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製造与二次创新--赢得后发优势
《全球化製造与二次创新--赢得后发优势》是2006年1月1日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吴晓波。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全球化製造与二次创新--赢得后发优势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页数:279页
- 开本:16开
- 品牌:机械工业出版社
- 作者:吴晓波
- 出版日期:2006年1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711117500X
内容简介
本书从微观机制研究入手,从我国的现实企业创新机制与战略实践出发,研究了在全球化大背景中l的企业创新实践。该书以“全球化製造中的后发优势与二次创新的互动”为主线,围绕“开放条件下,我国製造企业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我国製造业如何赢得后发优势以实现关键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的问题展开系统地研究,提出了以“学习”和“理解”为基本特徵的“二次创新”动态非线性模型,揭示了开发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实现技术追赶的重要途径,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战略的正确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现代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导致世界製造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使製造业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製造业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製造业全球化的趋势。在当前製造业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如何通过二次创新发挥开发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合理配置全球资源,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升中国製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增强中国製造业的竞争优势,是当前中国製造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本书所要探讨的重要内容。
作者简介
吴晓波,博士、教授,浙江大学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 亚洲理工学院博士后,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浙江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编、译、专着多部。
主要研究方向:
技术创新与竞争战略、製造业全球化与战略、信息技术与管理变革。
主要研究方向:
技术创新与竞争战略、製造业全球化与战略、信息技术与管理变革。
媒体推荐
书评
在当前製造业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如何通过二次创新发挥开发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合理配置全球资源,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升中国製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增强中国製造业的竞争优势,是当前中国製造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
在当前製造业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如何通过二次创新发挥开发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合理配置全球资源,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升中国製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增强中国製造业的竞争优势,是当前中国製造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
图书目录
序 一
序 二
前 言
第1篇 製造业全球化背景下的二次创新
第1章 绪 论
1.1 製造业全球化的主要特徵与发展趋势
1.2 製造业全球化新形势下的开发中国家技术追赶
1.3 本书的研究思路与内容结构
第2章 製造业全球化理论研究综述
2.1 经济全球化历史沿革中的製造业全球化
2.2 各种流派的经济全球化理论
2.3 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
2.4 製造业全球化的动因研究
第3章 製造业全球化与我国製造业发展
3.1 我国製造业发展历史与现状
3.2 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製造业的发展
3.3 对外直接投资与我国製造业的发展
3.4 我国製造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3.5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製造业的发展对策
第4章 製造业全球化中的二次创新
4.1 创新与製造业全球化的优势
4.2 二次创新理论模型
4.3 基于全球竞争的二次创新过程模型
4.4 海尔案例:基于全球竞争的二次创新模式
