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生态城
天津滨海生态城,即中新天津生态城将把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的先进理念、技术与天津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在建设节能、环保、宜居住宅的同时,发展教育培训、科技研发、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配套建设一流的学校、医院、公园、文体设施和社区服务中心等公用建筑。
两国总理共同签署了中新两国政府关于在天津建设生态城的框架协定。中新天津生态城将把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的先进理念、技术与天津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在建设节能、环保、宜居住宅的同时,发展教育培训、科技研发、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配套建设一流的学校、医院、公园、文体设施和社区服务中心等公用建筑。生态城具体选址在天津滨海新区的汉沽和塘沽两区之间,距滨海新区核心区只有15分钟车程,规划面积约为30平方公里。
沿着滨海新区中央大道跨过彩虹桥,远远便可望见一座色彩上生命力极强的建筑:外部以橘红色为主色调的生态城综合服务中心矗立在一片平原之上显得尤为醒目。在服务中心正对面数公里远的空地上,无数挖掘机、运输车穿梭来往,建设者挥汗如雨,眼前的生机勃勃与一年前的荒滩野土形成了强烈反差。
在滨海新区一片30平方公里“先天不足”的盐硷地上,正在崛起一座生态之城。中新天津生态城作为中新两国政府继苏州工业园之后第二个合作项目,是世界上第一座国家间合作开发建设的生态城市。选择在这种较差自然条件下建设高标準的生态新城,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样板,更是滨海新区独有的崭新亮点。
5月的一天,记者来到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孟群正忙于一份向国家有关部委申报的“生态城污水厂氧化沟盖上设施1100千瓦太阳光伏发电项目”档案。据介绍,仅这一项目,每年将产生可再生能源量折合标準煤6244吨,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5563吨。“我们不只是建一座试验化的城市,更是着眼于可複製的城市生态解决方案。”孟群说:“要在3年内建成4平方公里起步区,提供能实行、能複製、能推广的能源利用模式範本,就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走创新之路。”
市场化运作组建创业之师
注册资本达30亿元的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第一次股东大会在2007年12月24日召开。从那天起,生态城正式拉开建设序幕。
组建之初,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範企业各项经营管理,积极探索符合生态城发展实际的新型经营模式。同时邀请新加坡吉宝组合工程、津能、泰达股份等国内外优秀企业参股合作,相继组建生态城能源投资建设有限公司、生态城市政景观有限公司、生态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和生态城环保有限公司四个专业子公司。
在一年多时间里,生态城投资开发公司相继完成土地收购整理、服务中心建设、污水库本底调查、污水处理厂开工、汉北路改造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彩虹大桥维修等项目,累计完成土地收购和工程项目投资近40亿元,实现净利润4600余万元,获得项目贷款24.5亿元及综合授信60亿元。
敢为人先盐硷地上建新城
1/3盐田,1/3水面,1/3荒滩,土壤盐渍化程度高,属水质性缺水地区。在这片荒滩野土上,有开发商曾试图栽树而无法成活。按照规划,生态城将用10至15年完成整体开发建设,形成35万人居住规模。其中,4平方公里起步区将在未来3到5年内建成。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哲人的感叹,成了生态城人的自觉行动。人气在凝聚,产业在聚集,生态城的建设者用行动践行着科学发展观。
中新双方共同制定了全面的生态城指标,覆盖空气与水的质量、交通、能源使用、公共绿化覆盖、废品处理以及公共住房等方面。建设者们昼夜兼程,确保按期推进开发建设。生态城第一个公建项目——占地1.4万平方米的生态城综合服务中心是生态城管委会、中方公司以及合资公司的综合办公楼。从2008年2月开工,到8月底投入使用,仅用了半年时间,并在9月份接待中新两国领导人举行生态城奠基仪式,第一次让世人见证了生态城速度。今年以来,生态城起步区新型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生态住宅建设、环境建设三大重点齐头并进,基础设施、公共建筑、环境治理等30项重点工程正在全力实施。
生态优先打好“环境牌”
生态城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节约资源能源的示範工程,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项目。
在《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中,要求生态城中所有建筑都要达到绿色建筑标準,可再生能源使用率为20%。“生态城综合服务中心採用了大量节能环保装置,包括雨水回收装置、太阳能光伏电源、地源热泵、污水循环利用管线等一大批先进设备”,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志强介绍说,“整个建筑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了40%。”与此同时,生态城还启动了污水库治理、蓟运河故道改造示範段和蓟运河治理工程。营城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泵站也将开工建设,计画明年中期投入使用。
先行先试坚持创新制胜
生态城本身就是解放思想、体制创新的产物,在生态城的建设过程中同样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创新。
生态城实行开发主体与管理主体分离。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是生态城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营、维护主体,按照生态城管委会的计画要求负责相关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维护,并享有相应的投资权、经营权和收益权。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和土地出让金政府净收益,用于这些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在合资谈判过程中将股权投入转变成债权投入,有效解决了生态城建设初期现金流问题。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方面,变源头公司各自为政为统一施工、管网租赁。落实市政府税收“不予不取,自我平衡”的政策,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还积极争取包括保险直投、公司债券等多种融资模式的尝试,使创新真正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短短时间,沧海桑田。今年生态城将确保完成总投资80亿元,起步区建设初见形象,产业促进初步发展,环境治理初显成效。
