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2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12年7月21日(周六)上午9:00在贵州省贵阳市花溪贵州大学北校区双馨园举行“中国西部发展论坛暨《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2》新闻发布会”,并发布《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2》。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2
- 又称:“2012年西部蓝皮书"。
- 主编:姚慧琴
- 主题:西部反贫困与民生改善
- 主要内容:重点突出、方法规範、分析到位
简介
《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2》亦称为“2012年西部蓝皮书"。是该系列蓝皮书的第八部。
主编:姚慧琴
主题:西部反贫困与民生改善。

与会人员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教授、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郭立宏教授、教育部社科司规划处何健处长、贵州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唐福金、西北大学副校长李浩教授、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何炼成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研究员、贵州省发改委西部研究室刘金纬主任、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姚慧琴教授、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郭立宏教授。以及来自陕西省内外各大研究机构的代表115名。
主要内容
《西部蓝皮书2012》的研创,继续遵循“重点突出、方法规範、分析到位、注重原创突出套用”的指导思想,
在内容上由前7部仅限于经济领域扩展到经济、社会、文化及法制建设。
具体包括:总报告、西部民生与社会保障报告、西部社会发展报告、西部文化与教育发展报告、西部法治建设报告五个部分。
一、2011年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成就显着,但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
(1)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2011年,西部地区经济在2010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738.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03%,增速虽然比上年下降0.19个百分点,但高于东部地区3.42个百分点,高于中部地区1.2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5个百分点;占全国GDP的比重达到了19.24%,与2010年相比提高了0.56个百分点,为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人均GDP进一步提高。2011年西部地区人均GDP达到27584元,按美元计算人均GDP达到4378美元。其中有10个省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最高的为内蒙古,超过9000美元;重庆(5475美元)、陕西(5260美元)、宁夏(5141美元)超过5000美元。
(2)产业结构继续最佳化,第二产业驱动特徵进一步强化
2011年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的比例关係由2010年的13.9:49.8:36.3变为12.8:51.7:35.5,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明显上升。但从增长来看,第一产业增速有所加快,而第二产业增速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增速与上一年基本持平;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2%,与2010年相比,贡献率继续提高,经济成长的第二产业驱动特徵进一步强化。
(3)西部区域内省际之间经济协调性有所增强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省份经济成长的绝对差(最高增速与最低增速差)由2010年的6.5个百分点下降到4.4个百分点。二是四川、重庆、内蒙、陕西、广西五省区对西部地区GDP增长的贡献率均超过10%,加总贡献率为71.19%,比上一年下降1.96个百分点。
(4)对外贸易顺差有所加大,利用外资上新台阶
2011年西部地区进出口规模达到1839.8亿美元,增长43.7%,远高于全国22.5%的增速;其中进口增长35.2%,出口增长49.9%,净出口增长率为101.9%;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为8.3%。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21.6亿美元,同比增长46.3%。这表明,2011年西部地区坚持扩大内需与开拓国际市场相结合,全面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外经济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开放环境日趋最佳化,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5)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迅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
2011年,有11个省份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超过10%;有8个省份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4.1%),其中贵州、陕西、四川、云南、重庆进入全国增速最快的10个省份之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方面,12个省份的增长率均在12%或以上;有5个省份的收入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7.9%);值得关注的是,西部各省(市、区)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
(6)注重增长极带动与城市功能提升,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2011年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内蒙古和重庆的城镇率分别达到56.6%和55%,两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均超过全国51.3%的平均水平;内蒙古、青海和重庆3个省份的城镇化率提高幅度超过2%。但仍有部分省区的城镇化水平较低,贵州和甘肃的城镇化率还在40%以下。
