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

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

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

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College of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at Zhejiang University)是浙江大学二级学院。

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的前身是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创立于1927年。2014年9月,学校研究决定,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系更名为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

截至2018年2月,学院设有6个研究所,4个国家级研究基地,9个省部级研究基地,有3个本科专业,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包含共建),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硕士点;教职工总数218人,有本科生581人,研究生926人,留学生53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
  • 外文名:College of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at Zhejiang University
  • 简称:浙大化工学院
  • 创办人:李寿恆
  • 创办时间:1927年
  • 类别:二级学院
  • 主管部门:浙江大学
  • 现任领导:院长:邢华斌
    书记:沈文华
  • 本科专业:3个
  •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
    专业硕士点1个
  • 博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个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包含共建)
  • 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个
  •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浙大路38号浙江大学玉泉校区
  • 知名校友:张锁江、孙优贤、侯虞钧、陈学东、陈建峰等

历史沿革

1927年4月,浙江大学化工系成立,成为中国第一个化工系;李寿恆先生担任第一任系主任。
1928年,浙江大学第一届化工科学生毕业,是中国第一批毕业的化学工程毕业生。
1937年9月,受抗日战争影响,浙江大学开始长达8年的“文军长征”,历经浙江建德、江西泰和,广西宜山,贵州遵义,最终到达贵州湄潭,历时两年半,化工系也随学校同行,在十分困难的时期,化工系得到逐步的壮大。
1941年,经当时民国政府教育部批准,浙江大学化工系成立了化工研究所,成为中国第一个高校中的化工研究所,正式招收研究生,成为中国招收的第一批化工学科研究生,李寿恆成为中国化学工程第一个指导研究生的导师。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浙江大学保留四个工科系,化工系变化不大。同年成立了燃料化学工程专业。
1953年,化工机械专业成立。
1956年,化工自动化专业成立。
1957年,塑胶工学专业成立。成立新的化学系,原化工系中的套用化学专业和化学类的教研组相应归入化学系。
1958年,硅酸盐专业成立。化燃、化学等专业增设国防内容。
1962年,无机物工学改建为化学工程专业。
1970年,低温专业成立,1974年招生,1978年与机械系内燃专业、电机系热能专业一起成立了能源系。
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学生-77级进校,当时化工系设有化学工程、石油化工、高分子化工、硅酸盐、化工机械、化工自动化6个专业。8月份,硅酸盐专业从化工系划出。同年恢复招收化工、化机、化自等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成为中国第一批具有化工学科硕士授予权的系。
1980年,化学工程、化工自动化、化工机械学科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中国第一批具有博士授予权的单位。
1986年,成立了环境化工专业和生物化工专业。
1987年,化学工程、化工自动化学科成为中国第一批国家重点学科。国家成立“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聚合反应工程实验室为四个分室之一,实验室于1991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批准成立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1988年,中国石化总公司投资1399万元,用于建造石化大楼。由国内8所化工院系联合主办的《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正式创刊,编辑部设在浙大化工系内。
1990年,国家计委批准化工系成立“二次资源化工国家专业实验室”。
1992年3月,浙江大学组建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化工系中的高分子化工教研室成为当时组建的三个教研室之一。同时,化工系化工自动化教研室改建为工业控制研究所,研究生和本科教学仍归口在化工系。
1993年,生物化工学科被批准为具有博士授予权的单位,成为中国生物化工学科第二个有博士授予权单位。
1996年,“化学工程学科群”被列为浙江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1997年,浙江大学化工系进行重大结构调整,成立化工学院,下设化学工程学系、生物化工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化工机械系。
1998年5月,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合併为新的浙江大学。同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本科生专业调整方案,化工系相应进行了调整,设定了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製药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等4个本科专业。
1999年,浙江大学进行院系调整,原化工学院、材料系、高分子系合併为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撤销了化工学院的所有建制,将原来的化学工程学系、生物化工系、化工机械系重新组建为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系,原化工学院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与其他院系组建成新的环境与资源学院。
2009年,浙江大学进行院(系)结构调整,撤消了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的所有建制,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系升格院级系并开始实运转。
2012年,由化工系生物工程研究所和製药工程研究所为主申报的生物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批设立,自2012年10月起开展博士后工作。
2014年9月,学校研究决定,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系更名为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
2016年7月,浙江大学化工过程机械学科(化工机械研究所)按学科归属整体併入能源工程学院。
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设定

