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向国际大都市
《走向国际大都市》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丛书”中的一本。对改革开放30年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的发展成就、发展战略、发展经验、发展理念和城市面貌、城市功能、城市精神建设等进行了研究总结,对上海市情的深刻变化、发展中面临的诸多新挑战作了分析。
基本介绍
- 书名:走向国际大都市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页数:284页
- 开本:16
- 品牌: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作者:左学金
-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208082410, 7208082413
内容简介
《走向国际大都市》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目录
总序
绪论 城市的变迁
(一)从城市(city)到大都市(Metropolis):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二)走向国际大都市之路
第一篇 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能级提升
一、国际大都市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最佳化
(一)国际大都市产业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
(二)上海三次产业结构的适应性调整与最佳化(1978~1990年)
(三)上海三次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最佳化(1991~2000年)
(四)上海三次产业结构的协调性调整与最佳化(2001年至今)
(五)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经验
二、国际大都市工业结构调整与国有企业改革
(一)国际大都市的工业结构特徵
(二)上海工业结构适应性调整与工业管理体制改革(1978~1990年)
(三)上海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1991~2000年)
(四)上海工业结构协调性调整与产业组织最佳化(2001年至今)
三、国际大都市服务业结构的调整与最佳化
(一)国际大都市服务业结构特徵
(二)上海服务业结构适应性调整分析(1978~1990年)
(三)上海服务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分析(1991~2000年)
(四)上海服务业结构协调性调整分析(2001年至今)
四、自主创新、经济成长方式转变与上海城市能级提升
(一)自主创新与国际大都市
(二)上海经济成长方式的主要特徵及其问题
(三)上海自主创新的主要特徵及其问题
(四)以自主创新引领上海经济成长方式转变
五、经济全球化与上海城市国际化
(一)经济全球化的成因与特徵
(二)世界城市体系与全球城市区域
(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城市国际化的作用与影响
(四)全球化条件下上海与国际大都市经济发展比较
(五)上海经济发展的不足及其今后发展方向
第二篇 城市空问规划、建设与布局的调整
一、国际大都市空间研究的理论热点及前沿
(一)城市理论的研究视角:从经验解释到微观模型
(二)城市实践视角的探索:基于城市发展现实问题的争论与反思
二、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旧区改造
(一)上海旧区改造的简单回顾
(二)上海与主要国际大都市旧区改造的比较
(三)关于上海走向国际大都市旧区改造之路的建议
三、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的国际大都市之路
(一)城市公共空间及建筑的特性及作用
(二)改革开放30年上海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历程
(三)上海与国际大都市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比较
(四)上海走国际大都市之路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主要措施与建议
四、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和融资的国际大都市之路
(一)上海城市交通道路建设历程与成就
(二)上海与国际大都市的比较:特点与问题
(三)最佳化上海交通道路建设的措施与建议
五、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国际大都市之路
(一)改革开放30年上海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历程
(二)上海与国际大都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比较
(三)上海城市房地产市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完善上海城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一些建议
六、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的国际大都市之路
(一)公共基础设施的特性及建设与融资的类型与特点
(二)改革开放30年上海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与融资的发展历程
(三)国际大都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及融资的成功经验与上海的问题
(四)最佳化上海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与建议
七、城市空间布局和郊区建设
(一)上海城镇空间发展演变的历史回顾
(二)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镇空间发展的经验与特徵
(三)上海城镇空间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四)上海城镇空间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
(五)上海城镇空间布局与郊区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第三篇 城市治理改革和城市社会和谐
一、国际大都市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一)国际大都市财政管理体制的合理性研究
(二)上海财政体制发展历程与现状
(三)上海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四)改革上海财政管理体制,发挥市区两级政府积极性
二、国际大都市社区建设及其治理
(一)国际大都市的社区建设及其治理
(二)上海市社区建设面临的状况及其特徵
(三)上海城市社区服务与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四)促进上海城市社区和谐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三、城市移民和流动人口
(一)上海流动人口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二)上海对流动人口管理的政策经历了从严格控制向加强服务的转变
(三)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取得的经验
