做强,重点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20亿元、5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强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突出抓好鸭电二期、南阳热电厂、天冠集团50万吨玉米综合加工、双汇集团30万头黄牛屠宰加工、桐柏安棚硷矿40万吨重质纯硷、淅川铝业30万吨冷轧板带、金冠汽车零部件、中联集团日产6000吨水泥熟料、南阳娃哈哈食品公司年产4万吨速食麵、深圳华星电动车、林浆纸板厂和浆纸项目、社旗三太子食品续建、金星啤酒邓州分厂年产20万吨啤酒、新纺公司高档服装面料等重点项目,争取及早建成投产;加快新旺氯硷化工公司搬迁重建步伐,儘快培育一批市域工业新的支撑力量。同时,重视中小企业发展,积极引导、扶持中小企业膨胀规模、提高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
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节。积极顺应巨观调控,加大对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控调节力度。加强对煤炭供需的衔接,促进发电企业、用煤大户与煤炭企业的联营、合作,建立稳定、互利的供需关係;强化电力需求预测,压缩不合理用电,大力推行节电措施,努力满足用电需求;加强对成品油市场供需的监测和调度,确保成品油供应;建立健全运输协调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铁路、公路、航空的综合优势,努力扩大运力运量;加大金融信贷的争取和投放力度,广开融资渠道,缓解企业资金紧张局面。狠抓扭亏增盈工作,努力降低三项资金占用,提高企业经营效益。运用环保、产业政策和资源配置等手段,淘汰高耗能、重污染企业和落后生产能力,抓好造纸、建材、石化等行业节能、节水的技术改造,积极推进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坚持农业稳市,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认真贯彻中央1号档案精神,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继续调整最佳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培育壮大十大产业基地,提升产业化水平。按照农区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搞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标準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加快粮、棉、畜、药、林、油、烟、菜、菌、水产十大农业支柱的产业化进程。把农产品基地作为涉农工业的“第一车间”,规划建设600万亩优质粮食、230万亩优质棉花、450万头南阳黄牛、200万亩中药材、500万亩经济林、450万亩优质油料、25万亩优质菸叶、450万亩蔬菜、4.5万吨食用菌、30万吨水产品等十大优势农产品基地。把农产品加工增值作为主攻方向,抓优扶强,大小并重,分级推进,积极争取、集中使用涉农扶持资金,培育壮大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群,提高农副产品加工转化能力,拉长产业链条,带动基地建设。继续抓好各级各类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激活农产品流通。积极扶持和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2005年南阳市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