第5章 製造业全球化下的产业结构演进与二次创新
5.1 我国工业产业结构的演进
5.2 全球化对我国製造业结构演进的影响
5.3 二次创新战略主导下的我国製造业产业结构演进
第2篇 后发优势、组织学习与二次创新
第6章 通过二次创新获取后发优势
6.1 后发优势理论述评
6.2 中国製造企业获取后发优势的实践
6.3 二次创新是获取后发优势的有效途径
6.4 通过二次创新获取后发优势的追赶过程
6.5 获取后发优势过程中的陷阱与壁垒
第7章 二次创新与组织学习动态模式
7.1 组织学习理论简介
7.2 二次创新周期与组织学习模式
7.3 製造企业组织学习案例:杭氧与西子奥的斯
7.4 组织学习与二次创新的动态相宜性
第3篇 基于核心能力的二次创新战略管理体系
第8章 基于核心能力的二次创新战略
8.1 基于核心能力的二次创新战略
8.2 核心能力的识别
8.3 技术引进战略
8.4 技术引进的模式与途径
第9章 虚拟製造与外协创新战略
9.1 技术外包战略
9.2 技术外包的选择原理
9.3 外包运行模式:美特斯·邦威与UT斯达康案例
9.4 技术联盟战略
第10章 企业集群与网路学习
10.1 基于二次创新的集群网路创新过程
10.2 网路创新过程中集群企业的学习模式
10.3 集群网路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
第4篇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製造业技术追赶的现实选择
第11章 全球化条件下中国製造业技术追赶的现实选择
11.1技术追赶、技术跨越及其现实可能性
11.2技术跨越的时机选择
11.3技术跨越的方式
11.4技术跨越的技术类型选择
11.5主要结论与分析框架
第12章 汽车零部件行业:产业集群追赶模式
12.1 汽车零部件产业现状分析
12.2 技术选择
12.3 技术追赶模式
第13章 製药行业:合作创新追赶模式
13.1 中药产业现状
13.2 技术选择
13.3 技术追赶的模式
第14章 化纤行业:大规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模式
14.1 化纤行业发展现状
14.2 技术选择
14.3 技术追赶的模式
参考文献
序 二
前 言
第1篇 製造业全球化背景下的二次创新
第1章 绪 论
1.1 製造业全球化的主要特徵与发展趋势
1.2 製造业全球化新形势下的开发中国家技术追赶
1.3 本书的研究思路与内容结构
第2章 製造业全球化理论研究综述
2.1 经济全球化历史沿革中的製造业全球化
2.2 各种流派的经济全球化理论
2.3 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
2.4 製造业全球化的动因研究
第3章 製造业全球化与我国製造业发展
3.1 我国製造业发展历史与现状
3.2 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製造业的发展
3.3 对外直接投资与我国製造业的发展
3.4 我国製造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3.5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製造业的发展对策
第4章 製造业全球化中的二次创新
4.1 创新与製造业全球化的优势
4.2 二次创新理论模型
4.3 基于全球竞争的二次创新过程模型
4.4 海尔案例:基于全球竞争的二次创新模式
第5章 製造业全球化下的产业结构演进与二次创新
5.1 我国工业产业结构的演进
5.2 全球化对我国製造业结构演进的影响
5.3 二次创新战略主导下的我国製造业产业结构演进
第2篇 后发优势、组织学习与二次创新
第6章 通过二次创新获取后发优势
6.1 后发优势理论述评
6.2 中国製造企业获取后发优势的实践
6.3 二次创新是获取后发优势的有效途径
6.4 通过二次创新获取后发优势的追赶过程
6.5 获取后发优势过程中的陷阱与壁垒
第7章 二次创新与组织学习动态模式
7.1 组织学习理论简介
7.2 二次创新周期与组织学习模式
7.3 製造企业组织学习案例:杭氧与西子奥的斯
7.4 组织学习与二次创新的动态相宜性
第3篇 基于核心能力的二次创新战略管理体系
第8章 基于核心能力的二次创新战略
8.1 基于核心能力的二次创新战略
8.2 核心能力的识别
8.3 技术引进战略
8.4 技术引进的模式与途径
第9章 虚拟製造与外协创新战略
9.1 技术外包战略
9.2 技术外包的选择原理
9.3 外包运行模式:美特斯·邦威与UT斯达康案例
9.4 技术联盟战略
第10章 企业集群与网路学习
10.1 基于二次创新的集群网路创新过程
10.2 网路创新过程中集群企业的学习模式
10.3 集群网路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
第4篇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製造业技术追赶的现实选择
第11章 全球化条件下中国製造业技术追赶的现实选择
11.1技术追赶、技术跨越及其现实可能性
11.2技术跨越的时机选择
11.3技术跨越的方式
11.4技术跨越的技术类型选择
11.5主要结论与分析框架
第12章 汽车零部件行业:产业集群追赶模式
12.1 汽车零部件产业现状分析
12.2 技术选择
12.3 技术追赶模式
第13章 製药行业:合作创新追赶模式
13.1 中药产业现状
13.2 技术选择
13.3 技术追赶的模式
第14章 化纤行业:大规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模式
14.1 化纤行业发展现状
14.2 技术选择
14.3 技术追赶的模式
参考文献
文摘
书摘
1.2.2全球製造网路——新的製造组织模式
由于市场变化、技术进步的推动,一种全新的製造组织模式——全球制
造网路(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GPN)发展起来了。全球製造网路代
表了一种新的製造系统,是基于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和新的合作模式,以主
导企业为核心,在世界範围内,集成地理分散、不同特质、不同能力製造企
业,从而创造出卓越的製造能力与服务能力。全球製造网路深刻影响了现存
的商业模式,对传统的製造观念形成新的挑战。