(四)上海市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五)上海市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政策改革探讨
四、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一)城市公共服务的改革和完善
(二)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五、住房保障体系发展的国际大都市之路
(一)改革开放30年住房保障制度变化的历程
(二)国际大都市住房保障制度的主要特点
(三)完善上海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主要建议
六、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文化遗产保护
(一)改革开放后上海的文化遗产保护历程
(二)上海与主要国际大都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比较
(三)上海走向国际大都市文化保护之路的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绪论 城市的变迁
(一)从城市(city)到大都市(Metropolis):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二)走向国际大都市之路
第一篇 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能级提升
一、国际大都市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最佳化
(一)国际大都市产业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
(二)上海三次产业结构的适应性调整与最佳化(1978~1990年)
(三)上海三次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最佳化(1991~2000年)
(四)上海三次产业结构的协调性调整与最佳化(2001年至今)
(五)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经验
二、国际大都市工业结构调整与国有企业改革
(一)国际大都市的工业结构特徵
(二)上海工业结构适应性调整与工业管理体制改革(1978~1990年)
(三)上海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1991~2000年)
(四)上海工业结构协调性调整与产业组织最佳化(2001年至今)
三、国际大都市服务业结构的调整与最佳化
(一)国际大都市服务业结构特徵
(二)上海服务业结构适应性调整分析(1978~1990年)
(三)上海服务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分析(1991~2000年)
(四)上海服务业结构协调性调整分析(2001年至今)
四、自主创新、经济成长方式转变与上海城市能级提升
(一)自主创新与国际大都市
(二)上海经济成长方式的主要特徵及其问题
(三)上海自主创新的主要特徵及其问题
(四)以自主创新引领上海经济成长方式转变
五、经济全球化与上海城市国际化
(一)经济全球化的成因与特徵
(二)世界城市体系与全球城市区域
(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城市国际化的作用与影响
(四)全球化条件下上海与国际大都市经济发展比较
(五)上海经济发展的不足及其今后发展方向
第二篇 城市空问规划、建设与布局的调整
一、国际大都市空间研究的理论热点及前沿
(一)城市理论的研究视角:从经验解释到微观模型
(二)城市实践视角的探索:基于城市发展现实问题的争论与反思
二、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旧区改造
(一)上海旧区改造的简单回顾
(二)上海与主要国际大都市旧区改造的比较
(三)关于上海走向国际大都市旧区改造之路的建议
三、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的国际大都市之路
(一)城市公共空间及建筑的特性及作用
(二)改革开放30年上海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历程
(三)上海与国际大都市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比较
(四)上海走国际大都市之路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主要措施与建议
四、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和融资的国际大都市之路
(一)上海城市交通道路建设历程与成就
(二)上海与国际大都市的比较:特点与问题
(三)最佳化上海交通道路建设的措施与建议
五、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国际大都市之路
(一)改革开放30年上海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历程
(二)上海与国际大都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比较
(三)上海城市房地产市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完善上海城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一些建议
六、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的国际大都市之路
(一)公共基础设施的特性及建设与融资的类型与特点
(二)改革开放30年上海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与融资的发展历程
(三)国际大都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及融资的成功经验与上海的问题
(四)最佳化上海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与建议
七、城市空间布局和郊区建设
(一)上海城镇空间发展演变的历史回顾
(二)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镇空间发展的经验与特徵
(三)上海城镇空间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四)上海城镇空间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
(五)上海城镇空间布局与郊区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第三篇 城市治理改革和城市社会和谐
一、国际大都市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一)国际大都市财政管理体制的合理性研究
(二)上海财政体制发展历程与现状
(三)上海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四)改革上海财政管理体制,发挥市区两级政府积极性
二、国际大都市社区建设及其治理
(一)国际大都市的社区建设及其治理
(二)上海市社区建设面临的状况及其特徵
(三)上海城市社区服务与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四)促进上海城市社区和谐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三、城市移民和流动人口
(一)上海流动人口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二)上海对流动人口管理的政策经历了从严格控制向加强服务的转变
(三)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取得的经验
