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当代中国转型期社会形态研究

当代中国转型期社会形态研究

当代中国转型期社会形态研究

《当代中国转型期社会形态研究》的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转型期社会形态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哲学界在转型期当代中国社会形态研究上取得了一些初步成就,确立了对转型期社会形态作总体研究的视角,深化了唯物史观对社会机体横向结构的解剖及社会纵向运行规律及趋势的揭示。着眼于我国社会发展问题,以国外社会发展理论为资源,围绕“社会——人——自然”之间的关係,对转型期社会形态的整体协调发展作研究,确立了当代中国的整体发展观和现代化理论。确立了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较深入把握当代中国转型期社会形态的专题研究。

基本介绍

  • 书名:当代中国转型期社会形态研究
  •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 页数:333页
  • 开本:32
  • 品牌:学林出版社
  • 作者:贺善侃
  • 出版日期:2003年12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806686348, 7806686347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当代中国转型期社会形态研究》是由学林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贺善侃,现任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科技与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全国辩证逻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逻辑学会副会长、上海市领导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哲学学会理事。1997年荣获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2003年获上海市教学名师奖。已出版专着《实践主体论》、《辩证逻辑与现代思维》、《当代中国转型期社会形态研究》、《网路时代:社会发展的新纪元》,主编《社会哲学引论》、《思维艺术学》、《改革:中国现代化之路》、《现代西方社会思潮》、《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20多本。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自然辩证法研究”“学术月刊”“光明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等报刊杂誌上发表论文230多篇,有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複印资料》转载。多次获学术成果和优秀教学成果奖。

媒体推荐

书评
本书着眼于我国社会发展问题,以国外社会发展理论为资源,围绕“社会——人——自然”之间的关係,对转型期社会形态研究,确立了当代中国的整体发展观和现代化理论。
的整体协调发展作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社会形态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历史视野
第一节 正确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
一、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文本的再阅读
二、“非经济的社会形态”中物质生产的地位
三、“经济的社会形态”包括原始社会
第二节 社会形态的双维多级结构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
一、社会形态的双维多级结构
二、从社会形态结构看当代中国社会形态转型的历史定位

第二章 转型中的当代中国社会形态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与社会发展
一、社会转型:社会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社会转型的内容和动力
三、社会转型对社会形态的重大影响

第二节 转型期社会形态的一般特点
一、社会结构的不平衡性
二、社会矛盾的尖锐性
三、社会内容的创新性

第三节 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新特点
一、世界现代化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矛盾交织
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进程

第三章 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形态
第一节 社会经济形态转型与社会转型
一、社会经济形态转型是社会转型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传统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三、经济体制转型的原因和动力

第二节 社会经济形态转型的推进过程
一、社会经济转型的主要内容
二、社会经济转型的机制与规律

第三节 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型趋势
一、优势与问题
二、前景与展望

第四章 当代中国社会政治形态
第一节 社会政治形态的内涵
一、从马克思对“社会形态”的论述看“社会政治形态”的内涵
二、社会政治形态与中国社会其他子形态的互动关係

第二节 当代中国社会政治形态的基本内容
一、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的确立及基本框架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形态的变迁

第三节 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的发展趋势
一、民主:回归与诉求
二、法治:民主的权威
三、理性:过程的诉求

第五章 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形态
第一节 社会文化形态转型与社会转型
一、社会文化形态的转型与社会转型的互动关係
二、社会文化形态转型的相对独立性

第二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文化形态
一、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形态的转型
二、中国社会文化形态转型中传统文化的创新
三、西方文化在中国社会文化形态转型中的移植与发展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
一、当代中国的文化特徵
二、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形态的构建
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未来走向

第六章 当代中国社会主体形态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与主体转型
一、主体转型:社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主体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尺度
三、自由文明:社会文明的升华

第二节 当代中国社会主体特徵确立了面向世界的主体开放性
二、确立了面向现代化的主体自主性
三、确立了面向未来的主体创新性

第三节 当代中国人文精神构建
一、主体现代化进程中的二难抉择
二、人文精神危机:当代中国主体转型的阻力
三、人文精神构建:创建社会转型的良好人文环境

第七章 当代中国社会形态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与社会协调发展
一、社会协调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协调

第二节 中国转型期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协调
一、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
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三、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协调

第三节 中国转型期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实施
一、注意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协调发展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係
三、确立社会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
四、树立四位一体的大文明观
五、追求社会协调发展的人本目标

文摘

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对于这一段话我们作由浅入深的分层“阅读”。首先,从第一层面即直接的字面含义上阅读,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这一段话里直接字面表述出来的只有四个形态,即“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资本主义的”这四个形态,没有第五个形态。可以说,这第一层面的阅读是其他更为深入的阅读的坚实基础。
第二层面的阅读,可以发现蕴涵于字面后的逻辑推演出的含义。无疑,通过逻辑推演,可以引伸出无限丰富的内容。这里我们仅仅从直接的字面材料中读出直接的逻辑含义。但是,即便这一“直接的”阅读和解释也同样可能产生阅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而“创造”的超越文本、甚至是非文本的内容。所以,从这一层面开始便出现阅读的主观性和“创造性”。以往这一层面的读法就是把字面后的直接逻辑所蕴含的内容作了这样的理解,即简单地推定这里讲了全部人类历史发展的五个形态。其中,第五个形态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形态。这一含义是在直接字面的四形态材料基础上,由阅读者的理解而加上的。通过这种理解,构成了所谓的五阶段论。这种理解,长期以来是五形态论的基石。
从一般意义上说,把共产主义作这样的理解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因为,谁都知道,马克思的一个最重要的观点就是,共产主义社会是未来社会的一个社会形态。

序言

社会转型理论涵盖面很广。本书的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转型期社会形态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哲学界在转型期当代中国社会形态研究上取得了一些初步成就:(1)确立了对转型期社会形态作总体研究的视角,深化了唯物史观对社会机体横向结构的解剖及社会纵向运行规律及趋势的揭示。(2)着眼于我国社会发展问题,以国外社会发展理论为资源,围绕“社会——人——自然”之间的关係,对转型期社会形态的整体协调发展作研究,确立了当代中国的整体发展观和现代化理论。(3)确立了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较深入把握当代中国转型期社会形态的专题研究。诸如:关于当代中国转型期社会形态演化的基本趋势研究;关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发展的代价研究;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关係的研究;关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关于社会转型期的道德观、价值观研究等。这些研究有效地实现了哲学研究模式的转换,把哲学研究转向现实生活,转向社会形态发展机制,抓住了当代中国社会哲学研究的最适宜的切入点——社会转型问题。然而,迄今为止,哲学界对当代中国转型期的社会形态研究总的说来还不够深入。
在新世纪的开端,对于当代中国转型期社会形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当代中国转型期社会形态研究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