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机化学实验/高等学校教材
《有机化学实验/高等学校教材》是200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曾昭琼。
基本介绍
- 书名:有机化学实验/高等学校教材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页数:213页
- 开本:16
- 品牌:高等教育出版社
- 作者:曾昭琼
- 出版日期:2000年1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7040079534
内容简介
《有机化学实验》是依据教育部高等师範教学基本要求及近年各师範院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实践在原二版教材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该书保持了原有教材的体系,并以小量规模实验为主,部分实验配有微型实验,以供不同学校选用。内容分五部分阐述,含有机实验一般知识、基本操作和实验技术,有机物製备及性质实验和理论实验。每一实验后有注释和问题,书后附有各类实验参考数据,以便查阅。《有机化学实验》可作高师化学系本科生教材,也可供专科和其他相关专业选作教材和参考。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有机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
1-1 有机化学实验室规则
1-2 有机化学实验室安全知识
一、实验室的安全守则
二、实验室事故的预防
三、事故的处理和急救
四、急救用具
1-3 有机化学实验常用的仪器和装置
一、有机化学实验常用普通玻璃仪器
二、有机化学实验常用标準接口玻璃仪器
三、有机化学实验常用装置
四、仪器的装配
1-4 常用玻璃器皿的洗涤和保养
一、玻璃器皿的洗涤
二、玻璃仪器的乾燥
三、常用仪器的保养
1-5 实验预习、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的基本要求
1-6 有机化学实验文献
第二部分 基本操作和实验技术
2-1 加热与冷却
2-2 乾燥与乾燥剂
一、液态有机化合物的乾燥
二、固体的乾燥
2-3 搅拌与搅拌器
2-4 塞子的钻孔和简单玻璃工操作
2-5 熔点的测定
2-6 蒸馏和沸点的测定
2-7 分馏
2-8 减压蒸馏
2-9 水蒸气蒸馏
2-10 萃取
2-11 液态有机化合物折光率的测定
2-12 重结晶提纯法
2-13 升华
2-14 旋光度的测定
2-15 色谱法
一、柱色谱法
二、纸色谱法
三、薄层色谱法
2-16 有机化合物红外光谱的测定
2-17 核磁共振氢谱的测定
第三部分 有机化合物的製备
3-1 环己烯的製备
3-2 溴乙烷的製备
3-3 1-溴丁烷的製备
3-4 1,2-二溴乙烷的製备
3-5 对二叔丁基苯的製备
3-6 2-甲基-2-氯丙烷的製备
3-7 无水乙醇的製备
3-8 2-甲基-2-丁醇的製备
3-9 1-苯乙醇的製备
3-10 三苯甲醇的製备
3-11 乙醚的製备
3-12 正丁醚的製备
3-13 苯乙酮的製备
3-14 环己酮的製备
3-15 苄叉丙酮和二苄叉丙酮的製备
3-16 1,2一二苯乙烯的製备
3-17 安息香缩合反应
3-18 己二酸的製备
3-19 1,9一壬二酸的製备
3-20 肉桂酸的製备
3-21 乙酸乙酯的製备
3-22 苯甲酸乙酯的製备
3-23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製备
3-24 乙醯乙酸乙酯的製备
3-25 苯甲醯乙酸乙酯和苯甲醯丙酮的製备
3-26 4一苯基一2一丁酮的製备
3-27 苯胺的製备
3-28 乙醯苯胺的製备
3-29 对乙醯氨基苯磺醯氯的製备
3-30 对氨基苯磺醯胺的製备
3-31 2一硝基一1,3一苯二酚的製备
3-32 甲基橙的製备
3-33 Diels-Alder反应
3-34 相转移催化法製备二茂铁
3-35 外消旋a一苯乙胺的製备
3-36 2一庚酮的製备
3-37 呋喃甲醇和呋喃甲酸的製备
3-38 8一羟基喹啉的製备
3-39 生物硷的提取
3-40 脲醛树脂的合成
第四部分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实验一
4-1 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定性分析
4-2 甲烷和烷烃的性质