2011年西部在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城乡居民整体生活水平仍然较低,与东部地区的绝对差距仍在继续扩大
2011年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267.9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3.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5277.9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5.6%。与东部地区相比,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依然在扩大,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由2006年的2599.85元扩大为2011年的3399.7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由5238.93元扩大为8966.8元。
(2)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不断提高,但地方财政收支缺口依然较大
这主要是因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改善及公共服务前期欠账较多,导致财政支出快速增长。因此,在未来的西部开发过程中,如何更有效的为西部民生及公共服务改善提供更多的支持,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仍需进行深入研究。
(3)生态环境脆弱的瓶颈制约仍然存在
经过多年努力,西部地区通过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加强土地、能源、矿产、水等资源的节约和管理,强化节能减排;加大对大江大河源头和草原退化区等重点区域的治理,生态区综合治理取得积极进展,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但排放量仍占全国总排量的1/3;万元GDP能耗约下降了20%,但仍是能耗水平最高的地区;2010年在全国万元GDP能耗最高的10个省份中,西部地区占了7个。
(4)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经济转型压力加大
西部地区的主导产业对资源依赖严重,而工业效益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资源价格上涨因素。这种过分依赖资源开发的发展模式带来了产业结构单一、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环境压力较大等问题。在发展方式转型成为经济发展主线的条件下,西部地区产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由于经济转型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在此方面,西部地区存在着较大的供给缺口。
综合各种因素,报告认为,随着国家对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扩大内需等巨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加上西部地区新一轮快速增长势头方兴未艾,预计2012年西部地区经济成长速度仍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2011年相比有所回调;GDP占全国的比重有望进一步提高。
二、西部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着成效,但反贫困任务依然艰巨
2.西部地区是我国反贫困的主要战场,是贫困发生率高、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进入新世纪以来,西部地区扶贫开发成效显着,但返贫率较高,反贫困任务依然艰巨。
西部大开发中,西南地区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减贫成效明显,贫困人口稳步下降;贫困家庭收入结构日益改善, 经营性收入比重不断提高;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贫困地区住房和生活设施逐渐改善。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覆盖面日益扩大。部分贫困地区已初步建立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合作医疗制度和特困民众社会救助制度,农村社会救济力度不断增强。
西北地区由于地理位置、民族问题、生态环境、边境安全以及贫困人口多等方面的因素,一直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十一五”期间,西北地区扶贫工作在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移民搬迁以及社会帮扶等方面成效显着,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收入持续提高,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为进一步改变贫困面貌打下了基础。
儘管西部地区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部分地区返贫现象比较严重,返贫率高,平均返贫率在15%-25%,个别地方高达30%-50%,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返贫人数超过脱贫人数的现象;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政府扶贫资金利用效率低;扶贫开发主体单一;扶贫人才缺乏等。为此,西部地区在下一步扶贫开发中,应加快构建多主体参与的扶贫开发机制;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完善扶贫开发机制与开发模式;实现开发式扶贫与社会保障的有效衔接;建立农业自然灾害保险制度;提高扶贫资金利用效率;提高扶贫人口受教育水平和开展技能培训等措施。
三、西部地区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均等的、覆盖所有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已成为必然趋势
通过对西部地区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当前形势和面临挑战的分析,报告认为,西部地区要立足实际,既要看到近年来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一系列有利条件,更要充分估计到推进养老保险城乡统筹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必须分阶段、分步骤推进,在“统账结合”的模式下稳步实现不同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兼顾、有序衔接和逐步完善,尤其是要加快推进相关制度的配套改革,解决好诸如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合理分担各级政府的财政补贴责任、畅通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渠道和不断加强经办机构能力建设等关键问题,最终实现西部地区老年人高质量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等目标。