(四)上海市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五)上海市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政策改革探讨
四、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一)城市公共服务的改革和完善
(二)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五、住房保障体系发展的国际大都市之路
(一)改革开放30年住房保障制度变化的历程
(二)国际大都市住房保障制度的主要特点
(三)完善上海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主要建议
六、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文化遗产保护
(一)改革开放后上海的文化遗产保护历程
(二)上海与主要国际大都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比较
(三)上海走向国际大都市文化保护之路的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2.财政资金特别是中央财政为住房保障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撑
从已开发国家的经验来看,住房保障制度的建立,一方面需要稳定的财政支出的保障,另一方面也要按照不同的财税体制,分清各级政府的责任。以英国和德国为例,两国都有相应的部门或机构负责居民住房保障问题,这些机构根据法律设立,承担法律规定的职责。根据两个国家政治和税收体制的不同,法律对住房保障责任的规定也有区别。在英国,财税收入主要归中央政府所有并统一使用,解决低收入居民住房问题的责任明确由中央政府负责,地方相应设立住宅建设、补贴发放管理机构,负责具体实施工作;相关的资金投入由中央财政预算安排,地方机构的资金来自于财政预算拨款和出售公房收入。在德国,实行中央和州之间的分税制,法律明确住房保障的责任在州政府,但主要的住宅法律由中央政府制定(地方可根据实际情况,在规定範围内制定具体的地方法律),中央政府同时通过资金支持的手段推动相关措施的实施。
在英国和德国的中央财政预算中,住房保障资金的投入是一个重要方面。英国中央财政预算中的住房保障资金,大约占预算支出总额的6%左右。德国虽然规定由州政府负责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但中央政府财政预算中也有相当一部分的住房保障资金。如1999年度,德国联邦交通和住房部掌握的州际道路交通及住房资金500亿马克(仅次于社会保障部),用于住房的资金占100亿马克;其中住房储蓄奖励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
3.住房保障的对象、标準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及时进行动态调整
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住房的供求关係状况有很大的差别,住房保障的需求程度和发生作用的範围也会相应产生很大的差别。在住房严重短缺时期,住房供应不能满足住房需求,住房价格与城镇居民家庭平均的住房支付能力差距较大,需要政府保障的範围相对较大,需要保障的程度也较高。而在住房供求关係相对缓和时期则与之相反。已开发国家住房保障制度目标群的範围经历了由大到小的转变。在住房短缺时期,其住房保障制度的目标群範围几乎包括高、中、低收入阶层;随着住房短缺问题的逐步解决,住房保障制度目标群的範围逐渐转向中、低收入阶层;而随着住房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和住房发展阶段的进一步升级,目前,已开发国家政府住房保障制度的目标群完全锁定在低收入阶层。
从已开发国家的经验来看,住房保障制度的建立,一方面需要稳定的财政支出的保障,另一方面也要按照不同的财税体制,分清各级政府的责任。以英国和德国为例,两国都有相应的部门或机构负责居民住房保障问题,这些机构根据法律设立,承担法律规定的职责。根据两个国家政治和税收体制的不同,法律对住房保障责任的规定也有区别。在英国,财税收入主要归中央政府所有并统一使用,解决低收入居民住房问题的责任明确由中央政府负责,地方相应设立住宅建设、补贴发放管理机构,负责具体实施工作;相关的资金投入由中央财政预算安排,地方机构的资金来自于财政预算拨款和出售公房收入。在德国,实行中央和州之间的分税制,法律明确住房保障的责任在州政府,但主要的住宅法律由中央政府制定(地方可根据实际情况,在规定範围内制定具体的地方法律),中央政府同时通过资金支持的手段推动相关措施的实施。
在英国和德国的中央财政预算中,住房保障资金的投入是一个重要方面。英国中央财政预算中的住房保障资金,大约占预算支出总额的6%左右。德国虽然规定由州政府负责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但中央政府财政预算中也有相当一部分的住房保障资金。如1999年度,德国联邦交通和住房部掌握的州际道路交通及住房资金500亿马克(仅次于社会保障部),用于住房的资金占100亿马克;其中住房储蓄奖励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
3.住房保障的对象、标準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及时进行动态调整
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住房的供求关係状况有很大的差别,住房保障的需求程度和发生作用的範围也会相应产生很大的差别。在住房严重短缺时期,住房供应不能满足住房需求,住房价格与城镇居民家庭平均的住房支付能力差距较大,需要政府保障的範围相对较大,需要保障的程度也较高。而在住房供求关係相对缓和时期则与之相反。已开发国家住房保障制度目标群的範围经历了由大到小的转变。在住房短缺时期,其住房保障制度的目标群範围几乎包括高、中、低收入阶层;随着住房短缺问题的逐步解决,住房保障制度目标群的範围逐渐转向中、低收入阶层;而随着住房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和住房发展阶段的进一步升级,目前,已开发国家政府住房保障制度的目标群完全锁定在低收入阶层。
后记
为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于今年2月筹划撰写出版上海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丛书。经反覆研究,确定了12个选题,即“中国和平发展
道路的历史选择”、“现代化的模式选择~一中国道路与经验”、“民族复兴的思想纲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与实践价值”、“走向自
主创新——中国现代创新的路径”、“经济奇蹟的解读”、“资本与劳动的共赢逻辑”、“法治境界的探求”、“中国发展的精神因素”、“
文化繁荣的追寻”、“社会的生产1978年以来的中国社会变迁”、“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走向国际大都市”。同时,组成了丛书编委会
,确定了丛书首席专家制度,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由首席专家组织撰写班子。与上述选题相对应,聘请了黄仁伟、胡伟、鲍宗豪、李湛、桑
玉成、权衡、何勤华、童世骏、赵兰英、李友梅、诸大建、左学金等12位同志为首席专家,主持各自选题的研究和撰写。
从3月中旬至9月中旬的6个月,各选题撰写组集中精力研究、撰写和修改书稿。此间,丛书编委会对提纲逐个进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在进一
步修改后确定了详细提纲。潘世伟同志审读了大部分书稿,并对部分书稿提出修改意见。
丛书的研究撰写,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力求体现党的十七大精神、反映党的十七大和我们党
