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系统论
《社会系统论》是学林出版社2004年1月1日出版的图书,本书介绍这门以社会运动为研究对象的基础科学,论述其研究方法,概念构筑体系,体系内在联繫,体系蕴含理论等内容。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社会系统论
- 平装: 195页
-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 开本:32
-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4年1月1日
- ISBN:7806686908、9787806686904
媒体评论
后记
这个册子,是我整个研究项目的第四部专着。
促使我进行这项研究的动因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传统哲学不仅始终落后科学,而且一再批判科学。先后批判过摩尔根的遗传学、量子力学共振论、控制论、人工智慧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甚至批判过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的理论。这些被批判的科学,几乎都是20世纪的重大发现。而作为“批判武器”的东西,则又是挂着“马克思主义”招牌的哲学。这便引起国内外若干造诣精深的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怀疑、反对和反批判,从而严重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全世界的崇高威望和影响。
这个问题,引起我的浓厚兴趣。认为深入研究和正确解决这个问题,对于维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全世界的声誉和影响,对于垫补哲学与科学之间长期存在的鸿沟,对于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哲学的研究和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那幺,传统哲学为什幺长期落后科学和经常批判科学呢?原因在于:哲学和各门科学(包括各门自然科学和各门社会科学),虽然研究範围、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相通的研究东西——矛盾。哲学是否合乎科学,根本的问题是在于矛盾模式。只有合乎科学的矛盾模式,才能对科学的研究和发展,起着促进和指导作用。不合乎科学的矛盾模式,只能对科学的研究和发展,起着阻碍和抑制作用。传统哲学所以长期落后科学和经常批判科学,根本原因,就在于其静态的和平面的矛盾模式。
找到这个原因后,我花了约五年的时间,反覆研读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哲学的贫困》和自然科学等着作。于是从这些原着中,发掘出一个与传统哲学根本不同的矛盾模式,即动态的和立体的矛盾模式。我称之为“矛盾运动的立体模式”和“经典的立体模式”。
这个动态的和立体的矛盾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以事物或矛盾双方每一方内部的二重因素(二重性)为遵循的客观依据和展开的逻辑导向,将矛盾运动分为形成的历史过程和发展的逻辑过程,历史过程分为差异和生成与分离和对立两个阶段,逻辑过程分为正面过程和反面过程。然后将正面过程和反面过程组合起来,便构成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动态的和立体的矛盾模式。因此,人们只要承认事物或矛盾双方每一方内部的二重因素具有客观普遍性,就应承认这个矛盾模式具有无可辩驳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就应承认这个矛盾模式对各门科学(包括各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普遍适用性。
由于这个动态的和立体的矛盾模式,是中外哲学史上前所未有的新型的矛盾模式,因此,这项研究所写出的四部专着,都可以说是新型的理论体系。但应指出:这个动态的和立体的模式,并非是我创立的,而是马克思创立的。我所做的工作或者说贡献,只是把它从马克思的原着中发掘出来,套用于各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形成新的哲学体系、新的社会学体系和科学技术体系而已。
……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一、社会系统论的研究对象
二、社会系统论的研究根据
三、社会系统论的研究动因
四、社会系统论的研究目的
第二章 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的理论来源
三、研究方法的个别模式
四、研究方法的一般模式
五、研究方法的模式简解
第三章 社会基本矛盾
一、社会系统论的研究起点——消费
二、消费和生产矛盾运动的立体模式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係矛盾运动的立体模式
四、公有制和私有制矛盾运动的立体模式
五、全民性和阶级性矛盾运动的立体模式
六、民主制和专政制矛盾运动的立体模式
第四章 概念构筑体系
一、概念的属性依据
二、概念的具体类型
三、构筑的理论体系
第五章 体系内在联繫
一、消费和生产的运动形态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係的运动形态
三、公有制和私有制的运动形态
四、全民性和阶级性的运动形态
五、民主制和专政制的运动形态
六、三个系统的内在联繫
第六章 体系蕴涵理论
一、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社会运动的基本规律
三、社会革命的基本原因
四、社会现实问题的认识
第七章 苏式唯物史观批判
一、无视摩尔根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二、排斥马克思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
三、曲解社会基本矛盾
四、残缺不全的理论体系
五、简要结论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