四、西部地区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取得显着成效
(1)在社会发展总体水平方面,川蒙桂领先
通过建立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00-2010年西部各省(区市)社会发展态势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静态上,四川社会发展水平排序最高;重庆社会发展水平排序迅速提升,呈现稳定发展态势;贵州、云南、广西社会发展水平排序稳步提升,贵州综合排序由2000年的11位提升至2010年的第七位;云南综合排序由2000年的第七位提升至2010年的第六位;广西综合排序由2000年的第四位提升至2010年的第三位。内蒙古、陕西社会发展水平排序保持稳定。内蒙古综合排序基本维持在第一位到第三位的水平,陕西省综合排序基本处于第二位到第四位,此外,新疆、青海社会发展水平排序回落,甘肃、宁夏社会发展水平排序较低,综合排序长期位于后三位。
从十年社会发展水平的动态变化看,重庆、贵州、宁夏、青海排序呈上升趋势;广西、云南动态排序呈相对下降趋势;四川、内蒙古、陕西、甘肃、新疆动态排序则较为平稳。
(2)西部地区城市社区建设发展迅速
经过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西部地区城市社区在组织建设、民主与自治、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应重新定位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职能;以民主和自治为核心、促进社区内制度性和非制度性规範建设;注重社区社会资本的重建,使社区参与从“利他型”向“互利型”,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建立社区自治组织、非政府组织、社区居民间良性互动的支持型社会关係网路,促进城市社区的新发展。
(3)西部儿童事业持续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西部各省区制定实施了儿童发展规划或纲要,进一步改善了儿童健康、营养状况.儿童教育普及程度得以持续提高,西部儿童健康基本得到保障,儿童死亡率大幅度降低;儿童保健覆盖率持续提高,越来越多的儿童可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公共保健服务。孤儿、贫困家庭儿童、残疾儿童、流浪儿童、留守儿童、受爱滋病影响儿童等弱势儿童群体得到更多的关怀和救助。
西部地区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受到社会高度关注。西部地区18岁以下儿童约9000万,其中留守儿童1883万、流动儿童2000多万。留守儿童占西部儿童总量的21%,比例高出全国平均比例3个百分点;西部留守儿童占全国留守儿童总量的32%。为解决留守儿童受教育问题,西部各省区採取多种举措,动员和联合各个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社会各界人士,形成了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氛围,基本落实了留守儿童的上学和生活问题。与此同时,西部地区2000多万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不断改善,使一大批流动儿童获得了公平的就学权利和就学
五、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得天独厚,但发展活力有待提高
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演艺、民间艺术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产业增加值显着提高,但发展速度不够稳定,在全国文化产业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与东部地区差距仍在拉大。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化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内部活力不足。
为此,要高度重视西部文化产业发展,大力提升西部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加快文化产业体制改革、激发西部文化机构活力;发挥西部文化资源优势、打造西部文化产业特色,加快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
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结构亟待最佳化
对西部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显示:西部高等教育规模低于东部,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高层次人才培养偏少、办学类型亟待最佳化,院校空间分布较为集中,经费投入水平偏低,经费支出有限。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亟待最佳化 。
为此,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对教育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树立现代化教育思想理念,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最佳化高等教育结构,突出西部特色;加大建设力度,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推进西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促进西部高等教育公平,从而加快西部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
七、西部地区法治建设步伐有待加速
西部地区法治发展是中国法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课题组在西部八省区,针对法治国家建设中的刑事诉讼中人权保护与律师作用进行了专题调研,发现:我国西部地区广大民众,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法治国家建设有着较高的认同度,但西部法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西部地区法律专业人才缺乏、对刑事诉讼中律师工作性质的认同感不高、律师协会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等,使得刑事诉讼中变相限制或剥夺律师权利、损害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正当权利现象时有发生,也使律师参与刑事诉讼执业环境欠佳,近四成律师不愿办理刑事案件。
为此,西部地区要加快法治建设,应大力吸引、留住法律专业人才;加大普法力度,提升社会对律师作用的认识,改善律师参与刑事诉讼的执业环境;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充分保障和完善律师权利,适时取消律师伪证罪,降低律师参与刑事诉讼的风险,鼓励律师积极办理刑事案件;认真落实刑事诉讼法,加大对刑讯逼供案件的查处和制裁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