5月的一天,记者来到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孟群正忙于一份向国家有关部委申报的“生态城污水厂氧化沟盖上设施1100千瓦太阳光伏发电项目”档案。据介绍,仅这一项目,每年将产生可再生能源量折合标準煤6244吨,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5563吨。“我们不只是建一座试验化的城市,更是着眼于可複製的城市生态解决方案。”孟群说:“要在3年内建成4平方公里起步区,提供能实行、能複製、能推广的能源利用模式範本,就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走创新之路。”
市场化运作组建创业之师
注册资本达30亿元的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第一次股东大会在2007年12月24日召开。从那天起,生态城正式拉开建设序幕。
组建之初,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範企业各项经营管理,积极探索符合生态城发展实际的新型经营模式。同时邀请新加坡吉宝组合工程、津能、泰达股份等国内外优秀企业参股合作,相继组建生态城能源投资建设有限公司、生态城市政景观有限公司、生态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和生态城环保有限公司四个专业子公司。
在一年多时间里,生态城投资开发公司相继完成土地收购整理、服务中心建设、污水库本底调查、污水处理厂开工、汉北路改造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彩虹大桥维修等项目,累计完成土地收购和工程项目投资近40亿元,实现净利润4600余万元,获得项目贷款24.5亿元及综合授信60亿元。
敢为人先盐硷地上建新城
1/3盐田,1/3水面,1/3荒滩,土壤盐渍化程度高,属水质性缺水地区。在这片荒滩野土上,有开发商曾试图栽树而无法成活。按照规划,生态城将用10至15年完成整体开发建设,形成35万人居住规模。其中,4平方公里起步区将在未来3到5年内建成。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哲人的感叹,成了生态城人的自觉行动。人气在凝聚,产业在聚集,生态城的建设者用行动践行着科学发展观。
中新双方共同制定了全面的生态城指标,覆盖空气与水的质量、交通、能源使用、公共绿化覆盖、废品处理以及公共住房等方面。建设者们昼夜兼程,确保按期推进开发建设。生态城第一个公建项目——占地1.4万平方米的生态城综合服务中心是生态城管委会、中方公司以及合资公司的综合办公楼。从2008年2月开工,到8月底投入使用,仅用了半年时间,并在9月份接待中新两国领导人举行生态城奠基仪式,第一次让世人见证了生态城速度。今年以来,生态城起步区新型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生态住宅建设、环境建设三大重点齐头并进,基础设施、公共建筑、环境治理等30项重点工程正在全力实施。
生态优先打好“环境牌”
生态城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节约资源能源的示範工程,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项目。
在《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中,要求生态城中所有建筑都要达到绿色建筑标準,可再生能源使用率为20%。“生态城综合服务中心採用了大量节能环保装置,包括雨水回收装置、太阳能光伏电源、地源热泵、污水循环利用管线等一大批先进设备”,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志强介绍说,“整个建筑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了40%。”与此同时,生态城还启动了污水库治理、蓟运河故道改造示範段和蓟运河治理工程。营城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泵站也将开工建设,计画明年中期投入使用。
先行先试坚持创新制胜
生态城本身就是解放思想、体制创新的产物,在生态城的建设过程中同样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创新。
生态城实行开发主体与管理主体分离。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是生态城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营、维护主体,按照生态城管委会的计画要求负责相关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维护,并享有相应的投资权、经营权和收益权。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和土地出让金政府净收益,用于这些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在合资谈判过程中将股权投入转变成债权投入,有效解决了生态城建设初期现金流问题。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方面,变源头公司各自为政为统一施工、管网租赁。落实市政府税收“不予不取,自我平衡”的政策,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还积极争取包括保险直投、公司债券等多种融资模式的尝试,使创新真正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短短时间,沧海桑田。今年生态城将确保完成总投资80亿元,起步区建设初见形象,产业促进初步发展,环境治理初显成效。
根据规划,中新生态城起步区居住面积290万平方米,商业总建筑面积31.4万平方米,产业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规划住户2.65万户,人口约8.5万。主要包括临近轻轨的商业中心、生态环保大学、商业园、临水居住区及青坨子特色保留区。整个起步区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建成。
生态城住房政策和主要居住人群也备受关注。据项目负责人介绍,生态城会同时满足不同收入、不同需要居民居住。建成之后,生态城将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这部分从业人员将构成城内主要居住人群。
生态城一期起步区4平方公里完成地面平整工作后,首先进行道路建设和地下管道铺设等。生态城已和多家有投资意向的外资企业展开谈判,日本、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的投资者对项目表现出兴趣。谈判项目主要集中在环保、节能和教育培训方面,教育培训项目已和有关投资方签订了初步框架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