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惟一(记录器的四次飞跃)
星上计算机是卫星的关键部件之一,犹如人的大脑,如果大脑出了毛病必将危及卫星安全;它要求高、技术新、系统非常複杂。风云一号卫星方案设计的时候,A星用的是较早的固定程式计算机,只要姿控系统任何一个部件失效,系统便不能正常工作。风云一号B星採用的计算机,在地平仪失效时,仍能完成姿态控制,性能上比先前的计算机有较大的改善。但因为对空间环境没有足够的认识,元器件的抗辐射指标达不到要求,在轨工作165天后,因空间单粒子效应引起翻转,后经“抢救”,姿控调整回来了,但该星没有达到预定的设计寿命。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黄惟一
- 主要成就:设计风云一号卫星
为解决卫星在轨运行的长寿命问题,在风云一号C星上,由黄惟一领导设计的计算机系统採取了多项可靠性措施,并採用高可靠、抗辐射的P1750A为CPU。风云一号C星上天后,至今仍在可靠地工作着。
黄惟一带领课题组的成员把目光又瞄準气象卫星固态记录器这一尖端项目。固态记录器起着将卫星围绕地球运转过程中所收集到的信息储存起来,而当接到指令后又能及时将储存的信息準确地发回地面的作用,它工作的好坏是卫星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誌。黄惟一与课题组成员,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只用了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就研製成功了达到20世纪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固态记录器。
1999年4月,太原卫星测试厂房正在进行卫星传输系统实验,由兄弟单位研製的FLASH固态记录器发生了故障。为确保本所DRAM固态记录器质量万无一失,黄惟一带领课题组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前后方联动,提出了《关于加强CMOS器件抗闩锁保护措施》的建议。为了保证发射如期进行,他们反覆研究制定了4套改动方案,并由黄惟一在上海亲自指挥试验验证工作,先后否定了3种方案,最终确定了直接在模组电源输入端加限流电阻的技术措施。该方案经专家和卫星两总系统初步评审后,认为可以实施。于是他们将固态存储器带到上海实施改动方案及工艺加固,通过了电性能试验验证及振动试验并通过了院级评审。
卫星按计画发射成功。该组研製的DRAM固态记录器成功地传回了风云一号卫星的全球云图,云图图像清晰,工作状态良好,运行正常。
固态记录器在历经了两次在风云一号星上套用后,又被用于其他卫星,前景广阔。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黄惟一(记录器的四次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