全球製造网路中有企业内和企业外的交易和各种形式的协调,目的是为
了给旗舰(核心)企业提供迅速和低成本的资源、能力和知识,它们与企业的
核心竞争力互补。全球製造网路包括价值链的所有阶段,而不仅仅是製造生
产,还包括採购、分销、服务等环节。全球製造网路具有不平衡性,不同参
与者有不同的地位,旗舰(核心)企业处于领导地位,其他企业处于从属地位
。网路中知识可以突破地理的粘滞性,扩散到网路的各个节点,从而带来知
识的扩散。
全球製造网路是一种複杂的系统集成方式,这种网路是适应地域分散的
工厂的更高的协调需求,它整合了分散的供应商和顾客、旗舰企业、分支机
构、下属机构与合资公司、供应商与契约製造商、分销渠道、研发联盟、多
种多样的合作、标準行会。全球製造网路包括企业内、企业外的一切联繫,
创造多样化的网路参与者,把不同的地域联繫起来,覆盖价值链的不同阶段
,包括高层次的、知识密集型的阶段,也包括低层次的环节。
全球製造网路为国际知识扩散提供了新机会。全球製造网路的主要目的
是为迅速获得与旗舰企业能力互补的国外低成本的能力。为了动员和利用这
些外部的能力,旗舰(核心)企业被迫使价值链分散,他们必须促使自身的能
力转移到全球製造网路的各个节点上,这为国际知识联繫提供了新的机会,
这种国际知识联繫改变了创新的地理分布。全球製造网路可以创造国际知识
扩散的良性循环的原因有:首先,它增长了价值链的长度,还有它物流的复
杂程度,使专业化的小的供应商碰到一些差距和不足。外包的要求日益提高
,能迫使专业供应商提高自己的能力。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可以提升他们的
网路中的地位,从简单的契约製造商到集成服务包的提供者(Provider of
Integrated Service Packages),从而增加他们从网路参与中得到的收益。
其次,一旦网路供应商成功地提升了它的能力,这也进一步给它自己施加压
力,使知识密集的高附加值的活动转移到网路的各个节点,包括工程、产品
和工艺开发,因为竞争日益激烈,要求旗舰企业和它的海外分支机构和供应
商共享关键设计信息。
全球製造网路为开发中国家产业升级提供了机会。开发中国家产业升级
关键要求体现在:足够的专业技能、较强的国内知识基础、支持创新的公司
治理、熟练的信息管理、较强的国际知识联繫。国内知识和中间产品的限制
使得通过GPN的国际联繫非常必要。基于契约製造的外包,旗舰(核心)企业
对契约製造商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网路的参与提高本地企业的技术能力,
这给开发中国家的产业升级提供了契机。这需要开发中国家企业与产业策略
改变,积极融入集群和全球製造网路,发展与旗舰(核心)企业的多层联繫,
并升级与C)EM发包商的联繫,寻找国际知识资源以弥补国内知识基础的不足
。……
P8-9
1.2.2全球製造网路——新的製造组织模式
由于市场变化、技术进步的推动,一种全新的製造组织模式——全球制
造网路(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GPN)发展起来了。全球製造网路代
表了一种新的製造系统,是基于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和新的合作模式,以主
导企业为核心,在世界範围内,集成地理分散、不同特质、不同能力製造企
业,从而创造出卓越的製造能力与服务能力。全球製造网路深刻影响了现存
的商业模式,对传统的製造观念形成新的挑战。
全球製造网路中有企业内和企业外的交易和各种形式的协调,目的是为
了给旗舰(核心)企业提供迅速和低成本的资源、能力和知识,它们与企业的
核心竞争力互补。全球製造网路包括价值链的所有阶段,而不仅仅是製造生
产,还包括採购、分销、服务等环节。全球製造网路具有不平衡性,不同参
与者有不同的地位,旗舰(核心)企业处于领导地位,其他企业处于从属地位
。网路中知识可以突破地理的粘滞性,扩散到网路的各个节点,从而带来知
识的扩散。
全球製造网路是一种複杂的系统集成方式,这种网路是适应地域分散的
工厂的更高的协调需求,它整合了分散的供应商和顾客、旗舰企业、分支机
构、下属机构与合资公司、供应商与契约製造商、分销渠道、研发联盟、多
种多样的合作、标準行会。全球製造网路包括企业内、企业外的一切联繫,
创造多样化的网路参与者,把不同的地域联繫起来,覆盖价值链的不同阶段
,包括高层次的、知识密集型的阶段,也包括低层次的环节。
全球製造网路为国际知识扩散提供了新机会。全球製造网路的主要目的
是为迅速获得与旗舰企业能力互补的国外低成本的能力。为了动员和利用这
些外部的能力,旗舰(核心)企业被迫使价值链分散,他们必须促使自身的能
力转移到全球製造网路的各个节点上,这为国际知识联繫提供了新的机会,
这种国际知识联繫改变了创新的地理分布。全球製造网路可以创造国际知识
扩散的良性循环的原因有:首先,它增长了价值链的长度,还有它物流的复
杂程度,使专业化的小的供应商碰到一些差距和不足。外包的要求日益提高
,能迫使专业供应商提高自己的能力。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可以提升他们的
网路中的地位,从简单的契约製造商到集成服务包的提供者(Provider of
Integrated Service Packages),从而增加他们从网路参与中得到的收益。
其次,一旦网路供应商成功地提升了它的能力,这也进一步给它自己施加压
力,使知识密集的高附加值的活动转移到网路的各个节点,包括工程、产品
和工艺开发,因为竞争日益激烈,要求旗舰企业和它的海外分支机构和供应
商共享关键设计信息。
全球製造网路为开发中国家产业升级提供了机会。开发中国家产业升级
关键要求体现在:足够的专业技能、较强的国内知识基础、支持创新的公司
治理、熟练的信息管理、较强的国际知识联繫。国内知识和中间产品的限制
使得通过GPN的国际联繫非常必要。基于契约製造的外包,旗舰(核心)企业
对契约製造商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网路的参与提高本地企业的技术能力,
这给开发中国家的产业升级提供了契机。这需要开发中国家企业与产业策略
改变,积极融入集群和全球製造网路,发展与旗舰(核心)企业的多层联繫,
并升级与C)EM发包商的联繫,寻找国际知识资源以弥补国内知识基础的不足
。……
P8-9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全球化製造与二次创新--赢得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