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

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

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

《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是陈先达创作的一部文化研究着作,首次出版于2017年8月。

该书以“文化”为主题,对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华文化精神、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係、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道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等一系列重大命题展开深入论述,对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理论启示价值。该书不仅关注时代的重大现实问题,而且力图以简洁的语言、适当的叙述、合理的逻辑让党员干部和大众了解、熟悉文化自信问题。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
  • 作者:陈先达
  • 首版时间:2017年8月
  • 字数:约136000
  • 类别:文化研究着作

内容简介

该书论述了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的精神、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係、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道路、哲学社会科学学者的责任等一系列重大议题,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基本理论和方法,系统阐述了文化自信研究中的基础理论问题以及重点难点问题。

作品目录

前言
上篇 文化及其基本问题中篇 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下篇 文化强国与中国道路
01 文化的定义与功能
一、文化是精神生产的创造物
二、文化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同一性的精神加固器
三、市场经济下的文化建设
四、西方社会不可能依靠东方文化摆脱危机
02 文化的本质与基本形态
一、小文化与大文化
二、理论形态文化与世俗形态文化
三、文化的多元性、相对性以及文化的先进与落后
四、应该重视两种文化传统
03 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
一、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与联繫
二、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和阶级性问题
三、文化发展的本质是创造
04 社会历史考察中的文化视角
一、历史唯物主义不是文化决定论
二、文化问题成为时代的热点的社会背景
三、文化问题考察中的两种历史观
四、当代人类困境不能简单归结为文化危机
五、中国文化争论与中国社会发展前途的选择
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01 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
一、文化自信与民族解放
二、文化是有机整体
三、文化自信与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02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交流作用
二、对儒家文化圈国家和地区的道德教化作用
三、在社会主义中国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03 中华文化经典与中华文化精神
一、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生存智慧的结晶
二、中华民族文化与中国人民
三、历史杰出人物与中华文化精神的人格化
04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应该站在社会形态更迭的高度来审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係
二、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变革中国社会
三、只有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取得胜利
四、正确评价儒家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
五、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六、可不可以“尊孔读经”
0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时代课题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各自的性质决定了二者相结合的可能性
三、防止文化虚无主义与文化复古主义
01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繁荣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必经之路
二、文化强国与提高文化软实力
三、文化安全与文化交流
四、破解文化强国建设的体制之谜
五、建立文化强国的迫切性
02 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道路
一、中国道路与中国方案
二、中国道路之争
三、中国道路的文化自信
03 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一、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
二、坚持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意义
04 在为祖国和人民立德立言中实现价值
一、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
二、哲学社会科学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资源和重要手段
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创作背景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途上,文化是哲学关注的热点,文化问题是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文化自信是具有引领意义的纲领和信念,也是富有前景的追求和展望。2016年11月23日,陈先达先生在光明日报发表了《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该书是对这篇文章的丰富与扩充。

作品思想

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问题,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基本理论和方法,正确处理古今中外的关係。基于这样的思想构架,《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从巨观层面的思考出发,集中在中观层面上,并对微观层面有所涉猎。对文化及其基本问题的哲学思考和一般性思考,属于巨观层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道路等议题的思考,属于中观层面;对是否可以“尊孔读经”等问题的思考,属于微观层面。巨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探究相互结合乃至交融,使得该书既有博大精深的品质,又有细微之处的关怀,远近兼顾,刚柔相济。
历史唯物主义不是文化决定论,这是该书的理论出发点。对文化的定义与功能的阐发,对文化的本质与基本形态的分析,对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关係的把握,都应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文化问题何以成为现时代的热点不可能从文化本身得到解释,当代人类困境不能简单归结为文化危机,西方社会也不可能依靠东方文化摆脱危机,因为西方的问题在根本上是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危机。强调物质生产方式对精神生产的制约性,丝毫不会否认文化作为“保持社会稳定和同一性的精神加固器”的重要意义,不能削弱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会忽视建立文化强国的迫切性,而是突出表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单纯是一个文化问题,必须依靠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信,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绝不是文化自大,更不是文化上的闭关锁国或拒绝文化交流,当代中国是当代世界语境中的中国,一如当代世界是中国于其中发挥越来越大作用的世界。陈先达不赞成“东方文化主导论”,更不同意中西“文化冲突论”,中国文化自信的重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
该书熔文史哲于一炉,富有哲学的崇高、史学的深邃和文学的优美。在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时,陈先达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阐明民族复兴与民族文化复兴的内在关联,认为必须保持中国传统文化滚滚向前的机制。
文化离不开人的创造,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与对历史上文化经典和文化名人的崇敬是分不开的,新形势下的文化自信也在召唤和培育“既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又具有创造性”的文化名人。“我们不要害怕文化名人,我们不是名人太多,而是名人太少”。陈先达所说的“名人”,不是单纯沉浸于个人兴趣爱好中、自娱自乐的思想者和作家,而是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资源和手段,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承担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历史使命,思想自由与责任不可分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是一个能够产生也应该产生伟大思想家和理论家的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定能大有作为。

作品影响

2018年,该书入选由中宣部主办的第八届优秀通俗理论读物推荐活动。

出版信息

书名ISBN出版社出版时间
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
9787507345810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9

作者简介

陈先达,男,中国人民大学一级岗位教授,当代哲学家、教育家,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哲学组组长、北京市社科联顾问、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名誉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主任、第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市哲学学会会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长。陈先达教授在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一般哲学理论、文化理论等方面有精深的研究和着述。着有《走向历史的深处》、《处在夹缝中的哲学》、《陈先达文集》(六卷本)、《陈先达自选集》、《哲学心语》、《回归生活》、《信仰与探索》、《陈先达哲学随笔丛书》(四卷本)等200多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