4-3 不饱和烃的製备和性质
4-4 芳烃的性质
4-5 卤代烃的性质
4-6 醇和酚的性质
4-7 醛和酮的性质
4-8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性质
4-9 胺的性质
4-10 某些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硷的性质
4一11 糖类物质的性质
4-12 胺基酸和蛋白质的性质
4-13 胺基酸、糖的纸色谱
第五部分 理论部分
5-1 环己酮、糠醛与氨基脲的竞争反应
5-2有机光化学反应
5-3 二氯卡宾与环己烯的反应
5-4 苯炔的捕获--三蝶烯及1一萘酚的合成
5-5 Beckmann重排
5-6 外消旋a一苯乙胺的拆分
附录
附录一常用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附录二常用试剂的配製
附录三常用酸硷溶液的质量分数相对密度和溶解度
附录四 水的饱和蒸气压
附录五关于毒性、危害性化学药品的知识
附录六有机化学实验报告格式
附录七製备实验的基本操作统计表
附录八 多步骤有机合成组合参考表
附录九 有机化学文献和手册中常见词的英文缩写
1-1 有机化学实验室规则
1-2 有机化学实验室安全知识
一、实验室的安全守则
二、实验室事故的预防
三、事故的处理和急救
四、急救用具
1-3 有机化学实验常用的仪器和装置
一、有机化学实验常用普通玻璃仪器
二、有机化学实验常用标準接口玻璃仪器
三、有机化学实验常用装置
四、仪器的装配
1-4 常用玻璃器皿的洗涤和保养
一、玻璃器皿的洗涤
二、玻璃仪器的乾燥
三、常用仪器的保养
1-5 实验预习、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的基本要求
1-6 有机化学实验文献
第二部分 基本操作和实验技术
2-1 加热与冷却
2-2 乾燥与乾燥剂
一、液态有机化合物的乾燥
二、固体的乾燥
2-3 搅拌与搅拌器
2-4 塞子的钻孔和简单玻璃工操作
2-5 熔点的测定
2-6 蒸馏和沸点的测定
2-7 分馏
2-8 减压蒸馏
2-9 水蒸气蒸馏
2-10 萃取
2-11 液态有机化合物折光率的测定
2-12 重结晶提纯法
2-13 升华
2-14 旋光度的测定
2-15 色谱法
一、柱色谱法
二、纸色谱法
三、薄层色谱法
2-16 有机化合物红外光谱的测定
2-17 核磁共振氢谱的测定
第三部分 有机化合物的製备
3-1 环己烯的製备
3-2 溴乙烷的製备
3-3 1-溴丁烷的製备
3-4 1,2-二溴乙烷的製备
3-5 对二叔丁基苯的製备
3-6 2-甲基-2-氯丙烷的製备
3-7 无水乙醇的製备
3-8 2-甲基-2-丁醇的製备
3-9 1-苯乙醇的製备
3-10 三苯甲醇的製备
3-11 乙醚的製备
3-12 正丁醚的製备
3-13 苯乙酮的製备
3-14 环己酮的製备
3-15 苄叉丙酮和二苄叉丙酮的製备
3-16 1,2一二苯乙烯的製备
3-17 安息香缩合反应
3-18 己二酸的製备
3-19 1,9一壬二酸的製备
3-20 肉桂酸的製备
3-21 乙酸乙酯的製备
3-22 苯甲酸乙酯的製备
3-23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製备
3-24 乙醯乙酸乙酯的製备
3-25 苯甲醯乙酸乙酯和苯甲醯丙酮的製备
3-26 4一苯基一2一丁酮的製备
3-27 苯胺的製备
3-28 乙醯苯胺的製备
3-29 对乙醯氨基苯磺醯氯的製备
3-30 对氨基苯磺醯胺的製备
3-31 2一硝基一1,3一苯二酚的製备
3-32 甲基橙的製备
3-33 Diels-Alder反应
3-34 相转移催化法製备二茂铁
3-35 外消旋a一苯乙胺的製备
3-36 2一庚酮的製备
3-37 呋喃甲醇和呋喃甲酸的製备
3-38 8一羟基喹啉的製备
3-39 生物硷的提取
3-40 脲醛树脂的合成
第四部分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实验一
4-1 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定性分析
4-2 甲烷和烷烃的性质
4-3 不饱和烃的製备和性质
4-4 芳烃的性质
4-5 卤代烃的性质
4-6 醇和酚的性质
4-7 醛和酮的性质
4-8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性质
4-9 胺的性质
4-10 某些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硷的性质
4一11 糖类物质的性质
4-12 胺基酸和蛋白质的性质