根据2018年10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开设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製药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2月,学院有教职员工144人,其中,正高职人员59人,副高职人员59人。另有学科博士后24人,专职科研员5人,科研助理34人,有2名国家“千人计画”专家,3名国家“千人计画”青年人才,2名长江特聘教授,3名长江讲座教授,5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5人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8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或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杰出人才
类别名单
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
欧阳平凯、候立安、陈建峰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李伯耿、谢涛、申有青、邢华斌、罗英武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李伯耿、姚善泾、雷乐成、邢华斌、申有青、任其龙、王立、杨立荣、罗英武、王靖岱、阳永荣、谢涛
国家万人计画
王靖岱(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邢华斌(青年拔尖人才)
浙江省特级专家
杨立荣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李伯耿
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邢华斌、潘鹏举、柏浩、张兴旺、唐建斌、程党国、鲍宗必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
李伯耿、冯连芳、单国荣、王靖岱、邢华斌、林东强、罗英武、包永忠、
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画
申有青、闫克平、王文俊
资料来源:

教学建设

根据2018年10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各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
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化工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过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高分子化学、化工设计
浙江省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2月,学院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浙江省重点学科,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包含共建),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硕士点。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共建)
  • 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化学工程、化工过程机械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生物化工
浙江省重点学科:生物化工、套用化学
  • 学位授予
一级学科博士点:化学工程与技术(包括化学产品工程、化工过程工程、生物化工、製药工程、生态化工等5个二级学科)
二级学科博士点:化工过程机械
一级学科硕士点:化学工程与技术
专业硕士点:工程硕士
  • 学科评估
2017年12月28日,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
玉泉校区第十教学大楼玉泉校区第十教学大楼

学术科研

科研平台

截至2018年2月,学院设有化学工程、联合化学反应工程、聚合与聚合物工程、生物工程、製药工程、工业生态与环境等6个研究所,4个国家级研究基地,9个省部级研究基地。
国家级研究基地: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二次资源化工国家专业实验室、工业生物催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流程生产质量最佳化与控制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依託于浙江大学控制学院和化工学院)
省部级研究基地:高压过程装备与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生物质化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生物催化浙江省工程实验室、教育部膜与水处理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与高分子系合建)、浙江省化工高效製造技术重点实验室、低碳烃製备技术浙江省工程实验室等

科研成果

根据2018年10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获得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30余项,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国家攻关、等国家级科研项目50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1.30亿元。年发表国际期刊论文近200篇,包括Science、Nature子刊等。
  • 科研经费
2017年,学院科研经费10901.74万元。其中:纵向经费5722.87万元,占52.5.0%;横向经费5178.87万元,占47.5%。
  • 论文发表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学校科研系统查询到已认领的2017年三大检索收录论文合计163篇,其中SCI收录157篇;EI收录116篇,国际合作论文31篇。2017年已认领的论文中,IF≥10的期刊论文有11篇,占全部论文的6.75%,截至2017年12月22日,有5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前1%),1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前3%) 化工学院2017年授权专利109项,其中发明专利104项,包括国际专利(欧洲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
  • 科研奖励
2017年,学院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国家二等奖1项(第二单位),浙江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杨立荣教授领衔的“酶催化生产烟醯胺及吡啶产业最佳化技术”,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浙江大学作为第二完成单位,何潮洪教授作为第三完成人的国防军工项目“XXX低成本製造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学院部分国家级科研奖励
年度奖励名称等级项目名称
2009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食品功能因子高效分离与製备中的分子修饰与吸附分离耦合技术
2009
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反应过程基础
2009
教育部高等学校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CSMB耦合型模拟移动床集成反应分离设备
2009
机械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大型延迟焦化装置高压切焦泵技术研究与工业套用
2010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涡轮泵发射技术研究
2010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脂溶性维生素及类胡萝蔔素的绿色合成新工艺及产业化
2010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70Mpa高压气态储氢系统关键技术及套用
2011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化学-酶法製备手性菊酯农药的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2011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高效精密注塑系统及装备的研发
2012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全有机溶剂中化学-酶法高效製备手性菊酯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资料来源:

学术资源

  • 学术期刊
根据2018年10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出版《高校化学工程学报》、《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两本学术期刊,其中《高校化学工程学报》自2000年起被EI收录,《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被EI page one收录。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是全国化学工业类核心期刊之一,被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列为来源期刊及统计刊,是国务院学位办和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第一批入选的300多种刊物之一。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由十八所高等院校化工院、系出资共同办刊, 获浙江省科技期刊学会优秀期刊一等奖;获第五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学术类二等奖;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

