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区位转移分析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区位转移分析是刘宝成写的一本书
基本信息
副题名
外文题名
论文作者
刘宝成着
导师
张岩贵指导
学科专业
世界经济
学位级别
博士论文
学位授予单位
南开大学
学位授予时间
2007
关键字
跨国公司 对外投资 直接投资 区位选择
馆藏号
F276.7
馆藏目录
2009\F276.7\13
中文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在全球範围内安排生产经营活动,其对外直接投资(FDI)遍布世界各个角落。然而,FDI的空间分布并不是均衡的,不同国家和地区吸收的FDI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且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环境的变化,投资流动的目标区位也会发生相应变动。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区位的空间转移,即是FDI区位转移。这种转移无论是对不同国家来说还是对一国内部不同地区来说,都有着重要影响。 跨国公司的投资选择问题得到了学术界和政府的广泛关注,但是目前对跨国公司FDI区位问题的研究,多是在FDI已有了区位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的静态分析,对于FDI从一个目标区位动态地转向另一个目标区位,则缺乏系统研究。跨国经营作为企业生产经营地点的空间转移或延伸,对其研究必须从空间和区位问题着手,对FDI区位问题的研究也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分析区位因素的层面上,而应该深入研究跨国公司FDI区位选择和转移的动因和变动模式,这正是论文的研究立意所在。 论文除导论外,共分六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 第一章“FDI区位的动态变化及研究现状”总结了国际直接投资区位的动态变化,并且通过对国内外学者有关FDI区位选择的研究文献的综述,指出了现有理论对区位转移问题研究的不足,从而引出了本文的研究方向。 第二章“FDI区位选择的因素分析”是对FDI区位选择的决定因素的具体分析。论文首先阐述了影响跨国公司的区位因素以及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模式,然后系统分析了古典区位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和边际产业理论中对区位优势和区位因素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论文进而从动态角度分析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投资阶段理论、国际竞争优势理论和动态比较优势投资理论,阐释了FDI区位选择理论中区位因素的动态性。FDI的区位转移可以视为动态的区位选择过程,FDI区位因素的变动即成为FDI目标区位变动的基本动因。 第三章“FDI区位转移的模式分析”借鉴了许多空间经济学的理论进行分析,力图从理论上考察FDI区位转移的变动模式。首先,引入空间经济学中聚集力和扩散力的概念,与FDI区位选择决定因素的变动相结合,得出了引起FDI区位转移的推力和拉力因素;其次,引入企业迁移的理论,用于对FDI的区位转移过程的分析。FDI在不同空间区位之间转移的变动过程,与推力和拉力因素相结合,从而构建了FDI区位转移的一般模式。在一般模式的基础上,本章进一步引入了空间经济学的一些原理(包括增长极理论、中心—外围模型理论、梯度转移理论和产业聚集力理论),将其作为FDI区位转移的具体模式,为以后章节的实证分析作了理论铺垫。 第四章“FDI区位转移的实证经验”是对世界範围内FDI区位转移的经验分析,通过具体案例检验了FDI区位转移一般模式的适用性。首先,藉助企业迁移与盈利空间界限的理论,通过国外案例检验了两种影响FDI区位转移的因素:要素成本和公共补贴;其次,从国际产业转移的角度分析了FDI的区位转移,以同本和美国对中国及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东协和亚洲四小龙NIEs)的投资变化为例,考察了中国在吸收日本和美国FDI过程中对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从而阐释了区位优势相似东道国之间的投资转移。这一章中的结论也可以为第五章对中国的分析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第五章“FDI在中国的区位选择因素和区位转移模式”实证分析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区位问题。首先,通过对FDI在中国渐进式扩张过程的概述,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区位选择要素的动态性要求;其次,通过分析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区域分布的变化,指出了我国外商投资转移呈现出“北上、西进”的梯度转移趋势,进而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北上”的主要因素和外商投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再次,通过对FDI地理集中指数的测算,得出FDI在我国中心—外围扩散转移的表现,进而分析了外资企业向东部省份的落后地区及向中西部地区进行投资转移的考虑因素并提出政策建议;最后,建议把梯度转移与中心—外围扩散转移相结合,採取有效政策促进FDI在国内合理、有序地转移,从而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最后一章“结论及进一步的研究”,总结了论文的主要结论,并指出了论文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区位转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