多年来关于改革开放的思想、观点和论断,力求反映改革开放30年我国社会生活的新变化新面貌;坚持理论联繫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力求
理论性与实证性结合,既有理论概括又有案例分析,努力做到事实準确、观点鲜明、逻辑严谨、文笔生动、富有新意。
道路的历史选择”、“现代化的模式选择~一中国道路与经验”、“民族复兴的思想纲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与实践价值”、“走向自
主创新——中国现代创新的路径”、“经济奇蹟的解读”、“资本与劳动的共赢逻辑”、“法治境界的探求”、“中国发展的精神因素”、“
文化繁荣的追寻”、“社会的生产1978年以来的中国社会变迁”、“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走向国际大都市”。同时,组成了丛书编委会
,确定了丛书首席专家制度,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由首席专家组织撰写班子。与上述选题相对应,聘请了黄仁伟、胡伟、鲍宗豪、李湛、桑
玉成、权衡、何勤华、童世骏、赵兰英、李友梅、诸大建、左学金等12位同志为首席专家,主持各自选题的研究和撰写。
从3月中旬至9月中旬的6个月,各选题撰写组集中精力研究、撰写和修改书稿。此间,丛书编委会对提纲逐个进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在进一
步修改后确定了详细提纲。潘世伟同志审读了大部分书稿,并对部分书稿提出修改意见。
丛书的研究撰写,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力求体现党的十七大精神、反映党的十七大和我们党
多年来关于改革开放的思想、观点和论断,力求反映改革开放30年我国社会生活的新变化新面貌;坚持理论联繫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力求
理论性与实证性结合,既有理论概括又有案例分析,努力做到事实準确、观点鲜明、逻辑严谨、文笔生动、富有新意。
序言
在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年之际,上海市委宣传部组织撰写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丛书同大家见面了,这是上海市理论界献给改革开放30周年的
一份礼物。
30年前,我们党果断结束“文化大革命”,把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勇敢开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领导人民谱写中国改革发展的壮丽史诗。从此,坚持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中国人民历史活动的主题,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同改革开放联繫在一起。
30年来,党和人民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义无反顾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征程中锐意创新,开拓前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
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等全面改革和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
产力,极大地改善了广大人民民众物质文化生活,使中国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画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
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今天,一个面向现
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走上了摆脱贫困、逐步富裕的广阔道路,而且为
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宝贵的精神财
富,是新的历史阶段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她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带来了光明前景,给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信心。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仅创造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
伟大成就,而且开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
仅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
一份礼物。
30年前,我们党果断结束“文化大革命”,把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勇敢开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领导人民谱写中国改革发展的壮丽史诗。从此,坚持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中国人民历史活动的主题,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同改革开放联繫在一起。
30年来,党和人民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义无反顾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征程中锐意创新,开拓前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
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等全面改革和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
产力,极大地改善了广大人民民众物质文化生活,使中国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画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
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今天,一个面向现
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走上了摆脱贫困、逐步富裕的广阔道路,而且为
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宝贵的精神财
富,是新的历史阶段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她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带来了光明前景,给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信心。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仅创造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
伟大成就,而且开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
仅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