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培英(河北大学教授)
张培英(1960.12.25 —),女,河北唐山人。
文学硕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会员,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张培英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日期:1960.12.25
- 性别:女
人物经历
文学硕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会员,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
主讲课程
本科生《文学概论》、《马列文论》、《小说美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经典美学着作选讲》、《小说美学与批评》等。
研究方向
文艺学、美学、文化哲学,尤其主张将文学问题与人学问题联繫起来研究,将文学、人学问题置于人类所面对、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主客体关係问题的关係网路和框架体系中进行研究才能得到根源性的、合理的解释。
主要贡献
研究课题
近年获準立项的研究课题有:河北省教委社科研究项目《新时期河北省小说研究》、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对新时期河北省小说创作的多角透视》。近年任副主编之一併部分撰写、出版的着作有:
⒈ 《主客体关係学纲要》(人民出版社 1998 年)。
⒉ 《教育是什幺》(商务印书馆 2000 年)。
⒊ 《社会是什幺》(商务印书馆 2002 年)。
发表论文
近两年发表的主要论文有:
⒈ 《双向立场观照下的当下真实》,《作品与争鸣》 1998.8。
⒉ 《貌似而实非的女权求索》,《作品与争鸣》 1998.10。
⒊ 《对出逃与回归的双重阐释》、《作品与争鸣》 1999.12。
⒋ 《理性的文学叙事》、《作品与争鸣》 2002.2。
⒌ 《人类主体性的发展与危机》,《河北日报》 2003.7.18。
⒍ 《从主客体关係角度看文学中人类信仰的发展》,《河北大学学报》 2003.4 ,本文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文艺理论》 2004.1 转载,并获河北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⒎ 《经济与审美的互动及人的全面发展》,《光明日报》 2004.4.6。
⒏ 《析“两种文化”分裂的实质—— 一个主客体关係的视角》,《社会科学论坛》 2004.5B 版,《新华文摘》 2004.14 期摘编。
⒐ 《从生产的角度看艺术——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当代启示》,《河北日报》 2004.5.21。
⒑ 《主客体关係与科学发展观》,《河北日报》 2004.6.3。
⒒《站在当代与历史的交汇处》,《作品与争鸣》2004.12。
⒓《“斯诺命题”与人类立场的根本错误—— 一个主客体关係的视角》,《河北大学学报》?2004.6。本文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文化研究》2005年第4期转载,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哲学》(文摘卡)2005年第2期摘发。
⒔《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类主客体关係》,《南开学报》2005.6。本文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文艺理论》(文摘卡)2005年第三期摘发。
⒕《女性主体性的迷茫与困窘——解读曹明霞小说中的婚姻》,《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
⒖《消费时代艺术的价值及其实现》,《学位》,2005.7。
⒗《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当代启示——一个主客体关係的视角》,《河北大学学报》,2006.2,本文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6.7转载。
⒘ 《从主客体关係角度解读马克思人的和谐发展思想》,《理论探索》 2005.6。
⒙ 《和谐发展植根于人的本质规定性中--理解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一个角度》,《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论文集,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6。
⒚ 《文学价值实现中的主客体关係及主体间性分析》,《烟台大学学报》 2006增刊。
⒛ 《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主客体关係辨证》,《乐山师範学院学报》 2006.9。
思想主张
张培英:经济与审美的互动及人的全面发展。
在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今天,消费需求、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显着改变,经济与审美的互动就是其最突出的表现。经济活动中越来越多地注入了人文因素,消费生活中越来越注重审美情趣,审美需求又进一步促进了物质产品个性化、丰富性的塑造。经济与审美的互动反映了人要与对象达成更全面的统一,这是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必然要求,体现了真正的发展是主体与客体关係的发展。因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理论和认识上的重大进步。
现代经济与机械文明中的科学化、专业化、工业化的片面发展成为强大的分割力量,在创造了丰盛的物的世界的同时,也造成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以及个体的人自身内部感觉、情感、想像与理性之间的分裂与对立,使人变成片面发展的人,马尔库塞称之为“单向度的人”,这正是将发展片面地定位于对象世界的结果。而经济与审美的互渗和互动,将发展定位于人与对象的关係和谐,更符合人类存在和实践活动的整体性,是与造成“单向度的人”的畸形的经济发展直接对立的。经济与审美的互动,使人的物质活动和物质产品中渗透了更多的审美文化信息,其创造的“消费的规定性”也更多地作用于人的心灵层面,表现出在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经济高度发展、创造丰富的对象世界,满足人民民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的同时,也更关注人的精神的丰富性和满足。因为人性构成中的生物性与社会性、人的需要中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人的活动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联繫和区别,传统观念中的经济活动更多地向前一层次倾斜,更直接地体现为“物的世界的增值”,审美活动则向后一层次倾斜,直接表现为对人的心灵的敏感性、个性化、丰富性的塑造,直接地追求人的主体性发展。