4-13 胺基酸、糖的纸色谱
第五部分 理论部分
5-1 环己酮、糠醛与氨基脲的竞争反应
5-2有机光化学反应
5-3 二氯卡宾与环己烯的反应
5-4 苯炔的捕获--三蝶烯及1一萘酚的合成
5-5 Beckmann重排
5-6 外消旋a一苯乙胺的拆分
附录
附录一常用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附录二常用试剂的配製
附录三常用酸硷溶液的质量分数相对密度和溶解度
附录四 水的饱和蒸气压
附录五关于毒性、危害性化学药品的知识
附录六有机化学实验报告格式
附录七製备实验的基本操作统计表
附录八 多步骤有机合成组合参考表
附录九 有机化学文献和手册中常见词的英文缩写
序言
《有机化学实验》自第二版出版以来,已经使用十多年了。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者代表于1997年3月在广州就如何修订《有机化学实验>进行了研讨,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
1,《有机化学实验>仍维持原有体系,即仍分为五部分。
2,实验药品用量和玻璃仪器仍保持小量规模,这样既能够节约经费,又能节省学时,且能保证实验效果。其次,普通玻璃仪器和标準口玻璃仪器并列,各校可根据仪器和试剂情况选用。
3,每个实验需重新覆核,以保证实验的準确性和重现性。在製备实验中删去过于简单和陈旧的实验,增加效果较好或稍有难度的製备实验。
4,掌握现代测试技术是时代的要求,在《有机化学实验>中增加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的测定实验很有必要。鑒于各校设备条件不一,本书只写至样品的製备,至于仪器操作,请由各校自行编写。
5,单位概用国际单位,但对压力还附上毫米汞柱数据。凡以百分数表示溶液而又未注明的均为质量分数。
6,每一个实验的实验时数,仅供参考,不作硬性规定。
7,有机化学实验应是多层次的训练,多步骤合成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限于教学计画中有机化学实验学时数,不另立一节。事实上,本製备项目已有内在联繫,含有多条合成路线,请阅附录八。各校也可根据本校情况自行组合多步骤合成实验。
审稿会于1998年11月在广州举行,参加审稿的有杜宝山教授(主审)、俞善信教授、陈煦副教授、覃章兰副教授和刘天穗副教授,谨此致谢。
参加本书(第三版)修订工作的有曾昭琼(主编)、曾和平(副主编)、李景宁、王辉、潘东、杨智蕴、李建新、戴慧聪、罗志林、骆瑛、李益康、沈宗旋、赵蓓、徐凡、苏桂发和周飞雄等同志。
本书虽已力求有所前进,但限于编者水平,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1,《有机化学实验>仍维持原有体系,即仍分为五部分。
2,实验药品用量和玻璃仪器仍保持小量规模,这样既能够节约经费,又能节省学时,且能保证实验效果。其次,普通玻璃仪器和标準口玻璃仪器并列,各校可根据仪器和试剂情况选用。
3,每个实验需重新覆核,以保证实验的準确性和重现性。在製备实验中删去过于简单和陈旧的实验,增加效果较好或稍有难度的製备实验。
4,掌握现代测试技术是时代的要求,在《有机化学实验>中增加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的测定实验很有必要。鑒于各校设备条件不一,本书只写至样品的製备,至于仪器操作,请由各校自行编写。
5,单位概用国际单位,但对压力还附上毫米汞柱数据。凡以百分数表示溶液而又未注明的均为质量分数。
6,每一个实验的实验时数,仅供参考,不作硬性规定。
7,有机化学实验应是多层次的训练,多步骤合成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限于教学计画中有机化学实验学时数,不另立一节。事实上,本製备项目已有内在联繫,含有多条合成路线,请阅附录八。各校也可根据本校情况自行组合多步骤合成实验。
审稿会于1998年11月在广州举行,参加审稿的有杜宝山教授(主审)、俞善信教授、陈煦副教授、覃章兰副教授和刘天穗副教授,谨此致谢。
参加本书(第三版)修订工作的有曾昭琼(主编)、曾和平(副主编)、李景宁、王辉、潘东、杨智蕴、李建新、戴慧聪、罗志林、骆瑛、李益康、沈宗旋、赵蓓、徐凡、苏桂发和周飞雄等同志。
本书虽已力求有所前进,但限于编者水平,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有机化学实验/高等学校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