文化传统

  • 院徽
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院徽如下图所示:
院徽院徽
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院徽下部为该院英文名称及创办时间,标识中间书写学院简称。
  • 化工之歌
化工之歌(化工学院党委书记 沈文华改编)
在浙江大学,有这样一个学院。
她的前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化工系,
创立于风雨飘摇的1927年,
2017是她九十岁的生日,
她走过了九十载的峥嵘岁月,
谱写了九十年的壮丽篇章。
人们说她是一只会下金蛋的“老母鸡”,
控制、材料、高分子、环资、药学、能源
都是她或部分是她生蛋孵化长成的
这只老母鸡,不因子孙满堂而歇息鬆劲,
她以凤凰涅槃般的精神和勇气获得新生,
继续傲立在强手如林的求是园中!
在浙江大学群芳谱中,
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探求科学真理一往无前,
服务经济社会走在前列,
他们有个性、更有血性
只问是非,不计利害
改革创新勇立潮头。
李寿恆、侯虞钧、谭天恩、陈甘棠、潘祖仁等
成就为一代宗师,
梁树德、吴平东、吴兆立、吕德伟、吴星义等
推动学校、学系改革发展彪炳史册,
李伯耿、任其龙、姚善泾、杨立荣
陈志荣、阳永荣、申有青、谢涛等成为中流砥柱,
以王靖岱、邢华斌、陆盈盈、柏浩等为代表的年轻一代
正成长为活力四射的创新生力军。
你听
她培养出来的优秀学子
——加拿大两院院士朱世平
这样描绘母系的精神:
“熵焓指明了方向
活化能催化出速度,
纳维尔—斯托克斯方程
表达了澎湃的心涛,
燃烧的情
奔腾不息,
菲克、傅立叶定律
启迪了品质的飞跃,
温暖的传递
反应釜中知冷知热
分离塔里经风历雨。”
这是化工的精,
也是浙大化工人的精神象徵!
你再听,
她的另一位年轻学子王斌
这样讚颂她优美的身姿
“教四课堂上深入浅出地传授
三尺讲合融汇半生的经验
教十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地钻研
四季耕耘奠定学科的基石
还有更多求知若渴,孜孜不倦的身影
他们走出校门、走进各行各业
走向行业的支撑
撑起了浙大化工的金名片。”
这是我们浙大化工人的芳菲,
三传一反是跃动的音符,
西迁路、老和山是共同的歌词,
求是创新是贯穿的主线,
认同和归属是不变的旋律。
浙大化工,我们敬您、爱您,
浙大化工,我们知您、懂您。
我们越了解您,就越懂得您!
我们越懂得您,京就越敬您爱您!
在全校学科布局调整
化工学院陆续有学科调出的时候
浙大化工人以学校大局为重,默默奉献。
在自身伤筋动骨的情况下,
进一步固本强基,
拓展新方向,突出新重点
聚合反应、生物化工、医药化工
工业生态、储能材料
传统优势学科和新兴学科齐头并进。
在转型升级、绿色环保的时代背景下,
録色化、智慧型化、
高值化、全球化成为大趋势
浙大化工人
以强烈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感,
抓住“双一流”建设的难得机遇,
继续谋划并奋力实现新的发展蓝图,
谱写“双一流”建设浙大化工新篇章。
化工人最崇尚的是
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化工人最鄙夷的是
画地为牢、故步自封、小富即安、裹步不前
志存高远不动摇——这是化工人的境界;
改革创新不停步——这是化工人的神韵;
凝心聚力不松解——这是化工人的真挚;
男立潮头不服输——这是化工人的倔劲。
我骄傲,我是化工人!
我自豪,我是化工人!
我骄傲,
不仅因为国计民生,化工是主力军,
我自豪,
不仅因为绿色发展,化工是排头兵,
我更为我的化工——浙大化工骄做!
我更为我的化工——浙大化工自豪!
今天,历史的接力交给了我们,
今天,振兴浙大化工的担子压在我们肩上。
昔日辉煌今安在,老树新花郁郁开。
九秩化工犹年轻,而今迈步从头越。
让我们携起手来,
发扬浙大老化工优良传统和求是创新精神,
克难攻坚,扎实奋斗,
开创化工学院更加美好的明天!
资料来源:

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
党委书记,副院长
沈文华
院长,党委副书记
邢华斌
副院长
张林
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
沈律明
资料来源:

知名校友

截至2018年2月,学院毕业生中有17人当选中国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1人当选加拿大工程院、科学院两院院士,5人任大学校长。
张锁江,化学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院长。
孙优贤,工业自动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侯虞钧,化学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学东,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建峰,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薇,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少将。
查朝徵,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萨拉姆精神奖获得者。
朱世平,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化工系主任。
汤永谦,美国华人实业家,原美国特克里公司总裁。
竺延风,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王天普,曾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原董事、总经理。
廖国勤,中石油润滑油公司总经理。
曹忠,中国资源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中华创新基金会主席。
胡祖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
刘奇,江西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省长、党组书记。
毛伟明,江西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党组副书记、常务副省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