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7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7》由中国市长协会主办、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承办,邀请国内多位两院院士以及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等着名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亲自撰稿。《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7》分论坛篇、综论篇、观察篇、专题篇、案例篇、附录篇等六大部分,针对2007年中国城市发展中的重大事件、成绩、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以客观公正的立场检视了中国城市的发展实际。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7
- 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
- 页数:617页
- 开本:16
- 品牌:中国城市出版社
- 作者:本书编委会
- 出版日期:2008年4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07419610
内容简介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7》中国院士谈中国城市发展,权威专家、学者分析中国城市最新进展,百姓最关注的中国城市状况。
图书目录
论坛篇
发展模式转型与人居环境科学探索
京津联手 营建现代化区域城市
城市规划的生态与文化内涵
有序城镇化与和谐社会
2007 中国住房保障年
2007 中国城市交通进展
2007 中国智慧型化交通发展综述
2007 中国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进展
2007 中国城市信息化进展
综论篇
观察篇
专题篇
案例篇
附录篇
发展模式转型与人居环境科学探索
京津联手 营建现代化区域城市
城市规划的生态与文化内涵
有序城镇化与和谐社会
2007 中国住房保障年
2007 中国城市交通进展
2007 中国智慧型化交通发展综述
2007 中国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进展
2007 中国城市信息化进展
综论篇
观察篇
专题篇
案例篇
附录篇
文摘
发展模式转型与人居环境科学探索 吴良镛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
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了工业文明,史无前例地释放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城乡大发展,同时也为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了空前的危机。当今社会从过去发展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需要适应新的形势,转变发展模式。人居环境科学也应适应形势需要,积极地加以发展。
一、19-20世纪的发展模式与人类环境探索的三大主题
1.西方社会的环境意识与发展模式的领悟
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了灿烂的工业文明,生产关係的改变史无前例地释放了巨大的生产力。19—20世纪的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与大城市的兴起,但“旧技术时代”对环境的破坏也加速了今天的“环境危机”。
(1)“旧技术时代”对环境的破坏与“环境危机”
工业化和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是逐步加剧的,严重的公害事件往往是一次又一次的重複发生,而社会对它的认识直到环境状况趋于恶化并危及人们健康时,才予以公开承认。
20世纪50年代后,在全球範围内出现了“十大公害事件”等环境灾害,1973年石油危机带来了一系列不安的警告。1972斯德哥尔摩会议提出“人类环境宣言”,发出“只有一个地球”(“Only one earth”)的预警,全世界範围对环境的注视带来了“环境科学”的兴起。1972—1992年,人类用了20年的时间,迎来了全球高峰会议:“环境与发展的里约会议”,在众说纷纭下通过了“21世纪议程”。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
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了工业文明,史无前例地释放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城乡大发展,同时也为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了空前的危机。当今社会从过去发展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需要适应新的形势,转变发展模式。人居环境科学也应适应形势需要,积极地加以发展。
一、19-20世纪的发展模式与人类环境探索的三大主题
1.西方社会的环境意识与发展模式的领悟
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了灿烂的工业文明,生产关係的改变史无前例地释放了巨大的生产力。19—20世纪的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与大城市的兴起,但“旧技术时代”对环境的破坏也加速了今天的“环境危机”。
(1)“旧技术时代”对环境的破坏与“环境危机”
工业化和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是逐步加剧的,严重的公害事件往往是一次又一次的重複发生,而社会对它的认识直到环境状况趋于恶化并危及人们健康时,才予以公开承认。
20世纪50年代后,在全球範围内出现了“十大公害事件”等环境灾害,1973年石油危机带来了一系列不安的警告。1972斯德哥尔摩会议提出“人类环境宣言”,发出“只有一个地球”(“Only one earth”)的预警,全世界範围对环境的注视带来了“环境科学”的兴起。1972—1992年,人类用了20年的时间,迎来了全球高峰会议:“环境与发展的里约会议”,在众说纷纭下通过了“21世纪议程”。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