经济与审美的互动表现为人的物质活动向审美活动升华,再在更高的层面上回到物质活动中去的完整过程,这构成永远攀升的螺旋,显示出发展的永续性机制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作用、双向建构、协调发展之中。丹麦未来学家沃尔夫·伦森认为,人类在经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之后,将进入一个以关注梦想、历险、精神及情感生活为特徵的梦幻社会,人们消费的注意力将主要转移到精神需求。这正体现了人的需求的特点:量有限,质无限。
人的需求的“质无限”是发展的动力所在,更多地体现为精神需求的提高,这是在人类生产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作用中不断推进发展的。“为主体生产对象”只是人类经济活动最切近的、最直接的目的,更倾向于适应和满足人的现实需要,体现为对象世界的丰富,但对人的全面发展来说,还不是完整的过程。只有到了“为对象生产主体”的阶段,才算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良性的发展循环,因为这时的发展落实到了主体的更新。从这一角度看经济与审美的互动:其一,使物质产品中凝结了更丰富、更深刻的人性内容,在适应和满足人的现有需要的基础上,更以独特、新颖、富有情趣的材质、形式、色彩、款式、风格等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心灵,更倾向于发掘和引导人的更高层次的潜在需求和本质,使人越来越超越纯粹动物性的局限,发展了“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使人的一切感觉“成为人的享受”(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正是人类经济活动向精神层面的深入与拓展,是经济活动的人文性、进步性所在。其二,这也使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萌生和发展起来的审美需求、审美的文化观念克服其纯粹的抽象性,在经济活动中越来越扮演重要的角色,表现了人类以更高的精神要求引导物质生产活动,人类先进的文化观念最后会转化为马克思所说的“精神生产力”,终将回到物质活动中去的完整过程。经济与审美的互动表现了生产与消费、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作用、双向建构、协调发展的完整过程,表现了人类物质实践活动的进步必将在更深的层面引起人的精神世界的进步,这种实践活动的结果又不断变成新的出发点,从而使客体与主体都不断更新,并进而使两者的关係不断在新的历史阶段达到新的、更高水準的统一,这正是发展的永续性所在。
从人性结构、人的需求、人的活动的全面性与对象的全面性相统一的必然要求看,经济与审美的互动在新时代不应再表现为自发的趋势,而应给予理论上的自觉把握和引导。由此,深入认识并自觉引导经济与审美的互动,对我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助于改进传统的以“物”的循环为主的经济观念。传统的工业经济是劳动力的循环、资本的循环,这里的劳动力和资本都体现为“物”的力量。经济与审美的互动则促使在生产环节更多地投入审美智慧和设计,在产品中更多凝结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和审美价值,消费者在消费物质产品的同时得到更多的审美享受。在从生产到流通的整个过程中,全面的“人”的要求将成为经济发展中各因素的纽结点,成为发展的内驱力和最终的价值指向。这就为以“物”的循环为主的经济注入更多的人文因素,并将最终推动经济观念的进步。
——有助于深化对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正确理解。正确认识经济与审美的互动,要求生产者(包括设计者)是个性全面发展的人,其应具备的素质不仅包括传统经济所要求的技术、技能、专业特长等等,还应包括感觉的细腻敏锐、情感的真挚丰富、想像的新颖独特、理解的深刻等等多层次、多侧面的心灵丰富性的要求。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保证劳动者的心灵健康和丰富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经济与审美的互动中包含“物性”与“人性”的辩证法,可以引导审美消费的自觉,物质消费的适度,消费的档次将主要不是体现为物的丰盛和占有,而是精神感觉的细緻和深入,是在物的消费中情感愉悦性的提高,是多层面、多侧面的心灵满足。
——有助于培养人的“平衡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正因为消费方式中隐含着文化信念、社会价值认同,经济与审美的互动趋势,藉助经济活动广泛而强大的渗透力,逐渐灌输和培养人的“平衡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这种平衡存在于作为主体的人与对象之间的关係中,使人的追求定位于关係的平衡,而不是对外在对象的占有。通过对“消费社会”中诸如富贵、丰盛、奢侈、时髦、前卫等象徵衍生价值的消解,克服“物的世界的增值”有可能造成的“人的世界的贬值”,更符合人性的健康发展,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社会在整体上形成“以人为本”的资源和财富的拓展观念,促进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进步。
——有助于促进人与人的交流与合作。正如马克思所说,作为劳动者的人是特殊的“自然存在物”,在劳动中,其体力、智力作为物质资源、精神资源转移到产品中。经济与审美的互动,将更多地开发劳动者的“精神资源”,产品作为物化了的“我”凝结了更丰富、更人性化的感觉、情感、想像、理解,成为鲜活的生命活动的对象化,生产与消费的交流将主要不是人与物的交流,而真正变成以产品为中介的人与人的交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生产过程中就双重地肯定了自己和另一个人”,不论生产还是消费,“在我个人的生命表现中,我直接创造了你的生命表现”(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有助于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活动中的物质性一面(物质需求、物质资源、物质生产力)相比,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无限弹性,精神文化资源的开发也具有无限弹性。自觉认识和引导经济与审美的互动,一方面可以使审美文化、审美信息成为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和直接的资源,发挥其在生产中的非损耗性和高增值性优点,有益于我们在资源紧张的世界背景中,突破传统产业的扩展边界,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将发展片面地定位于对象、使对象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相脱节的弊病,而且人自身精神资源的开发本身也直接是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促进审美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旧有的抽象性,从象牙之塔走向更广泛、更大众化的日常生活,不断在时代生活的土壤中汲取灵感与活力,焕发蓬勃生机。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张培英(河北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